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深度在4000~6000米左右,靠近陆地的部分很浅,但是海沟的深度则一般在6000米以上。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那海沟,最深点为11034米。世界海洋包括洋、海和海峡,平均深度为3795米。但这只是仪器探测和估算的结果,并没有经过实地的勘察。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利用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但是对于海洋却仍然束手无策。因为海底巨大的水压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大洋之下仍然有许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美丽的日月晕华
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彩色的光圈,这就是晕和华。
当天空中有一层高云时,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这时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这就是晕。当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且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尺寸均匀时,阳光或月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的衍射,结果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华的直径通常比晕要小得多,紧紧环绕在太阳或月亮的外面,似乎是给太阳和月亮带上了枷锁,所以华又俗称“枷”。因为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而月华则比较常见。
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相当于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散发,其结果是地球表面会变热起来。温室效应还会带来以下几种严重恶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云的种类
天上的云总是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云主要是由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的,这是云形成的共性。但是水汽在凝结或凝华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形状的云,这是不同云形成的个性。根据形成云的上升气流的特点,云可分为对流云、层状云和波状云三大类。对流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和鬃积雨云,卷云也属于对流云;层状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层云;波状云包括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另外,根据云底的高度,还可将云分成高云、中云、低云三种。
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是指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它们一般都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主要呈带状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相交的地带。世界的地震带分布非常地不均匀,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纬60°和北纬60°之间,而在南极和北极地区很少有地震发生。火山带的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全球主要有以下几个火山地震带。(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从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直到新西兰等一系列群岛和岛屿;(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包括南欧、北非沿海、西亚、中亚、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马来群岛等地;(3)大洋海岭火山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中隆等地;(4)大陆裂谷火山地震带:主要指东非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下游,向北经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直到死海和约旦河谷。
地震波与地震预警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横波传播方向与地震振动方向垂直,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但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方向与地震波振动方向一致,在地壳中传播较快,因此可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发出预警。但在浅源地震中,纵波和横波基本同时到达处于震源正上方的地区,预警不起作用。
海陆温差的秘密
海洋和陆地的温度有很大差别,海洋对温度有很大的调节功能。当太阳辐射强的时候,海洋能吸收大部分辐射,并通过海水内部的热量交换,将大量热量储存起来。当太阳辐射减弱的时候,海洋又能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所以,海洋与陆地相比,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约大一倍,而海洋面积则比南半球小。所以,北半球夏季比南半球热,冬季比南半球冷。在高纬度,大陆的影响冬季比夏季显著,冬季大陆降温剧烈,而夏季升温却不很大。在低纬度,大陆的影响夏季比冬季显著,夏季大陆升温剧烈,而冬季降温却不大。海陆影响在各个纬度之间有不同效果,说明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纬度不同季节都不相同。
地球的腰带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的半径为6378.137千米;两极的半径为6359.752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012千米;赤道周长为40075.7千米。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是一个大圆。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是划分纬度的基线,纬度为0°。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南北纬线的起点,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大自然的雕刻师
沙漠中经常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石头,这是因为风化作用的影响。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大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这两种作用都属物理风化作用,还有一种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风化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此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地球的皱纹
在一些断裂的山体上面能够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岩石都有波浪状的起伏的曲线纹理,像老年人皮肤上的皱纹一样。这就是地理所说的褶皱现象,它是地球的皱纹。那么,褶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就是这种运动造成了褶皱现象。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褶皱构造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温泉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里,温泉却冒着腾腾的热气呢?温泉是如何产生的呢?依照温泉的所在环境可以将温泉分为火山型温泉和非火山型温泉。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到地壳深处,受高热、压力作用后,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即形成所谓火山型温泉。非火山形温泉包括深成岩温泉、变质岩温泉、沉积岩温泉。通过物理探测、地质分析,推算出因地热产生的含水层深度,从而在有温泉开发可能性的地热地区进行钻探,从深层断裂带打出的温泉,即为非火山型温泉。许多温泉当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因此用来泡澡和饮用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好处。
永不解冻的冻土
每年的冬季,当气温降到0℃以下之后,大地都会被冻得坚硬。等到来年春天,天气转暖,大地又复苏,重新变得柔软而肥沃。但是,你知道吗?有些地方的大地却是永不解冻的。这就是冻土。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有些多年冻土已经冻结达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壮丽的溶洞
溶洞,壮丽奇异,走进溶洞就如走进了一座地下水晶宫殿一般,到处都是晶莹美丽的石柱、石笋以及钟乳石。那么,溶洞是如何产生的呢?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石灰质的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
漂移的冰川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虽然很少有人见过冰川,但是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是发源于冰川的,还有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
大地的伤口
裂谷,顾名思义,是大陆上的裂缝和谷地,是大陆上的断裂带,犹如巨大的伤疤一般,分布在地球的表面。那么,这些突然断裂的巨大伤口是如何形成的呢?裂谷是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大陆崩裂至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的构造类型,也是岩石圈板块生长边界的构造类型,在陆壳区大洋中脊上均有发育。大陆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两类。主动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热对流的长期作用,使大陆岩石圈减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现坳陷而成裂谷,如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被动裂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减薄、破裂而导致裂谷的形成。
大地的泪珠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可爱样子,像一些调皮的小精灵。这些小精灵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温度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露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雪花究竟几个角
雪花的形状极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连许多艺术家都赞叹不止。但是,各种各样的雪花形状是怎样形成的呢?雪花大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雪花在云内下降的过程中,也会从适宜于形成一种形状的环境降到适宜于形成另一种形状的环境,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复杂的雪花形状,有的像纽扣,有的像刺猬。即使都是星状雪花,也有三个枝叉的、六个枝叉的,甚至有十二个枝叉、十八个枝叉的。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在条件适合时,可以经多次攀连并合而变得很大。在下大雪的时候,有时有一些鹅毛般的大雪片,就是经过多次并合而成的。但是,有时雪花互碰时不是互相并合在一起,而是给碰破了,这时便产生一些畸形的雪花。例如,在下雪的时候,有时会见到一些单个的“星枝”,就属于这种情况。
七彩的霞光
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天空特别是太阳附近的天空会出现美丽的色彩。当这部分天空有云朵时,云朵也会染上颜色,从地平线向上,彩色的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朝晚霞。霞是怎样形成的呢?实际上它是由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造成的,是日出和日落前后时,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太阳在地平线上时所透过的大气层厚度为正午太阳所透过的大气层厚度的35倍。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所散射,紫色和蓝色的光由于减弱得最多,到达地平线上空时已所剩无几了。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了。这些光线经地平线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尘埃、水汽等杂质散射以后,那里的天空看起来也就带上了绮丽的色彩。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越多时,这种色彩越艳丽。如果有云,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色。
大自然的体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