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别人相处的关键在于相互间的交流,它决定了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在人们进行交流时,思想上的沟通是必不可少而又至关重要的。古人云:“流水不腐”,只有当思想上的交流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无阻时,才会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并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办起事来就容易多了。
要做到良好的交流,必须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理解和共鸣
首要的因素是你是否确立了一个共同的语言,能否得到对方的理解,能否产生共鸣,这很重要。
一些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证实了这一点。
管理者或许对前景、计划、目标和谈话更感兴趣,而雇员则可能对奖金、放假、活动更感兴趣。
日本一些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人们可以发现,日本的老板与雇员之间交流的很好,他们常在同一个餐厅就餐,老板呆在工作场地的时间也很长。
同事之间相处也是如此。
在社交中,一群人正在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而你却一窍不通,找不到与他们的共鸣,你就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孤立的感觉。
2.建立共同点
交流中的第二个因素是建立共同点。
在交流进行顺利时,还需要进行合作,寻找共同点,而不是强调思想的分歧。
人们经常发现,英国人为了建立某种关系而谈论天气的情况。也许,这也是在寻找一种共同点吧。
我们都曾有过和分别很久的朋友或其他人团聚的经历。
这种团聚通常包括回忆过去,谈论共同的经历,通过观察来了解发生的变化。
另外,我们也听到有人说他们和一个老朋友之间已没有共同之处,以前的关系已终止了,这时,就需要寻找一些共同点来重建这种关系。
我们每个人之间各不相同,这是由不同的背景、经历和知识程度所造成的。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与他人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这意味着,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和每个人都观点一致。
但是,我们必须寻找一些共同的东西,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
我们可以把这个建立在事实、情感、信念或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
3.交流和管理
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融洽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分析了诸如主持会议,在会议上发言;因为工作而和员工面谈,从别人那里得到合作等活动后,我们意识到,这些都要通过交流而实现。
要成为成功的管理者,就需要在交流中有高超的技巧。
管理者切不可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简单说教,行动粗暴。
管理者只有与员工搞好交流,才能得到员工的心悦诚服,才能上下拧成一股绳,才能产生一个向心力。
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交流技巧。
良好的交流技巧,可以打开别人的心扉,看透别人的心思,这是办事的诀窍。
良好的交流技巧,也可以让你办起事来,事半功倍。
适当赞美是办事成功的捷径
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宋义,今年三十多岁了,和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了,钱花了很多,礼也送了不少,不知什么原因,妻子就是调不过来,这件事搞得宋义筋疲力尽,但也无可奈何。这不,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朱局长,他听说这位朱局长能急人之急,为群众办真事、实事,他先了解了几个受朱局长帮助的例子,然后登门拜访。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对朱局长进行恭维,说他做的比较突出的政绩,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公仆。朱局长也很谦虚,哪里,哪里,的确他们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调不到一起,他只是做了他应做的事情。到了这个关口,宋义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朱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您,我和妻子已两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不打算找了,听大家都说你的政绩,心中仰慕,来请您帮帮忙。”接着宋工程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朱局长让他回去静候佳音。果然没过几天,一纸调令到手,宋义全家团聚。
在这个事例中,宋义是有求于人的,他所求的正是这位局长分内之事,并且这位局长也因之名声远扬,宋义首先对局长进行赞美,使局长在兴头上轻松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解的问题。如果像有些人,只知道自己诉苦,去让别人帮忙,激发别人的同情心,这是不够的。在话题开始,即问题提出之前,先行赞美是很好的铺垫。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更加需要合作。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会不同程度地“有求于人”。怎样才能使你的需要得到满足,不至于被对方拒绝呢?这就需要你能够巧妙地运用赞美,将对方引入你设定的情景,然后提出你的要求,这样,会使你的要求成功地得到满足。
1.赞美对方的能力或成绩
当一个人很有兴趣地谈到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所开展某项业务的辉煌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需求,在这样的时刻,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的。那么,当你有求于人时,就需要运用赞美,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
有位朋友金文,他认识许多学术界的泰斗,并常常得到他们的指点。问及他们之间的相识,也是缘于赞美运用的得法。因为有很多人也曾拜访过这些大师,但往往谈不了几句便无话可说,很快被“赶”了出来,而他竟成为大师们的座上客,其中的奥秘自不待言。作为准备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金文,自然也很仰慕这些大师,他得知拜访这些人不易,在每次拜访一位第一次见面的专家时,他先将这个人的专著或特长仔细研究一番,并写了自己的心得。见面之后,先赞扬其专著和其学术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他谈的正是大师毕生致力的领域,自然也就激起大师的兴趣,并有共同话题,于谈话中,金文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求大师指点,在兴奋之际,大师自然不吝赐教,于是金文既达到了结交的目的,又增长了许多见识,并解决了心中存在的疑惑,可谓一举多得。
此例中,金文就在有求于人时,巧妙地运用赞语。自己所称赞的,正是对方引以为自豪,并最感兴趣的,自然使对方高兴,使其心理得到满足,此时,金文的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当然,在这两个例子中,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运用恰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行得通。
有位印刷厂的职工何志文下岗了,他参加的应聘会不少,但因他文化水平有限,未能成功。这天他又看到一个企业招聘工人,他决心去试一下。何志文从侧面了解到,这家企业的总裁最初也当过印刷工人,他是凭借手中的几百元起家的。何志文直接面谒总裁:“您好!我是一名印刷厂下岗工人。我知道您以前也是一名印刷工人,我希望能做的像您一样好,但没有机会,不知您能否提供?”这位总裁欣然地聘用了何志文。
在这则事例中,何志文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只是一句“我希望能做的像您一样好。”其潜台词是,您做的真是棒极了,我很羡慕您,并且随之提出了要求,不知您能否提供机会?这样一来,总裁又想到了自己创业时的艰难,求职时的艰辛。于是,何志文用短短几句话,既使总裁的需要赞美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发了其同情心,最后,何志文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2.运用赞美,使其心情愉悦,然后再提出要求
一个人的心情在其交往过程中,影响巨大,好的心情,会使一些本来难以处理的事情变得顺利。那么,在有求于陌生人时,就要运用赞美,使他或她的心情好起来,并对你谈的问题感兴趣。
刘平是某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的推销员,这个公司刚刚开发出一种新型油漆,虽然广告费用不少,但收效甚微。这种新油漆色泽柔和,不易剥落,防水性能好,不褪色等等,具有很多优点。刘平决定以市内最大的家具公司为突破口,来打开销路。
这天,他直接来到这家家具公司,找到他们的总经理:“听说贵公司的家具质量相当好,特地来拜访一下。久仰您的大名,您又是本市十大杰出企业家之一,经过这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您的才干肯定了不起。”总经理就向他介绍本公司的产品、特点,并在交谈中谈到他从一个贩卖家具的小贩,走向生产家具的大公司的历程,还领刘平参观了他的工厂。在上漆车间里,总经理拉出几件家具,向刘平炫耀那是他亲自上的漆,刘平顺手将喝的饮料倒了一点在家具上,又用一件螺丝刀轻轻敲打,总经理很快制止了他的行为,还没等总经理开口,刘平发话了:“这些家具造型,样式是一流的,但这漆的防水性不好,色泽不柔和,并且易剥落,影响了家具的质量,不知对不对?”总经理连连点头称是,并提出,听说刘平所在的公司推出新型油漆,但并不了解,没有订购。刘平从包里掏出了一块六面都刷了漆的木板,只见它泡在一个方形的瓶子里,还有另外几块上着各种颜色的漆的木板。刘平介绍,泡在水中的木板,已浸了一个小时,木板没有膨胀,说明漆的防水性很好,用工具敲打,漆不脱落,放到火上烤,漆不褪色。听了刘平的介绍,这家公司很快就成了刘平公司的大客户,双方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