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植物常识书
26308900000014

第14章 未解之谜

植物吃人之谜

近年来,许多报纸杂志不断刊登了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对各种的吃人植物的形态、习性和地点做了详细描述,但在所有关于吃人植物的报道中,谁也没有拿出吃人植物吃人的直接证据——照片或标本,也没有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个科属的植物。为此,许多植物学家对吃人植物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艾得里安·斯莱克和一些学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根据食肉植物捕捉昆虫的特性,经过想象和夸张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根据某些未经核实的传说而误传的。现有资料表明,地球上确实存在着一类独特的食肉植物(亦称食虫植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500多种,像著名的瓶子草、猪笼草、茅藁莱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但一些学者认为,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吃人植物的存在,但也不应武断地彻底否定,因为科学家的足迹还没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将会有某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植物流血之谜

人和动物都有血液,但植物有血液可就不常见了,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洒“鲜血”和流“血”的树。我国南方山林的灌木丛中,生长着一种常绿藤状植物—鸡血藤。它总是攀援缠绕在其他树木上,每到夏季,便开出玫瑰色的美丽花朵。当人们把藤条割断后,它就会流出棕红色的液汁,然后慢慢变成鲜红色,跟鸡血一样,所以叫“鸡血藤”。这种“血液”里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等物质,可供药用,有散气、去痛、活血等功用。它的茎皮纤维还可制造人造棉、纸张、绳索,茎叶还可做灭虫的农药等。这种会流“血”的植物,流出的“血液”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神秘的气象树

有一棵能“预报”当年旱涝情况的“气象树”。这棵树高10米多,树干要3个小孩手拉手才能围过来,树冠遮盖了1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这棵树已经生长了400多年。当地人们根据这棵树发芽的迟早和树叶的疏密,就可以知道当年是旱还是涝。例如,树在谷雨前发芽,芽多叶茂,这一年雨水就多;按时令发芽,树叶有疏有密,这一年大致风调雨顺;谷雨后才发芽,树叶又少又稀,这年必有旱情。1934年,这棵树在谷雨后发芽,当年发生了特大干旱。1954年,这棵树发芽早,树叶茂盛,当年当地发了大水。当地一些老百姓,把这棵树奉为“神树”。这棵树为什么能预报当年旱涝情况呢?到现在还没有找出真正使人信服的原因。

植物也会“气喘吁吁”吗

当环境空气受到污染或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们常感到胸闷或呼吸困难,年老体弱者甚至呼吸加快,气喘吁吁。植物在受到空气污染时会“气喘吁吁”吗?空气污染对植物发生影响时,污染物不仅能造成植物外部形态的可见伤害,如叶片伤斑、果实变小、植株生长减缓甚至死亡等,而且对植物叶片内部细胞的生理生化活动也会造成一系列看不见的影响,如光合能力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大、酶的活性改变等。多数植物在受到空气污染时,也会表现出呼吸强度增大的“气喘吁吁”现象,将多种植物置于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熏气”处理后,结果绝大多数植物的呼吸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其中雪松、桧柏、中山柏等植物叶片的呼吸强度“熏气”后提高了1倍多,女贞、瓜子黄杨、铅笔柏等植物提高20%~60%。植物为什么在受到空气污染时也会“气喘嘘嘘”,增大呼吸强度?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揭秘。

为什么真菌不是植物

现代生物学专家们采用了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分别从生物化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真菌。他们发现,真菌确实兼有植物体和动物组织的特点。例如,真菌能直接进行氨交换,在细胞壁中有几丁质,贮有酐糖。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真菌很接近动物。但是,根据真菌的生活方式,细胞中兼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特点,它们又很接近于植物。那么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科学家们说法不一,在1975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生物学会议上,动植物学家们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试图确定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但最后还是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不过大部分的真菌学家认为,由于真菌具有这一系列特殊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它还是应该属于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的新的界——真菌界。关于真菌的归属问题,由古至今已争论了2000多年,虽然到今天还没有得出一个完全统一的结论,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真菌的认识必然进一步加深,那时真菌的归属之谜就会迎刃而解了。

植物识别敌我之谜

在植物的生长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甚至是植物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而有的则对植物的生长有害,甚至是致命的。有趣的是,植物往往能对此做出正确的识别,把有害的微生物“拒之门外”。植物是靠什么来识别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的呢?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根瘤菌对豆科植物的感染可使豆科植物形成根瘤菌,从而产生固氮能力。但令人不解的是,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近乎苛刻的选择性。也就是说,能感染一种豆科植物并使之形成根瘤的根瘤菌,对其他豆科植物通常是不感染的。根瘤菌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么强的专一性呢?人们经研究发现,这是由于豆科植物所产生的凝集素能识别根瘤菌细胞壁的糖蛋白,从而决定是否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如果豆科植物的识别蛋白能与根瘤菌细胞壁中的糖蛋白结合,则表明这种根瘤菌是“朋友”,可与之共生,反之则不然。对于植物具有排除“异己”、抵御病害能力这一现象,有人作出这样的分析:病原菌表面携带着起鉴别作用的分子,如植物具有识别这些病原菌表面分子的受体,在遭到病原菌的侵袭时,植物就能辨别出是“敌人”来犯,会及时地调动自身的防御体系,随时给予敌人迎头痛击。识别分子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辨识“敌友”的?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黏菌“植物”之谜

1992年8月,陕西省一位农民到河中打捞浮柴。偶然发现一堆“烂肉”,他把这团“烂肉”拉回家,一秤有23.5公斤。他切下一小块煮食,味道独特,十分好吃。但没有想到,3天后,“肉团”已长成35公斤。农民惊讶不已。他随即赶到县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怪事。那个奇怪东西经测量,长75厘米,宽50厘米,周长110厘米,通体为褐黄色,局部呈珊瑚孔状;内部呈白色,有明显分层,手感柔软。最后经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专家从呼吸、蛋白质含量、活体培养、动物、植物器官和真菌分离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测定,结果却令专家们惊喜万分。这团“烂肉”即有原生动物特点,又有真菌特点,是世界罕见的大型黏菌复合体,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植物体内的接力赛

在我们眼里,扎根于土壤的植物是平静的。植物体内却充满了纷繁复杂的运动。中国科学家描述了植物体内的一场田径比赛。这是一场被冠名为光合作用的接力赛。光信号是接力棒,它首先被植物体内的光线接受体接收,“接力棒”随后通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传递蓝光信号的一号和二号“接力手”,但都是哪些蛋白质接力手参与了比赛?每一位“接力手”承担了什么功能?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能找到所有的光信号传导的“接力手”,那么就能构建起一个植物体内的光信号传导网络。那时,人类将能通过调节网络中光信号的传递,按照植物育种的各种需要来改良农作物。

植物高级情感活动记录

著名的美国测谎专家、植物研究学者克里文一直从事植物研究,早在1966年他就发现并纪录到植物也有与人一般的高级情感活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又对莴苣、洋葱、番茄、香蕉等多种植物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得出惊人的结论:植物不但能与人沟通,而且还具有人类所没有的特殊功能。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万物有灵”,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克里文从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口腔中,取出了残留活体植物细胞,并与脑电图示波器连接,以接收他们之间谈话时由情绪变化而反应出的讯号。朋友离开后,克里文发现,细胞在一段时期中有非常躁动不安的情绪,示波器显示高高低低起伏不定,这种起伏变化持续了几个小时后才停止。由于无法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克里文就继续追踪了这位朋友。后来,克里文得知其朋友在离开他后,搭飞机从圣地亚哥返回到其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家中。他在乘出租车到机场后,因为机场登机楼内排了很长的队,差点没搭上飞机,他在到达凤凰城后,儿子并没有如约到机场接他。他的这一系列情绪的起伏变化的时间,恰好与克里文在实验室中的细胞观察不谋而合。他的每一个情绪起伏的时间点,都让从他口腔中提取的残留活体植物细胞给记录下来了。克里文的这项研究是否就可以说明“万物有灵”,现在还为时尚早,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树木过冬之谜

同样从地上长出来的植物,为什么有的怕冻,有的不怕冻?更奇怪的是松柏、冬青一类树木,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依然苍翠夺目,其实,不仅各式各样的植物抗冻力不同,就是同一株植物,冬天和夏天,抗冻力也不一样。北方的梨树,在摄氏零下20~30度能平安越冬,可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什么原因使冬天的树木变得特别抗冻呢?国外一些学者说,这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树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由导热系数低的树皮组织加以保护的缘故。还有一些科学家说,主要是冬天树木组织含水量少,所以在冰点以下也不易引起细胞结冰而死亡。但这些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人们已清楚地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冰点以下的树木组织也并非不能冻结。在北方,柳树的枝条、松树的针叶,冬天不是冻得像玻璃那样发脆吗?然而,它们都依然活着。

植物的记忆

科学家们在一种名叫“三叶鬼针草”的植物身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证明,有些植物不仅具有接收信息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他们选择了几株刚刚发芽的三叶鬼针草,整个幼小的植株总共只有两片形状很相似的子叶。开始研究者用4根细细的长针,对右边一片子叶进行穿刺,使植物的对称性受到破坏。5分钟后,他们用锋利的手术刀,把两片子叶全部切除,然后再把失去子叶的植株放到条件很好的环境中,让它们继续生长。5天后,有趣的情况发生了,那些针刺过的植株,从左边萌发的芽生长很旺盛,而右边的芽生长明显较慢。这表明,植物依然“记得”那次破坏对称性的针刺。后来科学家们又经过多次实验,进一步发现,植物的记忆力大约能保留13天。植物怎么会有记忆呢?科学家们解释说,植物这种记忆当然不同于动物,它们没有与动物完全一样的神经系统,可能是依赖离子渗透补充而实现的。关于植物记忆的问题,在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彻底解开的谜。

很多动植物没有被命名

生物学家表示地球上仍有很多植物、昆虫和鱼类动物至今没有被命名。南非地区已发现的蜘蛛种类大约为3000~4000种,这一数字还不到这一地区实际蜘蛛数量的一半。没有命名的物种可能到处存在,某些未知蜘蛛甚至就“潜伏”在人们的花园之中。如果具备相关知识,人们很容易在自己的后院发现一个新物种。虽然人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新物种的信息,但大部分都尘封在实验室里。物种知识的缺乏根源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有具备相当资格的科学家才能对一种新的植物或者动物命名,而他们很多人却只关注于已知的物种。物种数量的不确定也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看一看现代的地图就知道,我们仍没有对地球进行过彻底的探索。印度尼西亚山地丛林中有一个“失落的世界”,数十种奇异鸟类、蝴蝶、青蛙和植物新物种在那里栖息。此前,进入这一地区的所有探险队都没有发现这些新物种。

树莓防癌的科学依据

树莓是国内外近年兴起的第三代水果之一,在世界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它富含大量的鞣化酸,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树莓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树莓预防肝癌,是很多种植物化学物质的协同作用,但是目前作用的具体过程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析。

植物也有家庭观念

从陌生者中认出家庭成员是动物的强项,这项本领使它们能联合起来对抗天敌,共享资源。植物也具有类似的“家庭观念”。植物能认出附近的“亲戚”,并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支持。尽管它们缺乏认知和记忆能力,仍然具有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生长在海滩边的野花能与相同品种的野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平相处,共同分享土地资源。它们的根部长度会特意长得参差不齐,以方便大家在不同的土壤层都能吸收到养分。但对其他花草,它们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例如海南芥,与其他品种的植物种在一起时,它的根部要比与同伴种在一起时粗壮许多。这是“血缘”选择的结果。这恰恰与群居动物的普遍行为类似。但是,植物如何辨认“家庭成员”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推测,每个植物家庭都有特殊的化学信号,植物用根来辨别这些化学信号,达到相互联系交流的目的。

奇艳的蝴蝶树

每到秋天,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蒙特利松林里的松树上就停满了千千万万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蒙特利松树与众不同,树皮深绿而近似墨黑;树叶很长,呈绿色;树皮粗糙,表面布满带须芒的青苔。当数不清的彩蝶从北方飞过来时,就会不约而同地纷纷降落下来,爬满松树的枝枝杈杈,并且双翅紧合,纹丝不动。一霎时,这儿成了“蝴蝶世界”,一棵棵黑不溜秋的松树变成了五光十色的“蝶树”,等到过了寒冬,到来年春暖花香时,成群的蝴蝶才悄悄飞去。这种奇异的生物现象,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自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