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农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仅农业工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而且农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发展。两汉的农书颇多,留存下来的有西汉的《氾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
《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一部农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此书是氾胜之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13种。区种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精神。
原书大约在北宋初期亡佚,现存的《氾胜之书》是从《齐民要术》等一些古书中摘录的原文辑集而成,约3500字。
《四民月令》是东汉晚期崔寔仿照古代月令形式撰写的、叙述大地主田庄例行农事活动的专著。作者崔寔,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主张革新,提出国家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著有《政论》5卷和《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以农事活动为重点,记述了各种谷类、瓜菜、经济作物的种植时间,以及与种植相关的农事安排,如九月治场圃、涂仓、修窦窖,十月储藏五谷,十二月合耦田器、养耕牛。此外,还提到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副业生产。
对大地主田庄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该书也有一些记载,从中可以看出田庄内部有明显的主仆之别。地主掌握生产资料,剥削农民,贱买贵卖,发放高利贷。在青黄不接和寒冻季节,地主役使农民守卫田庄,防范“寇盗”。这种阶级剥削和对立,在书中却被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所掩盖,如地主九月“存问九族”,十二月“讲和好礼,以笃恩纪”,使人们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带有温情色彩的宗族之谊。
原著在宋、元之际已佚失,现存部分是根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北周末年杜台卿撰集的《玉烛宝典》等书的著录整理而成。
关于种子问题,氾胜之有哪些观点?
氾胜之认识到“母强子良,母弱子病”的种苗关系,有好种才有好苗,有好苗才能高产。为了获得良种,必须选种。选种的标准是生长健壮,穗形相同,子粒饱满,成熟一致。选种的时间是在作物成熟之后、收获以前,到田间去选。选好的种子不能跟非种子混杂,要单收、单打、单藏。收藏种子要防止霉烂和虫害,因此在收藏以前要把种子晒干、扬净。
四民是指什么?
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此概念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尚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大开眼界
《四民月令》的主要内容按现存材料及其出现次序,大致包括:祭祀、家礼、教育以及维持改进家庭和社会上的新旧关系;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和收获粮食、油料、蔬菜;养蚕、纺绩、织染、漂练、裁制、浣洗、改制等女红;食品加工及酿造;修治住宅及农田水利工程;收采野生植物,主要是药材,并配制法药;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项用具;粜籴;其他杂事,包括“保养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