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26332900000001

第1章 三家分晋

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变世”,战争法则在变,历史舞台的主角也在变。在一系列的变化中,在诸侯国之间的相互角逐中,涌现了七个大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从“三家分晋”中诞生的韩、赵、魏三国,更是正式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大幕。那么,在“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中,究竟蕴含着哪些战国时代的独特变化,又留给后人怎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呢?

大鱼、小鱼和虾米的混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鲁国的孔子编过一本名叫《春秋》的编年体史书。这本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就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侯国连年争战,因此这段时期就被称为“战国”。西汉末年的刘向编了一本国别体史书,名为《战国策》,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

战国时代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三家分晋,这件事儿也被看作战国时代的起始标志。

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很漫长,基本上都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争权夺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青泥,没有一场是正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西周初年号称的八百诸侯,到了战国快开始时,只剩下二十几家了,这也使得中国开始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逐渐强大的诸侯国内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诸侯国国君的权力被某些大夫慢慢架空——就跟周天子的权力被诸侯们架空一样,这也是分封制带来的必然结果。

大夫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纷纷通过减轻赋税来笼络人心。他们的力量逐渐强大到连国君都控制不了。这种现象在晋国尤其明显。

晋献公时,为了避免诸公子争位引起国家大乱,献公对公室宗亲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后来,晋国的历代国君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就是所谓的晋国无公族。

这么一搞,公族之间是打不起来了,但是一个国家总不能全靠国君一个人来治理,于是,异姓大夫开始崛起。

就这样,身为超级大国的晋国,渐渐地被十几家大夫把持住了。这些大夫之间也经常发生争斗,到了春秋晚期就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这六家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晋国六卿”。晋国的大事儿基本上就由这六家大夫说了算。

眼瞅着国政被六卿把持,晋国国君恨得咬牙切齿。与此同时,这六卿之间也处于一种死磕的状态,个个都想把对手掐死。

如此一来,晋国国内就呈现出了两方面的斗争。那会儿的斗争手段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一个字——打!

打到晋出公十七年,智氏和韩、赵、魏三家合谋,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将他们的领地、人口、财产全瓜分了,原来的六卿就变成了四卿。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局。势力最强大的智氏想进一步把其他三家吞并,实现一家独大。

到了智襄子,也就是智伯做智氏族长时,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初,智伯的父亲决定让智伯当家族掌门人时,有一个族人出面劝止,为啥呢?原因很简单,智伯这个人虽然能文善武,多才多艺,又天生一副男神模样,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人品不太好。换句话说,智伯是典型的有才无德。

“如果让这样的人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那整个家族肯定会完蛋!”但智伯的老爹却没有把族人的劝告听进心里。

智氏一家独大耍威风

智伯当上家族掌门人时,范氏和中行氏已经被消灭了。这时赵氏的实力是比较强大的,甚至到了专擅晋国大权的地步。

年轻气盛的智伯不能容忍赵氏一家坐大,想方设法地要把赵氏给拍下去。智伯的运气还算不错,当他接任老爹当上智氏集团掌门人时,赵氏家族能干的一把手赵简子死了。赵简子一死,赵氏的优势就失去了一大半。智氏一门开始占据主动。

这个智伯虽然无德,但确实很有才。十几年前,在讨伐齐国的战斗中,他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干。

当时为了侦探敌情,智伯亲自坐着战车去察看齐国的军容,没想到拉车的马突然受惊了。马一受惊就开始在阵地前胡奔乱跑,跟开动起来的过山车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智伯临变不惊,他心想:“我这车上还插着军队的大旗呢,这时候可不能跌份儿。”于是他将缰绳接过来,亲自驾驶马车,很快就将失控的马匹制伏了。然后,他继续驱车前进,到齐军营垒前观察一番,才返回本阵。

齐国人一见智伯如此淡定,都赞叹道:“可以啊,堂堂一方主帅干侦察兵的活儿,还差点被我们活捉,有胆!”

到了两军即将开战时,智伯的手下建议他占卜一下吉凶,智伯觉得没必要。他说:“以我方的实力,此战必胜,根本不用靠占卜来寻求心理安慰。况且,两军交战这事儿,谁干得过谁是靠打的,非得先搞个占卜,万一结果是大凶,那岂不是没事儿找不痛快,影响士气?”

那一场战斗打下来,果然是齐军大败,还有几个齐国大夫当了俘虏。

之后几年,智伯又两次率师伐郑,都取得了成功,为自己树立起了勇武善战的形象,壮大了智氏一门的势力。

等到智伯上任时,赵氏一族的赵简子刚好病死。智伯抓住有利时机,把晋国的大权从赵氏手里抢了过来,占据了主动。

这种局面让晋出公非常害怕,他怕自己弄不好也被这些臣子给收拾了,于是向齐、鲁两国求援,打算借两国的力量打击四卿的势力。没承想,四卿先发制人,一起出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兵败出逃,以政治难民的身份投奔到了齐国。

晋出公这一出逃,就给了智伯一个操纵晋国政治的绝好机会。不久之后,他就拥立晋懿公做了国君。

此后,晋国的国家大事基本上都被智伯垄断了,智伯也成为了晋国的老大。于是,吞并另外三卿的计划,就被他提上了议事日程。

可是,就在智伯逐步取得成就的同时,他的弱点也渐渐地暴露了出来。他的性格缺陷主要有两个:一是十分贪婪,而且好大喜功;二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独断专行,尤其是独揽晋国大权之后,他更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一次,他和韩、魏两家的掌门人攒了一个饭局。饭局本应该是友好往来的场所,但是智伯却在酒宴上把老韩家当家的给戏弄了一番,又侮辱了老韩家的家臣。

由此可见,智伯压根儿不把老韩家当回事儿。他认为韩、魏两家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智氏家族的另一个大夫看到智伯总是大嘴巴一张就敢胡说八道,天天在外面得罪人,就赶紧劝谏他说:“您总这么干可不行,强宗巨卿您都能得罪,搞不好会遭报应的。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些昆虫都能害人,更何况是对您怀恨在心的人呢?”

但是智伯却把这样的规劝当成耳旁风,照样我行我素,想侮辱谁就侮辱谁,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所以树敌也越来越多。在智伯得罪的这些人里,与他结怨最早、最深的,就是赵氏的掌门人赵襄子。

赵家老爹留了后手

早在赵襄子当上掌门人之前,他就跟智伯不对付了。当年,智伯率领大军讨伐郑国,赵襄子作为副将随同出征。在攻入郑国都城城门之际,智伯可能是怕城里有埋伏,就想让赵襄子先入城。赵襄子也是个明白人,哪能吃这个亏,就和智伯你推我让地费了半天口舌。

后来智伯不耐烦了,张口就骂:“你小子真是恶而无勇,连城都不敢进,还长得这么寒碜,真不知道你们老赵家怎么选的接班人!”

赵襄子被这么羞辱一番,估计当场咬死智伯的心都有了。这还没完,他俩之间摩擦不断,火花四溅。

后来赵襄子又同智伯一起吃饭,智伯让他喝酒他不喝。这时候估计智伯也喝糊涂了,竟然下令让人当场打了赵襄子一顿。赵氏的家臣一看不干了,上去就要拼命,但赵襄子知道还不是得罪智伯的时候,就把这口气强咽了下来。

智伯应该也知道自己把赵襄子得罪得太狠了,就想干涉赵家的内政,阻挠赵襄子成为继承人。对此,赵家人的态度非常明确——你小子的手伸得也太长了吧!

智伯四处得罪人,树立了一大批潜藏的敌人,但他自己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贪婪的欲望不断膨胀,竟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氏开始不想答应,后来在智伯的武力威慑下,只好同意了。这么一来,老韩家和老智家算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了。

智伯得手之后,觉得很过瘾,就又把矛头对准了魏氏。面对智伯的无礼要求,魏家人也实在不想答应,但出于同样的原因,最后也不得不答应。魏家人心里也是恨他恨得牙痒痒。

智伯一看韩、魏两家都挺识相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继续去找赵襄子要土地。但是,赵襄子的反应和韩、魏不同,他断然拒绝了智氏的无理要求。

智伯勃然大怒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敢拒绝我!”他立即联合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家。

从表面上看,这场战争是因为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要求而引发的,但实际上智伯早有吞并其他三卿之心,就算赵襄子答应了智伯的要求,结局还会是一样的,只不过冲突会来得晚一些罢了。赵襄子心想:“与其慢性死亡,不如来个痛快的,就算输了也是一条好汉!”

韩、魏两家这时候也不给力,还帮着智伯打赵家。赵襄子在战场上被打了个大败,只好逃亡。

当时赵襄子有三个去处,第一个是长子城,因为这个地方最近,防御设施也很好;第二个是邯郸,这个地方粮食多;第三个是晋阳,这个地方不太好,路途遥远又比较穷。所有人都以为赵襄子一定会选长子城或者邯郸,不会考虑又远又穷的晋阳。

但是,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为什么呢?因为他老爹赵简子面对智氏咄咄逼人的攻势,早就为子孙做好了准备。

赵简子生前派了一个得力的大夫去经营晋阳,把晋阳打造成了赵氏家族最后的屏障。多年以来,晋阳的老百姓都享受着轻徭薄赋的待遇,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所以他们都非常拥护赵氏。赵简子临死前对赵襄子说:“一旦赵氏发生危难,千万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为归宿,老爹我已经帮你谋划好了。”

赵襄子来到晋阳后,智氏跟韩、魏两家的军队也追了上来,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赵襄子与当地百姓同仇敌忾,同守晋阳城。

智、韩、魏三家发现晋阳的城墙是民心铸造的,很难攻破,所以他们掘开晋水的堤岸,来了一个大水淹晋阳。晋阳城都快被水泡烂了,但是老百姓依旧死守,没有半点儿弃城投降的意思。这就叫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句话引发的大逆转

智伯看着快要被淹没的晋阳城,觉得很快就能把赵氏一网打尽了。他很得意地带着韩家掌门人韩康子和魏家掌门人魏桓子巡视水情。站在高处看着滔滔的江水,智伯自大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指着摇摇欲坠的晋阳城说:“我现在可算知道了,一条河可以灭亡一座城呀。”

韩、魏两家的掌门人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冷汗都下来了——老魏家的总部在当时的安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可以被汾水灌掉;老韩家的总部在平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可以被绛水灌掉。

魏桓子赶紧拿胳膊肘捅了捅韩康子,韩康子又踩了踩魏桓子的脚,意思是别说了,兄弟我都明白,今天的赵氏就是明天的咱哥俩,咱得想想后路啦。

智伯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无心的一句话,竟然会改变智、赵、魏、韩这四家的命运。

这时候,智伯手下的一个家臣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就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跟咱们作对的。原因很简单,本来咱们跟他们两家约好,灭了赵氏之后平分地盘。现在晋阳城马上就被攻破了,这原本是好事儿,但他们两家却一脸的不高兴,看来是害怕赵氏灭亡之后,下一个会轮到自己。”

智伯听了这番话后,不仅没有走心,还干了一件特别二的事情——把这位家臣的意思转告给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当然了,智伯的目的可能是想试探一下,敲打敲打他们。

这俩掌门人当然不是傻子了,他们立刻矢口否认。智伯也没有深究,认为就凭他们那点儿实力,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来。

外面的局势虽然起了变化,但被困在城里的赵襄子却不知道。眼看大水马上就要淹过城墙了,再不想办法一城老小可都要喂鱼了。赵襄子琢磨来,琢磨去,发现脱困的唯一办法就是策反韩、魏两军,一起干掉智伯。

于是,赵襄子派了胆大心细的人秘密见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并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快要完蛋了,你们的死期也不远了。干掉我们赵家之后,智伯会放过你们吗?你们好好想想吧,唇亡齿寒啊!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咱们三家合力把智伯给灭了,平分他的地盘。这可比平分我们老赵家的来劲多了!”

韩、魏本来就有这心思,他们正想瞌睡呢,就有人送来了枕头,那还不得接着?于是,三家立刻约好了日子,在那一天一起向智伯发难,里外夹攻,拿下智氏。

到了约定的日子,韩、魏两家果断动手,杀掉了智氏守护河堤的士兵,并让大水反灌到智伯的军队中。

智军为了救水乱作一团。这时候,赵襄子率军出城正面攻击,韩、魏两军侧翼夹击,大败智军。后来,智氏全族被诛,智伯的头骨都被赵襄子做成了酒杯。

智氏一完蛋,韩、赵、魏三家就瓜分了智氏的领地,变成了晋国实际的掌控者。这样一来,四卿就变成了三卿。等到晋幽公继位时,他不仅不能号令这三卿,还得去朝见这三家的掌门人,君臣关系都颠倒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三国的由来。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干脆废掉晋景公,把晋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了。晋国由堂堂的春秋霸主,最后变成了被大夫们瓜分的肥肉,立国七百多年后彻底灭亡。因为韩、赵、魏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所以被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只是大夫取代公室的一个事例。这样的事儿在其他国家也不新鲜,比如齐国。那么,齐国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