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教你测谎术、阅人术、情报术大全集
2633200000030

第30章 隐蔽信息测试法:不管你隐藏的有多秘密

隐蔽信息测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简称 CIT)是心理测试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编题技术,其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是案件相关信息的过度加工及优势提取效应。隐蔽信息测试法主要关注被测者在若干同质性刺激信息上的选择性再认效果,是实现心理信息探测的典型方案。

§§§第一节 隐蔽信息测试的原理

从心理信息探测的方面来看,一个案件的直接参与者往往会在作案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全程作案场景”进行“过度加工”,也就是在参与者的大脑中反复重演作案的全过程,这是一种不自主的反应,正常人难以用意识来控制。

“过度加工”的存在使作案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能够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在“全程作案场景”中凸显出来,进而成为犯罪嫌疑人认知加工的重点信息,并在记忆提取过程中出现优势加工效应。在这一原理指导之下,隐蔽信息测试将明确的或潜在的涉案情节作为关键性的心理刺激,同时设置具有比对功能的背景刺激。当作案者的记忆中与真实案情高度相关的信息被激活之后,已有心理信息会凸显于背景信息之上,随即形成压力事件并诱发特定生理指标的规律性变化。

隐蔽信息测试方法更加关注隐藏于被测人记忆中的心理痕迹,因此,要实现对涉案关键信息的准确识别与提取,需要对被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了解,并根据其心理活动规律来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编制体系。

§§§第二节 隐蔽信息测试的编题类型

隐蔽信息测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编题类型。

第一,紧张峰测试,与犯罪情节测试均是具有代表性的隐蔽信息测试类型。紧张峰测试最早于1930年由基勒总结并提出,其基本形式是将确定的或最有可能的目标问题置于陪衬问题序列的中间,借以验证反应图谱的紧张峰趋势。

第二,犯罪情节测试,犯罪情节测试由莱克肯于1958年提出,主要针对传统的紧张峰测试进行系统的延伸与扩展,基本原理与紧张峰测试相同,现代心理测试技术已将这两类测试统一于CIT的体系之下。

第三,激励测试,即正式施测之前的预备性模拟测试。基本形式包括猜数或猜字测试、属相测试等,主要目的是了解被测试人的心理与生理反应概况,并对测试仪器的数据采集功能进行检测与确认。

§§§第三节 隐蔽信息测试的测试取向

隐蔽信息测试是在心理测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编题技术,这种方法的基本测试单元是由一组相似的问题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两种测试取向。

第一种是探索性测试取向(又称为“未知隐蔽信息测试”)。这种取向是在案件信息模糊的情况下,将若干个可能与案件相关的情节作为目标问题选项,以此作为刺激项目平行呈现给被测人,通过观察与确认其在某些不确定目标问题上的规律性反应,进而搜索出未知情节中与案件有关系的信息,为确定侦查方向、查明与审核证据提供参考。

第二种是验证性测试取向(又称为“已知隐蔽信息测试”)。这种取向是将已知的确定情节作为与案件直接相关的目标问题,与此同时设置若干具有同等结构、同等可能性的陪衬问题。测试人员将这一组问题作为刺激项目,平行地呈现给被测人,然后通过观察被测人对其中已知目标问题的反应以及被测人在目标问题与陪衬问题上的反应差异,借助多轮测试和量化打分等手段来得出测试结论,并以此判断被测人是否参与作案。

§§§第四节 隐蔽信息测试的问题形式

隐蔽信息测试主要涉及到三类基本的问题形式,即目标问题(或称为关键问题、相关问题、靶问题等)、陪衬问题(或称为背景问题)以及无关问题(或称为非相关问题)。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测试类型与测试取向的不同,还在上述三种形式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辅助性题目,包括弱相关问题和兜底问题等。

1.目标问题

目标问题是指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或者是测试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问题源自那些涉及到与案件相关的时、空因素和人、物因素,主要包括情节、物品、人员特征、环境特征等,题目内容与真实情节的符合程度直接决定测试的效果。因此,在设置目标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准确性要求”,目标问题必须是只涉及有限知情范围(作案者和侦查人员)的“垄断性信息”,所选题目要基于周密而细致的现场分析,旨在准确命中作案者记忆存储系统中的涉案心理信息,如果前期侦查、判断不准确,或者是所选的情节没有促使作案者出现“过度加工”并形成优势记忆信息,则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另外一个是“具体性要求”,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所选目标问题应尽可能详细地传递案件相关信息,并直接涉及案件诸因素的具体特征,比如作案工具或涉案物品的颜色、质地等内外属性,以及作案方式、进出现场路线、受害者的体貌特征等,所选情节的具体、详细程度将直接决定甄别和确认被测试者心理信息的成功率。

对于未知隐蔽信息测试而言,由于案件信息比较模糊,因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将某一个情节设置为目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知信息测试中的每个题目都是目标问题,测试要做的是从诸多可能情况中甄别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相关信息。此外,在未知信息测试中,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即真正的案件信息并未落在所选的探索性情节范围之内,因此,在所列可能性选项之外,还应设置一个涵盖“其他一切情况”的“兜底问题”,如果兜底问题上出现反应,则提示测试人员调整编题思路,深入论证所选情节的有效性。

2.陪衬问题

陪衬问题主要在已知隐蔽信息测试的框架内进行设置,主要来源于那些与目标问题涉及到的内容类似,但没有出现在案件中的情节,这类问题和目标问题在形式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内涵上表达同质性的概念类属,并且和目标问题处于同一层级。设置陪衬问题的目的是,将案件关键信息隐蔽在若干同质性干扰信息之中,共同构成一个等值的问题群,旨在弱化单一目标问题对被测者造成的新异性心理冲击,并在测试中突出作案者在两类问题上的比对效应。在设置陪衬问题时,除了遵循上述的等值性与同质性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如果所选陪衬问题对于作案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则可能使真正的作案者出现较强的反应,由此造成误判,为避免这一问题,需要测试人员在测前访谈中充分了解被测试人;

第二,如果陪衬问题和案件相关信息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那么所选陪衬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案件相关问题,这也可能使真正的作案者在这类问题上出现反应,为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在测试之前对案件信息做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在最大程度上穷尽目标问题所涉及的范畴。

3.非相关问题

非相关问题,也称为中性问题,指的是那些明显是事实、而又和案件没有关系的问题,比如,“你是南方人吗?”“今天是星期三吗?”等。设置非相关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测前预热、划分不同测试区域等,在系统测试体系中,这类问题还作为测试噪音的重要来源。在隐蔽信息测试中,非相关问题一般位于一组题目的首尾,用于平衡测试伊始的“首题反应”(由启动阶段的心理冲击引发的反应)和测试尾声的“末题反应”(由完结预期效应引发的反应)。

§§§第五节 隐蔽信息测试的功能和局限

隐蔽信息测试主要关注被测者在若干同质性刺激信息上的选择性再认效果,这种测试模式通过设置“目标——陪衬”套题,探索或验证目标问题在心理定向反射方面更强的“信号价值”,是实现心理信息探测的典型方案。

隐蔽信息测试题目一般不受测前谈话质量、测试双方交互作用的制约,更便于在测试双方“双盲”的条件下启动测试,容易实现测试程序的标准化,这也给隐蔽信息测试题目的准确性和具体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与准绳问题不同,隐蔽信息测试对案件条件、被测人条件等方面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由此给隐蔽信息测试的推广与实施带来比较大的局限,具体表现为:首先,隐蔽信息测试适用于信息条件良好的案件,在这类案件中,嫌疑人范围比较明确,事件相关信息的保密情况较好,这将有利于识别那些与犯罪行为有关的问题,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额外干扰因素,很容易破坏测试条件,这使得案情保密的要求很难得到充分保证;其次,隐蔽信息测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测试只能对被测试者做出“知情者”与“不知情者”区分,这是一种全或无的区分模式,基于这种模式获得的测试结果对于知情者范围的划定比较模糊,无法针对知情人员中的“实际参与作案者”“部分知情作案者”、以及“部分知情的非作案者”等不同情况进行深入的精细区分;第三,对于被测者而言,隐蔽信息测试结构的刺激规律易于把握,这为其实施反测试提供了可能。

鉴于上述考虑,在现代心理测试技术体系中,隐蔽信息测试往往与准绳问题测试结合在一起使用,并根据测试目的和要求适当调整侧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隐蔽信息测试的优势,最终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