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自我管理一本通(居家自疗保健系列)
26251600000032

第32章 顺应气候变化,健康自然来(1)

春季万物复苏,小心血压升高

冬季过后,春暖花开,虽然春天很美好,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春天是一年中血压较易升高的季节,容易导致头疼、头晕、失眠等症状的发生,严重的会有中风的危险。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经常测血压,还要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并进行适宜的饮食调养。

春暖花开,降血压不能忘

春季在四季当中气候变化最无常,早晚温差最大,都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大幅升高或波动;春季多风,风属肝,易引起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因而心脑血管疾病的频频光顾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经常测血压。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的人更应定时测量,以防止心脑血管意外。通常人过了35岁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血压,尤其是45岁以上的男女,更应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的近期血压值。春天里预防高血压的重点可以参考以下几条:

要注意春捂防病。因“倒春寒”的存在,才有春捂之说。高血压患者更应春捂,以利于对血压的调控。如果捂得不及时,感冒就会缠身,对高血压患者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捂要适度、适时,切忌千篇一律。对调节能力较差的老人和高血压患者来说,衣着不宜单纯地求捂,而应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服。特别要戴好帽护好脑,穿好背心护好背,鞋袜宽松护好脚,即“抓好两头,带好中间”。

要及时补充水分。许多营养物质要溶于水才能被吸收,许多代谢产物也要通过水,才能经肠道和肾脏排出体外。而春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会使血液黏稠,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导致心梗和脑梗的发生。故高血压患者每天要补充不少于2500毫升水分,以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还要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但也不能起得太早,“闻鸡起舞”的古训已经不可取了,应提倡与日俱兴,以顺应自然升发之阳气,强身健体。注意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对消除春困十分有益。专家提倡,每天午睡半小时可消春困。睡眠充足了,才利于血压的调控,防止脑中风的发生。上床睡觉前要用温水洗脚,然后按摩双脚及双腿,促进血液循环。早晨醒来,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然后慢慢坐起,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大波动。

衣食养生,处处留心

在天气忽冷忽热的春天,高血压和脑中风发生的概率要比天气暖和时高出许多。那么,在春天里,高血压和中风患者的衣食住行如何安排才算妥当呢?下面提出一些建议,供高血压和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参考。

衣服的增减应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春天里风比较大,天气也忽冷忽热,昼夜温差明显,可以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小的动脉持续痉挛,血液黏度也会增高,加之病人本身体质偏弱,对急剧变化的天气的适应能力减弱,因此容易诱发血压急剧上升,发生中风。

高血压患者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多食银耳、牛乳、山药、木耳、薏苡仁,以清肝养脾;少食或不食生冷食物。春季干燥,更需补充维生素,如春季以菠菜最佳,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抗衰老,防止记忆力减退。春季老年人还可喝一些保健花粥,如桃花粥、梅花粥。还可饮茵陈茶,采收茵陈幼苗,清洗晾干,每天取干茵陈少许、大枣两枚泡茶。经常饮用,能软化血管,防治动脉硬化,是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

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脑血管病。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春天的时候,人的中枢神经兴奋性和紧张度较高,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所以,春天养生应该调理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使肝气舒畅。

缓慢运动,焕发生命活力

春天万物复苏,对于高血压和中风患者来说,在疾病恢复期、病情稳定之后,进行适宜的户外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外出锻炼,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不仅能吸收到更多新鲜空气,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还能使气血通畅,使机体更迅速更准确地调节好体温,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中风患者,平时也应注意加强锻炼,尽量自己洗脸、梳头、刷牙、穿衣及吃饭等,以便早日自理生活。

春天是万木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春季的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荫道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升发阳气。

运动可以健脑,可以提高心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与养分。其中尤以跳绳运动为佳。跳绳可促进血液循环,使人顿感精神舒适,更主要是可起到通经活络、健脑和温煦脏腑的作用,提高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春天放风筝也是一种非常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依据中医理论,春天一到,阳气升发,人体的气血便产生往外透发的趋势。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入春之后应走到户外放风筝,这样会使自身的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略。早在南宋时的《续博物志》中,就有“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的记载。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对神情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劳等症均有祛病养生的作用。

早春气候多变,户外锻炼时衣着穿戴要适宜,随时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汗后受凉。切忌在大汗淋漓后脱下衣服或在风口处休息,剧烈活动后,不应骤停休息,锻炼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水,并及时穿好御寒衣服。

春天雾多、风大,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雾湿的侵袭。要学会鼻吸口呼,练习场所宜选在空旷的田野或宁静的湖畔,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食不厌杂,春天的食物搭配和禁忌

饮食清淡、少腻少盐是防控高血压的重要一环,也是春季饮食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之下,高血压患者要少吃酸性食品,多吃能补益脾胃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水果、干果等。多吃韭菜、菠菜、荠菜和葱等新鲜蔬菜,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利于血压的调控。多吃甘温食物,如大枣、花生、玉米、豆浆等。五谷、肉蛋类能提供热能,按成人每公斤体重需要33卡热能计算,每人每天需2000卡左右。而肥胖或高胆固醇的高血压患者,每天热量应比正常人低一些,约为1800卡。为了增加热能,降低血胆固醇,在春季应增加蔬菜、瓜菜的食用量,如黄瓜、芹菜、洋葱、白菜和萝卜等,既降低血胆固醇和血液黏性,又补充了各种维生素。要做到食不厌杂,主副、粗细、荤素合理搭配,做到膳食平衡。

春天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很多大夫都会嘱咐病人忌食“发物”。同样是发物,危害程度却不一样,严重的必须“忌口”,有一些只要搭配得当,一样可以解馋。

猪头肉、狗肉、公鸡肉、鹿肉对高血压、脑溢血等易出血人群来说这类发物冬天可以吃一点,但春季绝对不能吃,建议吃一些猪肉、鳖肉等发性弱的食物。

羊肉、海鲜(鳝鱼、虾等),痛风患者不宜吃。如果实在要吃,不妨搭配一些泻火降气的食物,比如荠菜、芹菜、茼蒿等。吃羊肉的话,最好用萝卜炖,涮肉不妨和豆腐搭配着吃。吃海鲜时可以蘸点醋,酸性的醋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减少气的升发。

另外教给大家一个小方法,春天吃发物时多煮一下,其中的激素含量都降低了,发性也会随之减弱。

夏季烈日炎炎,降压保健须当心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高血压患者常会觉得头晕、头涨、胸闷、乏力,还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脑血栓、冠心病等并发症。那么,在这种气温高、湿度大和气压低的时期,高血压患者如何才能安然度过夏季呢?

畅饮甘露,夏天不渴也要多喝水

临床观察发现,盛夏时节,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我们知道,心脑血栓形成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因素:血管内膜受损,暴露出易于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大。

夏季出汗多,汗液为低渗液体,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高。加之高血压患者本身就有血液黏滞度增高的病理基础,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补足水分,可使血黏度进一步增高,形成血栓或栓塞,如脑梗死、下肢动脉栓塞等。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的比例明显高于他人。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首先要重视补充足够的水分,即使感觉不太热也要时时补水,特别是在出汗多的情况下更应及时补充饮料,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无糖尿病的患者可加大新鲜水果的摄入量;有并发糖尿病的人,应以清茶或凉开水为主。

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人一天约需水2300毫升,排泄水量总计也为2300毫升左右,出入水量维持平衡。然而,在夏天高温环境里人体的水分排出量可达到约3300毫升,大运动量锻炼时体内排出水分则高达约6600毫升。因此,要达到体内的水平衡,就要根据排泄量调整饮水量。饮用白开水或含盐不超过l%的低盐水能有效补充水分。应注意的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该养成口渴前就饮水的习惯;经常少量多次饮水,而不是一次大量饮水;运动前后称体重,每丢失体重0.5千克,就要补充2~3杯水;尿色深时多饮水;睡眠时也会丢失水分,半夜醒来时适量喝点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益。

血压正常,咨询医生后才可停药

高血压是一种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内的周身血管舒张、血流加快、阻力减少。同时夏季人体又容易出汗,排钠多,肾脏负担相对减小,多数平时血压轻度升高的高血压病病人(140~160/90~99毫米汞柱),在7~8月份大热天,血压会比天凉时低一些,甚至多次测压均正常(如120/80毫米汞柱左右)。

看到血压降下来了,不少患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停药或减药,但专家表示,夏季是高血压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较多的季节,高血压病病人与正常人不同,他们的血压波动受环境影响极大,甚至在高温时节,因为气候太热而发生血压骤升及脑出血、脑梗死也很常见。在炎炎夏日,天气闷热,急诊室中风病人明显增多,与大冷天相似。这是由于高血压病病人本身有脑动脉硬化,血液有易凝倾向,加上温度高,出汗多,血液浓缩,血管会堵塞。而且,夏季人体的睡眠质量下降,易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致使夜间血压升高,有可能导致出血性中风。而血压的波动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血压波动大,还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高血压病病人决不可掉以轻心。若病人平时血压经常处于160/100毫米汞柱左右,建议不要停药,可适当减量,服降压药有益于保护血管。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雅施达)等,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科素亚)等都可以服用。这类降压药对由早期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壁痉挛、腔变窄、壁变厚有逆转作用,即使血压不太高,服用也是有利的。何况高血压病病人也不能保证每天血压都那么平稳。例如:午饭时饮白酒二两,血压可持续升高2~3小时。

夏季血压有所下降,病情稳定的患者,降压药的剂量可适当减少。当然,也应区别对待,减不减药,减什么药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有的药物减量,都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随便减少或改变用药剂量。有的人认为血压接近正常了,只要每天都吃点降压药就行了。有的人乱吃药,甚至上午服1片复方降压片,下午服1片珍菊降压片,血压升高时,再加1片心痛定,这些药都是短效药,这样必然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不能平稳控制。日久,会引起动脉硬化、心肌变厚、心功能减退、中风或肾功能不良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证明,血压在一些人睡眠时会有所下降。夏季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往往有所降低,因此夜间血压会相对升高。选用长效降压药物,能更好地控制夜间血压。长效降压药可使血压在24小时内保持稳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理想的降压药要求降压平稳、有效,其中,平稳更为重要。短效的降压药起效快,效力不持久,血压降得快升得也快。而血压波动较大,不利于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

特别要注意的是:长效降压药起效较慢,可能在服药几个小时后才看得到血压降低,l~2周后才能达到稳定的降压效果。因此,服此类药物的患者千万不要着急,刚开始起效慢一些,并不能说明没有效果。

夏季由于出汗较多,电解质容易丢失,这时使用利尿剂降压,最易发生低血钾。因此,含有利尿剂成分的复合制剂要慎用,利尿剂也要少用。当然,已发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患者,仍可适当应用利尿剂,但最好用缓释型、长效的利尿剂,并经常监测血钾水平。

合理使用空调

夏季血压波动主要是由炎热造成的,所以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对策就是避暑降温。可以采取制冷造凉、避暑纳凉、散热降温等措施。现在制冷办法很多,最有效的就是使用空调。高血压患者应科学使用空调,有的人喜欢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特别是从外面回家的时候,希望这样做能使自己尽快凉下来。这样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这就为血压升高埋下了伏笔。在空调房间里逗留时间长了,一出门就是滚滚热浪,血管又会扩张,这样血压就会不停地波动。如果此时病人再将药量减少的话,势必很难控制病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7℃~28℃左右,同时要调整好药物的剂量和品种,以平安度夏。

夏季瞌睡,降压运动不能忘

“患了高血压,应该绝对休息!”“在夏天,一动就全身都是汗!”不少高血压病人提起多运动,就会很害怕。他们生怕自己一运动,就会使已经不低的血压更高,引起危险。不少病人似乎得了高血压就变成了残疾人,整天在家静养不动。事实上,运动可以提高血管壁的弹性,有效改善小血管的痉挛,让大小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人把运动比喻成“给血管做操”,这一点也不为过。

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时,不管天有多热,都应该动一动。关键在于控制运动的强度和运动时间。所谓适度,一般而言,一天总的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每星期运动3~7天,以睡一觉能缓过来为宜。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慢节奏的交谊舞和体操等。此外,打太极也是高血压病患者有效的运动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