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补肾生血
肾藏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祛淤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淤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腑逐淤汤等。常用活血化淤药有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像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淤,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这些药物在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的治疗。
【贴心提示】
下面为您推荐几款补气血的饮食食谱。
红枣粥:红枣补气血,益肝健脾和胃,温补阳气。此粥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纳呆便溏、气血不足、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等。
韭菜猪肝汤:韭菜性温辛香,春天吃最能帮助阳气,以其配猪肝可补养肝血。适用于肝病、夜盲症、便秘等。
蜜糖红茶:红茶叶5克,放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加盖闷片刻,调适量蜂蜜、红糖。每日饭前各饮1次,能温中养胃。此茶适用于春天肝气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语录链接】
夫脉者,血之府也。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
6.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藏
——方广
气血是人身之根本,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而气血的通调,又不离肝心肺肾四脏,即气血又与五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中医认为,保肝养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体环境,维持正常的疏通调节功能,以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只要从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就可改善肝的状况。
情绪要平稳
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义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睡眠要足够
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此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睡着才算是最好的养肝方式。
休息要适当
对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要找时间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忙了、累了,就随时调节,抓空档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觉等。
饮食要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品、咖啡、茶等,是引起肝火的原因,应当尽量避免过量食用。而天然原味的绿色青菜和水果,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又富含抗氧化物,对肝细胞的修补有很大帮助。
中医认为,强化肠胃功能,肝才可以得到充分营养。饮食清淡,可以减少肠胃负担。四神汤中的莲子、芡实、茯苓、山药,具有健脾功效,可以达到调理肠胃的效果。
【贴心提示】
如果您在补肝过程中又怕肝火过旺,建议您可以喝粥养肝,下面是两款养肝粥,您可以一试。
猪肝绿豆粥:新鲜猪肝100克,绿豆60克,大米10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再加调味品。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
决明子粥:炒决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将决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适量。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加入冰糖即成。该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畏光多泪、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有非常好的疗效。
【语录链接】
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唐宗海。
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
——张秉成。
7.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以及涕、泪等。津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脾对津液起着输布作用,脾胃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因此,做好养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食补
(1)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2)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有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3)猪肚:味甘,性温,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4)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5)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者食用。
(6)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者食用。气滞腹胀者忌食。
药补
(1)陈夏六君子丸:有补脾健胃,理气化痰的功效。
(2)参苓健脾丸:有健脾,开胃,消食的功效。
(3)补益资生丸:有滋阴补气,调养脾胃的功效。
(4)复方消食颗粒:有健脾利湿,开胃导滞的功效。
(5)补脾消食片:有补脾健胃,消食化滞的功效。
【贴心提示】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根据脾虚者的饮食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语录链接】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朱震亨。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黄帝内经·厥论》
8.津血同源
——《黄帝内经·素问·营卫生会》
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候。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干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现象。因此,保持津血平衡非常重要。
神养
中医认为,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保养津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红润,津血调畅,精力充沛。
睡养
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少酒,做到这些可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使津血更加调畅,延缓衰老。
动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静养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所以,在重视运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静养。尤其是在嘈杂动乱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久,或身心过于疲劳,或心情比较烦乱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调养精神,或独处静坐,或闭目调息,或听听音乐,或绘画,或编织等,均可达到宁心养神的效果。
药养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粥服食,有补血养血的功效。
食养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必须重视饮食调养。“食养”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其次,要适当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如豆制品、动物肝肾脏、动物血、鱼、虾、鸡肉、蛋类、大枣、红糖、黑木耳、桑葚、花生、黑芝麻、胡桃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贴心提示】
红枣本身虽具有补血的作用,但若只单吃红枣一样东西,效果是相当微弱的,建议您用红枣搭配葡萄干、龙眼等食品一起吃,效果会比单吃红枣要好一些。
【语录链接】
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
——李用粹。
9.汗为心之液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通过汗孔排出的液体。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中医讲血与津液是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出汗是人体因为周遭环境温度上升,为了不使机体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人体皮肤下边的汗腺分泌体液,使其蒸发带走体内过高的温度,从而保持体温正常的一种方式。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在正常健康情况下,一般保持着动态平衡。当患某些疾病时,此相对平衡的关系发生障碍,使产热过多,散热过少,则引起发热。
多汗
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多汗症”,多汗除了与全身性疾病有关以外,还有一种是由于控制出汗的交感神经出现紊乱引起的。中医把清醒状态下的多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现的多汗称为“盗汗”。前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出汗。后者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易生冻疮等。
对多汗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应治疗全身性疾病。如属交感神经故障,可采用镇静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安定、谷维素、谷氨酸等。中医辨证施治,常采用益气固表或补气固涩等药物。
无汗
有的人热而无汗,惊而无汗。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种病影响了正常出汗所起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造成口干舌燥、肌肤干燥、腰膝酸软,甚至经常发烧等。其原因,有的是由糖尿病、肾脏病、神经损伤、某些皮肤病等引起,也有的与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有关。因此发现少汗或无汗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贴心提示】
如果出现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时,除应采取治疗措施外,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第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第二,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
第三,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
第四,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语录链接】
心主血,汗者血之余。
——《黄帝内经》
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