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33

第33章 巧于“心计”,计谋能敌百万兵(1)

重视谋略,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视。 《孙子兵法》 便是古代智谋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姜子牙、 诸葛亮、 刘伯温等谋略大家,他们为中国的战争历史书写了许多传奇色彩。

无论战场还是商场,计谋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在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则是计谋能敌千军,智慧能成大事。

1.以退为进,欲成大事早谋划

退是为了进,有时候只有退才能更好地进,适当时机的退是成大事的一种眼光和魄力,更是一种 “心计” 的体现。

“退避三舍” 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成语,也是当时一个经典谋略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时,辗转来到楚国,楚成王把他当作国君一样的贵宾对待。 一天,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问道:“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晋文公当时答道:“玉石、 美女和绫罗丝绸你们都有,珍奇的鸟羽、 名贵的象牙就产在你们国土上,流落到我们晋国去的,不过是你们剩余的物资,我不和道拿什么来报答你们。” 楚成王还是抓住这个话题不放,继续说:“即使就像你说的那样,你总得给我们一点报答吧!” 重耳考虑了一下说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够返回晋国,有朝一日不幸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 若这样做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纳中军元帅先轸的计谋,离间了楚国与齐、 秦的关系后,又离间了曹、 卫与楚的关系。 楚国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军北上,征伐晋国。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晋军后撤90里 (古时30里为一舍,90里即为三舍)。 晋军后撤引起将士不解,他们认为,晋国之君躲避楚国之臣,这是一种耻辱的举动,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攻宋国一直不能克,士气已经衰竭,晋军不应后退。 晋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国君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兑现 ‘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 的诺言。 如果国君以前说的话不算数,我们就理屈了”。

其实,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诺言,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同时也使晋军避开楚军的锋芒,进一步加剧尹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果然,晋军撤到城濮后,宋、 齐、 秦等国也分别派来了军队,支持晋文公的行动。 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里,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 但是,子玉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晋军的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驻扎下来。 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率领的联军大败。“退避三舍”,其中包含着多层谋略,如守信用,实现诺言,以争取舆论的支持,掌握战争主动权; 欲擒故纵,借以纵敌骄傲,避敌之锋芒,疲惫消耗敌兵士气; 以退为进,寻找破敌最佳突破口等等。

2.做人要 “糊涂”,做事要聪明

郑板桥有句名言,叫做 “难得糊涂”。 真正能做到假糊涂、 真聪明者,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东汉明帝刘庄的侄子刘睦就是假装糊涂的高手。 他从小好学上进,读了许多书,喜欢结交有学问、 有道德的大儒,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志趣不同。 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洛阳朝贺,临行前,北海敬王刘睦问前去朝贺的官员说:“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 这位官员回答说:“你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 臣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刘睦听后,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禀告,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睦说:“你所说的是我以前的情况。 我现在的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你见了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天除了在王宫与嫔妃饮酒作乐,就是外出狩猎游玩,对正业毫不在意。”刘睦为什么要说这一番假装糊涂的话呢? 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广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聪明的刘睦不得不作糊涂人,教人说出那番话,实际上是一条假痴不癫,明哲保身之计。人称七贤之一的刘伶,也是一个善于假装糊涂的人。 刘伶之所以要做假糊涂人,是因为他要有所遮饰。 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党同伐异,动辄杀人,已是家常便饭,刘伶不傻,当然看得明明白白。正当司马氏倡导儒学时,刘伶却倾慕玄风,大讲无为之化,又同阮籍、 嵇康一见如故,“携手入林”。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上既不能保持一致,组织上又有敌对之嫌,当然就十分可疑,不堪重用了。刘伶为了避免遭杀身之祸,假做糊涂人大都富于戏剧性:他在家中喝酒,全身脱得精光。 有人看到,觉得不成体统。 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房舍,以房舍为衣裤,你们干嘛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他驾鹿车出门———那时牛车、 羊车、 鹿车都有,并非独有马车———带着一壶酒,又叫仆人拿把铲子在后面跟着,并对他说:“我要是醉死了,你就掘个坑把我埋了拉倒。” 宋代辛稼轩词 “醉后何妨死便埋” 便是用的此典故。 刘伶喝醉了酒,他也会同人争吵。及至那人急了,捋袖揎拳真要揍他,他却和颜悦色,指着胸脯向人道:“这几根鸡骨头,哪当得起您老的拳头。” 逗得那人一笑而罢。刘伶的妻子堪称贤德,可是她也未能真正弄懂刘伶喝酒醉糊涂的本意。 刘伶的妻子也像一般人家的妻子一样,把照顾丈夫的身体看得比照顾丈夫的心理重要得多。 因此,她也像一般人家的妻子一样,把酒都藏了起来,不给刘伶喝。 刘伶犯了酒瘾,只好去恳求妻子给他喝一点。 于是急得刘伶的妻子大大发作了一番,把酒壶酒杯统统一起砸了,十分伤心地哭着道:“按说,你早该把酒戒了!” 刘伶和颜悦色的安慰太太道:“你说得对啊,我是早该把酒戒了。 不过,你也知道,我缺少自制的能力,只有在鬼神前立下誓言,才能真正戒得。 你且去准备酒肉吧。” 一席话把妻子哄得心花怒放,飞也般地办下酒肉,供在神像面前,请刘伶立誓。 刘伶支开太太,跪下祷祝,祷辞是:“天生一个刘伶,老酒当作性命。 一饮便是一斛,再喝五斗酒醒。 妇道人家的话,千万不可去听。” 祷祝过后,便喝酒叉肉,吃喝起来。 待到妻子进屋,刘伶早已醉倒在地了。 许多人因为刘伶这些轶事,说他忘情遗志,悠悠荡荡,无所用心,好像真是一个对人间万事全不系怀,遗世独立的逸士高人。 其实,刘伶完全是为了得个善终,才假做糊涂人而天天喝得酩酊大醉的。

明代洪应明所著 《菜根谭》 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 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 大糊涂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 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 因而欲成大事者,糊涂之学不可深究一番,得其要义者方为真俊杰。

3.韬光养晦能成事

锋芒过于显露,有时候会招人妒忌,所以适当的韬光养晦,反而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 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 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迁,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 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 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 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 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 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 如今淮阴侯(韩信) 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 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 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 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 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 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 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 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 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作用,萧何因此而保全了自己。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赏赐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 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 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 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善于韬光养晦之人,是真正的智者; 那种锋芒毕露,恃才傲物之人,很难成就长久的事业,三国时杨修之死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而欲成大事,隐忍方为上策。

4.巧唱 “空城计”,能退百万兵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 “空城计” 更是其智谋中的经典,巧唱 “空城计”,也能退百万雄兵。

西蜀的街亭被司马懿夺走之后,司马懿又率大军50万去夺取诸葛亮驻守的西城。 当时城中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这是一座空城。面对强大的敌人,战也不能战,守也守不住,又不能逃跑。 在这千钧一发的困境中,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隐匿兵马,城门大开,令少数几个老兵装作平民百姓打扫街道。 他自己登上城楼,面对城外而坐,弹琴,饮酒,怡然自得,好一派永庆升平的景象。 正是这场 “空城计”,使司马懿仓皇逃走,诸葛亮扭转了战局,由败转胜。诸葛亮是中国民间最高智慧的代表,也是战争年代军事谋略的最高境界,深究诸葛亮的才华,我们能从这位 “神人” 身上找出某些非同一般的品质。

第一,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谋略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知识面广才能足智多谋,孤陋寡闻的人,只能导致智力枯竭。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时,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就已经制定了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对抗战略。 可见他能果断地制定 “空城计” 的谋略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充分估计客观情况,认真研究和掌握交往对象的各种情况而产生的谋略。 曹操率领百万大军进犯江东孙权疆界,东吴朝野上下,主战主降者各执一词,孙权也犹豫不决。 出使东吴的诸葛亮,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各种情况。 诸葛亮认为,曹操号称百万之师,其实不过四五十万,而且降兵将多,军心不稳,没有战斗力,曹兵皆北方人,不服南方的气候、 水土,不习水战,难以制胜。 这样的分析,使孙权点头折服,接受了诸葛亮的东吴与西蜀联手抗曹的谋略。这从降到战的转变,正是由于分析和掌握作战对象的情况而制定的。诸葛亮设 “空城计”,也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司马懿心理状态的正确判断。 正如诸葛亮后来所说:“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非吾行险,概因不得已而用之。”

第三,要把握时机,适时地做决定。 俗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谋略要适合一定的机会,一定的谋略总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功,谋略也是随着时间、 地点、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纵观诸葛亮精彩的谋略艺术,普通人无不拍案叫绝,自叹不如。巧于 “心计”,精于谋略,是成大事必备的 “武器”,也是成大事的捷径。

5.创业需要非常手段

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欲成大事是异常艰难的,这时巧用 “瞒天过海” 之计,不失为捷径之一。

世界著名的快餐连锁店 “麦当劳” 的创建者克罗克,就是应用“瞒天过海” 之计的高手。

克罗克原先是美国的一个穷光蛋,没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工,以养家糊口,维持生存。 后来,他在一家工厂当上了推销员,一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他在推销产品过程中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人,交了许多朋友,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大量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给别人当雇员了,一心想创办自己的公司。

可选择哪一行呢?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美国的餐饮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已变的时代要求,亟须改革,以适应亿万美国人的快餐需求。

想归想,要将其变成现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 克罗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要实现鸿鹄之志没有启动资本就如同 “水中月”、 “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对于一贫如洗的克罗克来说,自己开办餐馆又谈何容易呢?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做推销员工作时,曾认识了开餐馆的麦克唐纳兄弟,自己倒不如凭双方交情先打入其内部学习,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