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28

第28章 明清时期土地的深度利用

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则大力垦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明清时期,与水争田、与山争地仍然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不过,争田、争地的范围有所扩大,主要的区域已由原来的长江下游发展到了长江中游,甚至到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广一带的垸田(即圩田),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在与水争田、与山争地的同时,人们还加紧了对盐碱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著名的陇中砂田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陇中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气温偏低、温差很大、水源不足,而地下水含碱成分高,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砂田即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砂田是先将土地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实,然后在土面上铺上厚达6~12厘米的砂石,通过砂石的增温、保墒、保土和压碱等综合性能来达到增产的效果,这是明清时期改造低产田的一项重大发明。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和发展。所谓桑基鱼塘,据广东《高明县志》的记载,其办法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明朝中叶江苏常熟地区即已出现。以后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其形式多样,除典型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有的是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

什么是砂田?

砂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用砂石覆盖土壤表层以蓄水保墒、提高土温的免耕农田。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新砂田、中砂田和老砂田;按有无灌溉条件可分为水砂田和旱砂田;按砂石状况可分为卵石砂田、绵砂砂田和破石砂田。营造砂田宜选平坦的土地,坡地的坡度应小于15度。荒地先经平地后再盖砂石,厚度约10厘米。熟地先耕翻晒垡,施足基肥,平整后盖砂石。禾谷类作物用砂田播种耧将种子播入砂石层下的土壤表面;瓜、菜类作物应挖穴扒开砂石点种后再覆盖。砂田作物收获时拔除秸秆,不留残茬。

什么是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由珠江及其支流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西起三水,东至石龙,南至崖门。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它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平原。气候湿热,河网纵横,土地肥沃。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粮、糖、淡水鱼、蚕丝及亚热带水果产地。食品、纺织、家电等工业发达。三角洲人口稠密,主要城市有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等。广州为华南最大经济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大开眼界

桑基鱼塘是我国水乡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也是我国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开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赢得了世界注目。联合国大学副校长、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在参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以后就曾说过:“基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同类型的低洼地区也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