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发展你自己:68条人生经验助你心想事成
26251400000048

第48章 直言直语并不总是受欢迎

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

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做人固然要正直、直率,但并不意味着说话都要直言,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反面说话一样,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使人抵触反感,就是使人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常都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常只考虑到自己“不吐不快”的感觉,而不去考虑别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他的话,有可能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启动自卫系统,若招架不住,恐怕还会给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某先生看到一个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就说:“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太胖了。”

女同事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

其实这位先生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是和他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的“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在公司里也独来独往,好像不大受欢迎的样子。

他的能力并不差,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因此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其实“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珍贵的品质,但是很多时候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问题,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如果不能远离你,那就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杀伤力也很大,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你去揭发某事的不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因为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是排名第一的报复对象。

由此看来,直言直语有时候就成了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刃剑,而不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斧”。直言指陈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的缺点,这不完全是“爱之深,责之切”,有时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不但不会产生多少效用,还会引起别人的不快。

对于直言来说,如果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

直言有分寸,委婉效果好

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知道,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比如医生给人治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啊!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暗示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若医生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可见,恰当得体的委婉说话意味着进行积极的语言暗示,而不像不恰当的直言直语,总在进行着消极的语言暗示。

委婉的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妻子买了一块布料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用这块布料做成衣服穿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你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妇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如果丈夫尊重体谅妻子的心情,就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做衣服,那是很漂亮的。”

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表示。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一次酒会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二十多年。”真是妙绝,既让人体会到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侵略和干涉的结果,又不伤美国客人的面子,听者皆露出会心的微笑。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但是,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甚至造成误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

你可以选择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子’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子”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相信这位孕妇会对售票员表示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还有一种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

以上的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