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会说话社交高手
2632700000021

第21章 赞美——交友的智慧(4)

它使你的赞美轻松愉悦,妙趣横生,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打动对方的心。一对夫妇新婚燕尔,刚刚开始两个人的生活,妻子拿出看家本领掌勺做饭做菜。虽手艺一般,但丈夫为表示对妻子手艺的认可和鼓励,从不到餐馆吃饭。一次,几个莱摆上桌,丈夫故作陶醉状,对爱妻耳语道:“长此以往,附近的餐馆大可不必营业了!”这位年轻人话语诙谐幽默,谈笑风生,自然地把对妻子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流露出来,即使是恭维,妻子也满心欢喜。真是“事做得妙,话也说得巧”。

高水平的赞美需要有好的口才,但好的口才不会凭空得来。当然,口才的决定因素很多,但有两个因素对口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丰富的阅历和社交经验。

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渊博的知识为依托,也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赞语。别林斯基曾说过:“不学无术之辈不能贬低名副其实的赞美,不学无术所夸赞的,算不得是赞美。”没有相应的知识,也就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优点和伟大,不会深刻地认识一件事情的意义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发出的赞美风马牛不相及,要么根本不可能以你的赞美博得对方的欢心。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的发现,为电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很多地方都邀请他去作电磁应用理论演讲,得到广泛的赞誉。但有一次,一位贵妇人却非常恼火,有意挖苦地指责说:“教授,你讲的这些鬼东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被她的无礼激恼了,回敬道:“夫人,你难道能预言刚生下的孩子有什么用处吗?”那位贵妇人听后很没趣,悻悻地走了。原来,这位贵妇人根本连什么是电磁都不知道,因而,她不仅不能对其发现者发出由衷的祝贺和赞美,还非常恼火。真可谓“有眼不识郁金香,只把黄金当碎钢。”没有知识,就必然不可能有精辟的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会直着看,不会横着瞧。所以,要想有好的口才,首先要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赞如有神。

好的口才还要依赖于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日常生活中,相互赞美的事情随处可见,细心的人会认真地观察别人是怎么赞美的,仔细咀嚼一下别人的语言,看看能否想出更高明的赞语。口才的培养,更重要地还是多说多练。回族谚语说:“鸡叫三遍,一遍比一遍亮,路走三遍,一遍比一遍熟”。只有经的多,知的广,练的频繁,口才才能培养出来,你的赞美水平才能提高。

只有具备好的口才,你才能巧妙地打出潜藏于心底的暗语。使你的赞美成为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你也必将成为大受欢迎的朋友。

聪明人才懂得平衡

平衡,处世中的一种艺术,人们遇到某一事物时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是“难得糊涂”、“假痴不癫”,还是“将错就错”、“故作歪解”。平衡是一种心态,应用好了就能应对自如,步步深入。

平衡是处世中的一门艺术,聪明的人自有聪明人的处事方法。

(1)假痴不癫

假痴不癫是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之一。是指表面糊涂,心里却很明白,用“假痴”伪装自己的真实目的,麻痹敌人,然后再反守为攻,克敌制胜。在论辩中,是指面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能体现他的本意,帮助对方把谬论发展到结尾,让其闹出笑话。

“假痴”,关键要“痴”得逼真,要假装出糊里糊涂的样子,使论敌以为自己的谬误没被发现,这样,才能使论辩深入下去。而重要的还是“不癫”,心里要清楚,而且要迅速地思考出反驳对方的方法。要掌握好论辩的节奏,不能求之过急,更要把握好不要“跑题”,让论辩一步一步地纵深发展。其实运用这种方法论辩,你是“导演”,也是“场记”,主动权完全在你手里。

在西方某国,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飞机票,秩序井然,突然,一个穿得笔挺的绅士,手拄“司的克”,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宝贵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满脸显出惟我独尊、不可一世的丑态。

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售票员又对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自己是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话在工作人员和旅客中引起一阵哄笑。在笑声中,那绅士的脸羞得通红,嘴唇哆嗦着,想说又说不出什么,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

这售票员使用的说话技巧就是“假痴不癫”法。那绅士说话的原意,人们是清楚的: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妄图以此压倒售票员,但售票员偏偏假装听不懂他的话,偏偏从他问话的正面来理解,引出了两句使人发笑,让绅士极为尴尬的话来。短短两句话,就窘得那绅土无地自容。

有一班文武官员正在看《七擒孟获》的川剧。

一个武官:“真想不到,孟子的后代孟获居然如此野蛮。”众人听后,不禁掩口而笑。

哪知一个文官接口说道:“仁见所见极是,还是孔夫子的后代孔明强一些。”

这位文官的话对那个武官的“搞错后代”进行了极富幽默感的讽刺。

为了论辩的最后胜利,我们不妨装得浅薄一点,让对方自以为得计,而最后令其丑态百出。记住列宁的一句话:“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2)模糊对应

模糊,亦即糊里糊涂。当在辩论中,有些问题不便直接回答时,不妨也可以玩弄一些辞藻,使用一些手法,要对方摸不清虚实,这是论辩中的一种权宜之计,可以缓解对方的攻势,保存自己的力量,伺机进攻。

应对语言要与对方的问话相联系,在其中能体会到一种巧妙,而绝非仅仅是模糊。模糊,自然是自己表面模糊,而心里十分清楚,因此,要做到心里有数。模糊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语言,因此,要想使用好这种方法,就要加强语言修养。

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即王雪),小时候就很聪明,遐迩闻名。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伙朋友来做客,其中有一个客人想考问一下王元泽,就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指着笼子问王元泽:“这两个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当时,王元泽只有六岁,而且獐和鹿长得极为相像,很难分辨,但是,王元泽小眼珠一转,马上回答:“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有三个读书人上京赶考,路过一处高山,听说山上住着一位“半仙”,能推算出一个人的功名利禄,于是便上山求救,听了三人说明来意,“半仙”紧闭双眼,伸出一个指头,却不是说话。三人不解其意,请求解释,“半仙”摇了摇头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三人无奈,只好下山而去。

徒弟悄悄问“半仙”:“师父,你对三人只伸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傻瓜,这个窍门还不懂!他们一共三个人,将来如果有一个考中,那一个指头就代表考中的那一个;有两个考中,就表示一个考不中;如果都没考中,这一个指头表示一齐落榜了。”

俗语云:“水至清则无鱼”,我们在论辩时不一定都要咬文嚼字,有时常能歪打正着,运用模糊应付法更能显示你机智、幽默的才华。

(3)明知故问

为了论辩的需要,有时候为了明辨是非,采用明知故问的方法,自己心里本来非常清楚,甚至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但为了论辩的需要,又直接向对方提问,其目的是提醒对方对某一个简单问题的注意,同时说明一个道理,它一般用于说服、论理等场合。

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最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是公众承认的事实。如果问题提得太深,则达不到论辩致胜的目的。

此法还用于探听虚实,其目的是为了套出口供,自己掌握更多的材料,这种方法常用于法庭审判。

明知故问,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从已知到未知,“问”,只是一种手段,而解决未知的问题才是目的。因此,“问”,可以连续地进行,而且步步深入,直到最后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

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口才家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

这事惹恼了急躁刚直的廉老将军,他想:我出生入死,攻城野战,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原本地位那样低贱,现今却官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事,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个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

蔺相如的门客目睹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才离开亲属朋友,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和廉颇居于同等地位,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却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对那种难听的话,平民百姓都难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

面对众门客激烈的言词,怎么辩解呢?蔺相如先不作下面解释,却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岔开话题,问了一件似乎无关的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个哪一个厉害?”

“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众门客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秦王有那样大的威风,我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于责骂他的文武高官,我虽无能,难道会只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在罢了。现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

明知故问是法官的一“术”,其目的是凭借已经了解的一点东西“敲山震虎”,从而掌握更多的材料。

为了论辩的胜利,有的时候需要勇气,有的时候需要谋略,明知故问法则属于后者,它的特点是提醒对方,使其醒悟,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4)借局布势

向别人扔污物的人,会把自己弄得最脏。亵渎别人的人,也同样会受到人们的鄙夷。“借局布势”一语源于《三十六计》。其中第二十九计解语云:“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意思是,借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兵力弱小,但阵容显得强大。鸿雁高飞,横空列阵,凭着羽毛丰满的双翼助长气势。这里取其意用之,指在应对中借助对方的立论方式及客观环境中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打击对方。

某青年素以愚弄他人而自鸣得意。一天,同村的孙大爷赶着毛驴路过他家口,该青年正在吃早餐,见孙大爷过来,便冲他喊:“喂,过来吃点东西吧!”孙大爷连忙应答:“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不料,这青年又闹起了恶作剧,一本正经地说:“我没叫你,我是在叫你的毛驴哩!”说完使得意地笑了起来。孙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这毛小子一顿侮辱,心中好不气愤。只见他抬起右手,“啪啪”打了毛驴两耳光,骂道:“你这蠢货,出门时我问你外面有没有朋友,你说没有,没有怎么人家请你吃东西?”说完又在毛驴屁股上抽了两鞭子:“看你这畜牲以后还胡说不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那个以愚弄他人为乐的青年满脸羞愧。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小伙子终于斗败在老先生手下。小伙子心术不正,出口伤人,此乃邪恶之辈。老先生堂堂正正,安份守己,此为忠厚之人。邪恶讥嘲忠厚,真是大逆不道。老先生借助打驴耳光这个戏剧性动作,创设了辩驳的环境,增强了反驳的力度,此谓“借局布势”。古圣贤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小伙子的言行必受千人所指,但把话转回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偶有小过,不会伤害整体形象,改错便是好人,小伙子被老先生猛击一掌,定会自责、自醒的。

借局布势,全凭着一种机智与应急能力,它是审时度势的快速反应,是抓住环境并超越所处环境的较量。

(5)自我解嘲

自嘲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弥补人和人之间的鸿沟。自我解嘲是用夸张的、嘲笑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某事物的独特认识,从而来展示一种诙谐与达观。面对遭遇到的窘境与难堪,我们坦然处之,并做出与众不同的阐述。从窘态中逃出,求得超然洒脱。

西班牙画家鲁本斯奉国王之命出使英国。一次,他应邀作画,英国的一个大臣问他:“尊贵的大使阁下,您在业余时间经常以绘画自娱吗?”鲁本斯回答:“不,绘画是我的专业,业余时间我才当大使玩玩儿。”

一些官僚政客,常把“官”看得很重,心中存有“惟官独尊”的观念,他们瞧不起别人从事的事业,这位英国大臣的问话中,就含有这样的意味。鲁本斯没有拜倒在高爵显宦的脚下,他的回答不卑不亢,何其艺术,何其潇洒!他自嘲了自己当大使是业余而非专业,把窘境推给了对方,把尊严留给了自己。

大凡早年谢顶的人,对“头上景观”是比较敏感的。有两位同学多年不见,一日相遇,一位大惊失色:“啊,你的头发……”话未说完,自知失言另一位余发可数却梳理有序的同学,却泰然自若地笑答:“我的头顶那些朋友劳苦功高,我岂敢怠慢,只能各赐封地,好生相待。”一番自嘲,气氛立即融洽。

有人触及到了自己敏感的事情,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要注意,这时要有克制力,莫失志,比较杰出的表现是,能使不利局面出现转机,上则故事中,那个脱发者是最忌讳别人说他的头发的,但是既然被人说了,又不能听而不闻,也不能消极对待,而应该积极的回应,采取自嘲之法,不失为良策。

赫伯·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一书中,把自嘲列为高层次人的幽默,因为它需要开阔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嘲笑自己的弱点,缺点和过失,要有幽默感;同样调侃自己的长处,也是幽默感的凝聚。

(6)以谬制谬

此法是精心设计的心理过程,通过有效地诱导与转换,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面对荒谬,忍俊不禁。人们常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为制胜的一个妙法,它与“请君入瓮”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假意同周兴喝酒,问周兴:“逼供最好用什么刑?”周兴说:“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架上炭火一烧,就什么都承认了。”来俊臣按周兴的办法准备好瓮,周围点上炭火,说:“有宫里的命令要我审问老兄,请老兄入瓮吧。”周兴一看吓坏了,只好招供。

以谬制谬法,与上面的故事极其类似。但是人们读了上面这则请君人瓮的故事,决不会产生幽默感。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这正是我这个话题所要谈及的,之所以要举出这个故事,就要做一个比较论述。请看下面的这则幽默故事:

伏尔泰有一个很忠实的随身小厮,可他有些懒惰。

一天,伏尔泰对他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小厮赶忙殷勤地把鞋拿来了。伏尔泰一看惊呆了:鞋仍然布满昨天出门时沾的泥迹尘埃。他问道:“你怎么早晨忘了把它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