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南方战争相对较少,而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祸,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南方多数政权的前期统治者都采取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因此南方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五代时期,南方各国都重视水利灌溉,注意改土治水,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针对江南多河流、湖泊的情况,大量修筑堤堰和闸门,控制水流,“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吴越国在各州都设置都水营田使和撩湖兵、营田军,“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从嘉兴、松江海滨到太仓、常熟、江阴、武进,每一条河浦都造堰闸,蓄泄兼筹,以抗旱涝。又在武义筑长安堰,溉田万余顷;在越州鉴湖筑堤,可溉田9000余顷,等等。
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余顷,多者溉田达万顷以上。闽国在长乐县筑海堤,以抵御海潮,堤内土地皆成良田。在连江县东湖周围筑堤20里,可溉田4万余顷。后蜀在褒中(今陕西汉中褒城镇)“凿大洫,以导泉源,溉田数千顷”。
圩田
特别是南唐与吴越国在境内修建了圩田,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时,劳动人民利用水乡河身较高、田面较低的地势,在河渠两岸、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座圩田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沿堤建水闸,控制水势,旱则开闸引水溉田,涝则闭闸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收成获得一定的保证。圩田是古代江南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
五代时期,南方出现了多少个政权?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与此同时,南方也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九个政权。这九个政权连同割据于今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
吴越国是谁建立的?
吴越国的创建者是钱。钱(852—932年),字具美,临安(今属浙江)人。少年时为乡里无赖,以贩私盐为业。唐末,追随唐将董昌,任都指挥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893年任镇海军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占据苏南和两浙(浙东、浙西)一带,形成割据势力。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建立吴越国,定都钱塘,用唐哀帝年号“天祐”,次年建年号“天宝”。在位期间,他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大开眼界
钱在水利建设上颇有成绩。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因江潮为患,百姓受害,钱发动民工,以“石囤木桩法”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里面装满大石;又以“罗山”大木作桩,竹笼横堆,垒在岸边,防止海水泛滥,使杭州不再受潮水的侵袭,原先的卤湿地区逐渐变为良田。这座海塘,史称“钱氏捍海塘”。198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星桥发现了当年的一段海塘遗迹。海塘分前后两道防线,前面立几排晃桩,直接承受海潮冲击,以减弱潮势;后面就是堤坝,外侧为横宽约12米的木框架,中间叠置盛石竹笼,内侧也建一道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在内外框架之间填筑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