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教你测谎术、阅人术、情报术大全集
2633200000033

第33章 心理法测谎术:探查测量人的心理痕迹(2)

说实话不需要借口,而说谎则需要借口。一个选择说谎的人都想既捞到说谎带来的好处又不承担遭受指责或惩罚的风险。说谎者寻找的借口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借口通常是辩解自己尽管说了谎话,但却不应为此所导致的后果负责任。说谎者会声称从未想过要把某人、某事引入歧途,是对方的理解有误。或者辩称自己在措辞上不够明确或不够清楚,以致对方没有理解它们的本意;或者辩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方把他的话朝别的意义上去理解,是对方自己弄错了。

第二类借口是为谎言提供道德理由。在这类借口中,说谎者承认自己说了谎,也承认应负责任,但提出各种合乎道德的理由来表明该谎言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是具有合理性的,是应该得到允许的,因此他不应该为此受到责备。在这类借口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高举“利他主义”的盾牌。即声称说谎是出于权宜的考虑,意在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这种说法普遍被说谎者认为比其他借口更易理解或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它表明说谎是出自善意。即便是那些最自私的说谎者,也常把寻找借口的重点放在谎言所能避免的伤害上,而对谎言所能造成的伤害则避而不谈,或者推托为“始料不及”“考虑不周”。

第三类借口通常是声称自己所说的谎话并非真的谎言,而只是一个笑话、一种夸张或一种想象,或者声称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是不真实的,甚至玩弄哲学上“白马非马”的诡辩伎俩,使人难以在真实与虚假之间画出客观界限。

然而,借口说到底仍是借口,无论他们以为自己的借口具有多么充分的合理性或说服力,无论他们多么善辩,这些借口多数仍会让人起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借口是说谎者提出来的,而不是由受骗者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人也有作为说谎者的经验,他人清楚地知道说谎是如何地自私自利,而随后的借口又是如何地牵强附会。

其实,说谎者心里也清楚,寻找借口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道德谴责和避免“信誉危机”的无奈之举。只要目标可以用诚实的方法来实现,说谎就不可能有正当的理由。因此,说谎者在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时,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心想受骗者能因此相信和原谅他吗?他们难道不会认为这个借口也是一个谎言,或是继续欺骗他们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4.怕谎言被戳穿的恐惧心理

撒谎者害怕谎言被戳穿有三种原因:第一,说谎者在说谎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谎言被戳穿,他们生怕陷入无地白容或遭受惩罚的窘境,这种害怕谎言被戳穿的恐惧心理是很严重的,甚至往往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当然,人与人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说谎者,这种恐惧心理会强一些;有的说谎者,恐惧心理会弱一些。那么,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说谎者恐惧心理的强弱呢?首要的因素,是说谎者是否认为对方是一个有经验的辨谎者。

如果说谎者认为或知道对方是一个意志薄弱、经验有限、缺乏主见的人,就不怎么担心谎言被戳穿,恐惧心理会减轻。相反地,如果说谎者认为或知道对方是一个意志坚强、经验丰富、富于主见的人,就会感到非常害怕。

例如,父母就常使说谎的孩子感到害怕,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都是些富有经验的辨谎者,正如有的父母所说“一看你的眼睛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在说谎”。因此,囚犯错误而向父母撒谎的孩子,特别担心自己的谎言会被戳穿,以致常常会露出破绽,最后不得不自己坦白。

第二,与说谎者当时考虑的利害关系有关。说谎者在说谎时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利害关系或得失问题。因此,说谎成功与否越是与他看重的事情关系密切,说谎者的心理负担就越重,因而也就越是担心被戳穿。

比如说,有些学生,在平时测验中作弊可以显得满不在乎,但要在正式考试中作弊心里就非常紧张,因为一旦被逮着,不仅要记过,而且会影响到能否毕业。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搪塞一些无关紧要的交际应酬,编造谎言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觉得对人对己都没有什么伤害。但是,要人们在一些事关重大的事情或将给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事情上撒谎,心理负担就会十分沉重。

第三,说谎者的个性。有些人从个性上讲就极善于说谎,他们从小时候起便一直用谎话来让人受骗,这些人几乎是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谎话来欺骗父母、老师和朋友。这些人似乎根本就不怕别人戳穿谎言,而且他们坚信一定能够把别人骗过去。

这类“说谎天才”自然是谈不上有多重的心理负担。与此相反,有些人从个性上讲就很不善于说谎,尤其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感受,一说谎就特别担心说谎不成反而被人戳穿该怎么办。这些人似乎总是认为,每一个看着他们的人都会知道他们是否说谎,以致在说实话

时都会担心别人不相信。

综上所述,一旦我们发现某人忽然一反常态地陷入恐惧、不安、愧疚及狡辩等心理状态就应该怀疑出现了谎言。

§§§第四节 以已度人,运用类比思维推断谎言

“以已度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是指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就要对别人这么做。但从心理学上讲,“以已度人” 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推理的思维,是推测他人心理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如果能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体味说谎者的心理,那么许多谎言都是可以识破的。

“以己度人”的类比思维方式是从小就有的。两三岁的小孩知道手上、脚上碰破后会疼、会流出血来,相应的就以为树木碰破了也会疼,也会流出血来;小孩有爷爷、奶奶,于是就以为小羊、小牛甚至太阳、月亮、星星等也都有爷爷、奶奶。正是由于这时的儿童有以自己为中心,由此及彼,以己“度人”“度物“的思维,所以当成人给他们讲动物会说话,动物有兄弟姐妹等童话故事时,他们根本不觉得那是虚构编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儿童才逐渐意识到树木受伤是不会疼的,动物们是不会说话的,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动物国家。同样,太阳、星星、月亮是没有什么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的,逐渐地将自己与周围事物区别丁开来。但是“以已度人”的思维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逐渐摆脱了当初的“稚气”而走向现实、成熟罢了。

以自己的感受、心理推测别人的感受、心理的思维在成人身上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比如,作家写作时常以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心理体验,推测作品中人物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体验。生活中,别人说了自己的坏话就闷闷不乐,甚至气愤痛恨。于是当自己说了别人的坏活时,会以为别人也痛恨自己。其实未必尽然,别人也许很快就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自己喜欢吃鸡肉,于是就以为人们都喜欢吃鸡肉,当遇到不喜欢吃鸡肉的人时,就觉得有些蹊跷,心中暗想“居然还有不爱吃鸡肉的人,真是不可思议”。自己自私自利、爱财如命,于是就以为别人也都如此,当听到某人“大公无私”时,就觉得那是不可信的。

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正确率并不是很高。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正确时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相同之处,人们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思想也总是有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于是“以己度人”也常有“度”对的时候。比如,亲人去世会引起人痛苦的体验,某人的亲人去世了,人们推测他一定会很痛苦,这种推测一般都是正确的。同样,人逢喜事精神爽,某人遇上了喜事,人们推测他心情一定很好,这也常常是正确的。

以类比思维方式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错误时乃是因为“人心如面,各不相同”,各人都有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思想观点,即使同一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思想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时“以己度人”可能就“度”错了。

比如说,《列子》上记载了“献曝”“献芹”的典故: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常穿着旧麻絮袄,熬过寒冬。到开春时在田野耕作,偶然发现晒太阳是天下最舒服、最快乐的事,他如获至宝,转身对妻子说“晒太阳的温暖享受,是没有人知道的事,我要把这种享受献给我们的国君,那一定会得到很多赏赐”。同村的一个富人知道了这件事,跑来笑着跟他说:“从前有这么个人,他自以为芹菜的味道,更甜美,他对同乡里的豪绅夸赞芹菜如何好吃,那豪绅弄了—点尝尝,只觉得口舌好像被毒虫叮刺了一样难受,随后肚子也感到疼痛。

于是大家都讥笑农夫的浅陋无知。“献曝”“献芹”者之所以对别人的心理作了错误的推测,就在于他们只注意到了自己的兴趣、想法,而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兴趣、想法,仅凭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

本章所讲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认真体会,才会真正掌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另外,破谎的方法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说只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就能达到目的,而应该是各种方法配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说谎者的真实面目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