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发展你自己:68条人生经验助你心想事成
26251400000037

第37章 人生难得糊涂时

聪明往往产生副作用

世上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但是他们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只会让聪明产生副作用,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后果。

“聪明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洛克菲勒集团的副总裁布雷特恩·塞克顿说道,“这离无所不知也就只一步之遥了。”

年轻的华裔斯蒂芬·赵可谓功成名就,他从哈佛毕业后就在好莱坞施展宏图,不久便显露峥嵘,飞黄腾达,到36岁时已成为福克斯电视台的总经理。

然而,在一个夏天,赵的顺风之船触礁了。在一次由总裁鲁伯特·迈都克主持的公司高层人士的会议上,当赵就新闻检查发表演说时,他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位演员在一旁脱衣以表现新闻检查之后果。可没想到这一弄巧成拙的噱头使董事们怒不可遏,迈都克只好将他解聘。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副作用心存忌惮。智慧会引人注目,但如果在引人注目之后不能为人效劳,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或忌惮,所以,智者都懂得隐藏智慧,保全自身。做不到这一点的人,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很惨。

在三国时代,就有个自以为聪明的人,为他的聪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就是杨修。

一次,曹操派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查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

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惮杨修了。

杨修还有一次聪明的表露。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

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夜不能寐,索性起床去各营寨巡视。却看见营寨内的将士们正在打点行装。曹操异常惊奇,便问属下为何打点行装,属下回答说是夏侯惇的指令。

曹操大惊,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他卖弄才华、锋芒毕露,非但不肯韬光养晦,连显露都找不对时机,把才华用在了一些雕虫小技上,不能像诸葛亮那样雄才大略建功立业,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该糊涂时不糊涂,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实属咎由自取。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诉他的弟子们:“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一无所知。”而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则更加明白地训导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能告诉别人你比他们更聪明。”

做人做事需要锋芒,如果一味地甘做陪衬,不思进取,只能一事无成,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但是物极必反,在某些时候,锋芒也是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时要小心翼翼。过分外露自己的聪明才华,很多时候都会导致自己的失败。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会“守拙”,这是一种韬略,一种智慧。

揣着明白装糊涂

郑板桥也曾写道:难得糊涂。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对那些处世精明、聪明绝顶的人怀有戒心,敬而远之。

人人都会做错事,甚至好人也会办坏事,毕竟人不是神,谁能确保自己永远都正确呢?所以为人处世,待人处世,在很多时候不要太较真,不妨装糊涂,不予计较反而更好。

有一天晚上,布兰登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布兰登发现他说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布兰登站了起来,很肯定地指了出来。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据“理”力争。

当时布兰登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布兰登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布兰登一脚,然后说:“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布兰登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布兰登,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装糊涂保留他的面子,却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学着在生活中装一装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领略到这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达到希望的彼岸。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提示了糊涂学意义上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当然,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较高的涵养,斤斤计较是断然不行的。

现实社会中,“糊里糊涂”的人总是笑到最后。因为此种糊涂并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在世,聪明人虽然容易获取成功,但是有时也需要适当糊涂些。糊涂一点,会减少很多烦恼!一个人一生中,不知要和多少人交往,如果遇到无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情,不妨装聋作哑,豁达大度一些。

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人要立身处世,最需要的就是聪明和智慧,但有时候聪明与智慧却要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

清代“怪杰”郑板桥,人正才绝,做人做事均独出一格。其画竹,清瘦硬挺;其写字,洗媚去俗;其做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可是,他却自书:“难得糊涂”,并对之礼拜不尽,让人颇感诧异。

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处世药方,虽然有些荒诞,但却直切人生命脉。按方服药,即可贯通人生境界,所谓一通百通,除去心中滞障,自可临风吟唱,甚或可以拈花微笑,衣袂飘香了。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不必过分认真,甚至还需装点糊涂。

明白和糊涂,归根到底有两种:一种是真明白和真糊涂,另一种则是装明白和装糊涂。这两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不乏其例。不过,在生活中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适当装点糊涂,不算是真糊涂,而是真智慧,是聪明的最高境界。

按理论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个人就是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沿着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有些笨。据统计显示,成功人中最多只有不超过一成的人智商超群,其余九成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呢?原来,成功人更重视智慧。

人人都希望自己聪明,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可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是随处可见。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人,天天闲得无聊,抓了几粒稻子吃起来,但又觉得扎嘴。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壳,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饭;如把煮熟的米种到地里,将来收获时的米不就更好吃了吗?于是,他煮了一锅米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自作聪明的结果。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类似的情形是多之又多。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总是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如果你真的要表现得比其他人聪明一些,那么你就应该有自知之明,没有必要非让别人认为你聪明,更没有必要利用所有可以或不可以利用的机会向众人表现你的聪明。

日常生活中,聪明与智慧其实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赋予,聪明人表面散发的光芒,不能令聪明人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被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的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聪明,但他们却是有智慧的人。

但这里说的糊涂也不是指“脑子不行”,愚笨和糊涂是不一样的。俗语说:“大智若愚。”糊涂是一种大智慧,它不是昏庸,不是傻,不是愚昧。历史上的聪明人都有点糊涂的经历。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因斯坦很早就想尝尝俄国鱼子酱,在他生日那天,他朋友决定请他吃一次。爱因斯坦在生日宴会上和朋友大谈惯性,他边讲边把鱼子酱送到嘴里,讲完了也吃完了。他才问:“鱼子酱怎么还没上来?”在生活上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刮胡膏,什么是溜溜球,经常做出让人认为愚蠢的事,但他能提出相对论,你能说他是糊涂人,是白痴吗?

大智“若”愚,是“若”是“像”,不是“是”、“即”,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像是愚笨的人,但不是真正愚笨的人,他只是太聪明了,聪明到装糊涂别人还看不出来。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轻易在众人面前显示他的聪明的。

聪明人总爱装糊涂,因为糊涂能够体现其智慧。糊涂智慧可以使人生过得更逍遥自在,可以成就大事业,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勘破世事,也能勘破自己的大智。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丢失自己。这样的人生,才能为自己锦上添花,而不会化为美丽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