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乌斯是罗马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78~前535年。其政绩中最著名的是他所进行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他把以前实行的贵族统治、全体人民参政的制度,变成了富有的阶级统治和由一切有产者参政的制度。同时打乱了过去氏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而改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他规定:罗马居民,不论出身,凡能服兵役者,按其财产分成5个等级,五级之下者称无产者。塞尔维乌斯改革迈出了向国家转变的重要一步,成为罗马国家形成的划时代标志。
“王政时代”的终结
相传王政时代最后一个王是高傲者塔克文,他为政暴虐,独断专横,激起众多罗马人的不满。有一次,他儿子持剑强暴了一位贵族妇女鲁克丽霞,致使她在自己丈夫面前悲愤自杀,这一事件激怒了罗马人。公元前509年,人民起义驱逐了塔克文家族,推翻了王政,罗马历史从此进入共和时期。
“执政官”和“独裁官”
罗马转入共和体制后由两名从贵族中选出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并有指挥军队、召集元老院会议和百人队会议的权力。但元老院实际上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力的核心。如遇非常时期,元老院则推举一名独裁官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危机解除后必须卸任,任期不得超过半年。但在共和国后期,独裁官的任期经常受到破坏,如苏拉和恺撒均享有终身独裁官的权利,这种体制显然是一种典型的贵族政治。
“保民官”的职责
保民官是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从平民会议中选出,最初为2人,后来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利——否决权。除独裁官外,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违背平民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但其权力只限于罗马的城区和近郊。保民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国时代,它已形同虚设。
残酷的《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政府颁布的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因法典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相当广泛,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残酷的债务奴役制,如在第三表中规定:若债务人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将债务人处死,或把他卖掉;如果有若干债权人时,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
《坎努里阿法》
《十二铜表法》严禁贵族与平民通婚的条款,遭到了平民的激烈反对。公元前445年,坎努里阿当选保民官,提出了解除这一禁令的《坎努里阿法》。此外,坎努里阿还提出允许平民担任行政长官。经过长期的斗争,罗马贵族们在婚姻问题上让步了,但是为了尽可能长期地把行政长官的职位保留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同意在这一问题上采取妥协的办法,设立具有协议权力的军团司令官这个特殊职位。坎努里阿法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又一次胜利。
第一任平民执政官绥克斯图
公元前376年,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提出了全体公民都可以占用使用公有地、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2名执政官中须有1名由平民担任的“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经过10年斗争,这项法案终获通过,公元前366年,绥克斯图当选为第一任平民执政官。
罗马的崛起
罗马最初仅是一个小邦,时常受到邻近部落的侵扰,公元前390年,罗马人迈出了对征服意大利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与萨谟奈人作战。萨谟奈战争一共进行了三次,一直到公元前290年萨谟奈人战败求和。这样,罗马的版图就扩展到了南部意大利。公元前282年,罗马同希腊移民城市他林敦发生冲突。他林敦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率军突入意大利,虽数次击败罗马军,但最终因为难以承受损失,在公元前275年退回希腊。3年后,他林敦被迫降服罗马。至此,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外的全部意大利。
萨谟奈战争
考地安峡谷之战是第二次萨谟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斗。公元前321年,罗马军队两万人进入考地安一个两山之间的狭窄通路时,遭萨谟奈人袭击,结果逃脱无路,被迫投降,最终接受了引以为耻的条件:萨谟奈人占领罗马据点,600名罗马骑士沦为人质,而且还要全体人质身着短装,在一个用矛架起来的门下通过,以示羞辱。罗马人所遭受的耻辱使元老院极为震惊,从而促使了罗马军队军团编制和作战方法的改革,最终赢得了第三次萨谟奈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
古罗马于公元前273年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外扩张,与称霸西地中海的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双方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创造性地将步兵短兵相接的战法应用于海上作战,充分发挥了罗马陆军的战斗力。经过23年的苦战,罗马军团获得胜利,迦太基被迫放弃西西里并交付了赔款。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
公元前218年,不甘心失败的迦太基由汉尼拔统帅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口,突然出现在意大利,罗马人惊慌失措,几乎全军覆没,连执政官都阵亡了。公元前216年,汉尼拔率5万余人与8万多罗马军队会战于坎尼,汉尼拔用半月形战阵进行围攻,结果杀死罗马军54万人,俘虏了一万余人,而汉尼拔仅损失6千余人。后来,团结一致的罗马人终于找到了能与汉尼拔相抗衡的统帅小西比欧。公元前202年,小西比欧与汉尼拔展开决战,被称为“战略之父”的汉尼拔在征战了16年以后第一次被打败了。
强大的罗马军队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将近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按照当时的罗马军团编制,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千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组成,共计约300人。
迦太基城的灭亡
第三次布匿战争实际上是英勇善战的罗马军团对已解除了武装的迦太基居民的一场屠杀。公元前149年,罗马出兵84万人,围攻迦太基城,两年不克。后来罗马军队断绝迦太基与外界的联系,消耗城中粮食,然后发动总攻,尽管忍无可忍的迦太基居民在悲壮气氛中同仇敌忾,但城市还是被攻破了,原有60万人口的迦太基城,最后只剩下5万妇幼老残被卖为奴隶。迦太基这样一座在古代世界曾经繁荣昌盛的城市就此消失。
罗马东征的成果
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就侵入了伊利里亚,揭开了东征的序幕。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马其顿的腓力五世与迦太基结盟,并阴谋与叙利亚国王瓜分埃及。罗马为惩罚腓力五世,并向东部扩张,先后发动了3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68年,马其顿王战败被俘,马其顿被分割为彼此孤立的四个“自治区”,事实上已成为罗马属地。公元前192年,罗马人又发动了“叙利亚战争”,使叙利亚沦为罗马属国,而且罗马还在埃及建立了保护国。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奠定了以后罗马帝国的框架。
罗马的“行省”
古罗马对被征服地区施行行省制度,即采取吞并而建立行省的办法进行统治。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先后建立了10个行省,到公元前1世纪以后,大部分“友邦”和“同盟国”也陆续变成了行省,被合并到帝国的版图之内。早期行省由罗马元老院派长官代表罗马政府去治理,后来,随着行省数目的增加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又出现了代行执政官这一职位,并逐渐变成永久性的制度。由于行省是被征服的,所以其居民一切要听从罗马发落,他们与意大利居民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要纳贡赋,但不服兵役。
罗马人的制胜法宝
罗马人的征服伟业主要归功于罗马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罗马政体是一种集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优点于一身的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人民大会、保民官彼此制约监督,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能够避免任何一方专权而导致腐败。另外,罗马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他们每到一地,即使只过一夜,也必造标准的营地。战斗时,他们一般采用三列队阵式。灵活多变,优于希腊人的方阵。他们赏罚分明,对临阵脱逃的队伍执行可怕的“十一抽杀律”,所以罗马军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
凶残的“十一抽杀律”
“十一抽杀律”是古罗马军队对败军实行的一种惩罚制度。旨在防止士兵临阵脱逃,保持军队士气。“十一抽杀律”规定:战场上溃败下来的队伍,由指挥官下令列队,逢十(第十、第二十、第三十……)者抽出,当众处决。此种残酷军律起源于罗马历史的早期,一般在军事形势危急时执行。斯巴达克起义后期,统率罗马军团的克拉苏即采用十一抽杀酷刑,据说他总共杀了约4000兵士。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格拉古·提比略是罗马贵族中少有的开明之士,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在公元前133年如愿当选保民官之后,马上就提出了限制豪强兼并、保护小农利益的改革方案,招致了元老贵族的刻骨仇恨,最终,元老们及其打手竟用木棒、凳腿将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人活活打死,抛尸台伯河。此后,提比略的弟弟盖约于公元前123年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保民官,再次掀起平民运动的高潮,元老贵族再次施以暴力,盖约被迫自杀,其追随群众被杀死3000人。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派和民主派。贵族派以保守的元老贵族为主体,民主派则是指那些凭借平民运动打击元老贵族、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的人。
朱古达战争
公元前113年,罗马附庸努米底亚发生王位之争,朱古达打败罗马人支持的对手即位,并杀了一批经商的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为此,罗马元老院向朱古达国王宣战。但罗马派往非洲远征的将领,一再被朱古达收买,作战不力,屡打败仗。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执政官,次年偕部将苏拉进军非洲。公元前105年,罗马人终于赢得战争,朱古达被俘,后死于罗马。
马略军事改革
马略是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当过保民官、大法官和西班牙总督,公元前107年首次出任执政官就打败了朱古达。公元前104年,他再任执政官,又打败了日耳曼人的入侵。为了巩固政权,对外侵略,他对当时涣散的军队进行了改革,将征集公民兵改为招募雇佣军,并对编制、训练服役期也作了相应调整。这一改革使罗马军人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军人权力也得到了扩张,为内战和独裁统治埋下了祸根。
独裁者苏拉
苏拉早年是马略的部将,后来,马略和苏拉为争夺统帅地位发生冲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分别将统帅权授予苏拉和马略。结果导致了苏拉和马略之间的火拼,苏拉占据上风,马略被宣布为公敌,出逃北非。公元前88年,苏拉在元老院贵族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率军东征。马略乘机在罗马掌权,虐杀苏拉的追随者。苏拉在东方得胜归来后,宣布马略派为公敌,大肆报复杀戮,没收其财产。后来,他被元老院委任为终身独裁官。当时,元老院议员、高级长官多为苏拉派分子,公民大会和保民官形同虚设。他取消了有利于平民的各项措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公元前79年,苏拉放弃了终身独裁官的职位,次年病死。他的军事独裁统治,是对罗马共和国的沉重打击,罗马共和体制开始一步步向帝制演变。
角斗士
角斗士指古罗马专门从事剑斗,以供上层社会享乐的一种奴隶。他们多来源于战俘,经特设学校训练后在大剧场彼此角斗或与野兽搏斗,以流血牺牲供奴隶主寻欢作乐。角斗士初始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时期一次角斗甚至要有数百角斗士和成千野兽出场。这种残暴的游戏激起了角斗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反抗的高潮出现在公元前73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斯巴达克斯大起义。
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其实原来是色雷斯王族,罗马入侵北希腊时,他被俘虏后卖为奴隶,送到了一所角斗士学校参训。一次,他鼓动同伴们夺取了武装,一起逃到了维苏威火山上发动起义。起义队伍由七十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十余万人。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斯率军穿过整个意大利,在会战中击溃了总督军队,当年秋,起义军在另一场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斯巴达克斯战死,余部在意大利许多地区坚持战斗达十年之久。
“前三头”同盟
斯巴达克斯起义平息之后,罗马的权力真空很快被三名实力派人物填充:一个是靠镇压斯巴达克起家的克拉苏,另一个是凭借剿灭海盗和胜利结束米特里达提战争的庞培,第三个则是野心勃勃的破落贵族恺撒。公元前60年,恺撒从西班牙回到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同盟,这就是“前三头同盟”。根据协议,三方促成恺撒当选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在任期内尽量设法批准庞培在东方所实行的各项措施。经三头协议,恺撒执政官期满后将出任高卢总督。
恺撒“三分天下”
公元前56年,恺撒以祝贺罗马军大捷为名,在路卡大开宴席,招待庞培、克拉苏以及罗马要人1000多人。盛宴之后,恺撒便与庞培、克拉苏举行了秘密会议。会议决定:由庞培和克拉苏竞选公元前55年的执政官,以阻止恺撒的死敌当选。期满后,再按抽签结果,分头治理叙利亚和西班牙行省。路卡会议奠定了日后三巨头三分天下的政治基础。但克拉苏后来冒然率兵出征东方,在对伊朗高原古代国家安息的战争中兵败被杀,前三头从此剩下了两头。
“喀提林那”阴谋
喀提林那原是罗马独裁者苏拉的部将,公元前66年,喀提林那从行省返回罗马,与克拉苏、恺撒等密谋夺取政权。他们企图在年初进攻元老院,屠杀政敌,但这一密谋由于某种不明了的原因流产了。此后,喀提林那三次竞选执政官失败,开始密谋起义,由于起义计划被执政官西塞罗探知,喀提林那被迫出走并组织力量与罗马对抗,而他在罗马的代理人则被西塞罗处以绞刑。公元前62年,喀提林那的军队与安东尼率领的罗马军队进行会战,喀提林那战败身死,反抗罗马的运动彻底失败。
庞培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