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嘴上答应的事,并不表示一定替你做
马来西亚文人朵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答应不是做到》。作者在总结人们的应酬交际活动时,提出了一个值得交际者反思和重视的现象。
文章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然而过不了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如果十个里有一个,就是你的幸运了。作者说,这类交际者“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走过,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霎时便无影无踪”。
作者在宽慰和谅解朋友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自以为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中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大家都说“答应并不表示做到”,大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
承诺的事转瞬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做法在政客们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政客们往往在选举前不断许下各种不管能不能实现的谎言,一旦当选,做法却是另外一套。她提醒人们,其实我们好多朋友的做法也做得像个政客。
读完朵拉的这篇散文,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同样的看法。难道日常的生活中,朋友、同事,乃至亲人对自己这种“好的,好的”的答应,过后就全然没有这回事了的次数还少吗?
你可曾见过天真不可欺的孩子一次次责问他们的父母:“今天答应带我去公园,明天答应带我去书店,怎么老说话不算数?”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要太相信别人对自己的承诺,当他们对你说“好的,好的”时,你就要多留一个心眼,能够自己办的还得去自己办,完全相信别人,说不定等来的是一场空,不但一无所成,还白白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
不要轻易向别人许诺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事实上,“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因此在与人相处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许诺。因为当对方没有得到你的承诺时,他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焦急等待。相反,如果你给了别人承诺,就会在对方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有了你的承诺,他就可能拒绝外界的其他帮助,一心指望你的承诺能兑现,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空,那将是扼杀他的希望,结果你很可能毁灭他已经制订的美好计划,或者使他延误寻求其他外援的时机。
这样一来,别人就会因为你违背承诺而不再信任你,也不愿再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孤军奋战。因此,如果你向别人承诺了某事,就一定要想办法办到,如果你估量自己的能力办不到或是不愿去办的事,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答应别人。
取得成功的人都很注重“承诺”这个细节。他不会轻易承诺某一件事,甚至即使有把握,也不会轻易承诺。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兑现。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许诺,许诺时也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有时即使是你认为你能轻易办到的事也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变得难做。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要有所保留,不然一旦遇到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中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那么,该怎样承诺才会不失分寸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承诺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对把握不大的事儿,可采取弹性的承诺。
有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把握不大,那就应该把话说得灵活一些,使之有伸缩的余地。比如,使用“尽力而为”、“尽可能”等较灵活的字眼。这种承诺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第二,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承诺。
有的事情,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办成,可是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那么,在承诺时可以釆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承诺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承诺创造条件的余地。
第三,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作的承诺,自己不能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带一定的限制。
为人处世,应当讲究言必信,行必果。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兑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否则,不仅会伤害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你难以在社会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