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礼仪大全
2633300000041

第41章 庆典礼仪——节庆礼仪中的常识(1)

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节日。——爱默生(美)

Ⅰ传统的中国节日与礼仪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有一些基本特征。

①产生的时代久远,并一代一代重复,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演变而有所变异。

②有固定的日期,特定的习俗内容。

③节俗礼仪的背后有古老的民俗心理作支撑,大多数习俗活动背后均有古老的传说故事。

④民族性、地域性很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节日内容不尽相同。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1)扫尘

每到年终,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彻底地打扫屋子,以表示去旧迎新。

(2)办年货

腊月期间,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

(3)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4)守岁

在“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人们有通宵守岁的习俗。这一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小孩还可以从大人那儿得到压岁钱。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5)鞭炮迎新

“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吉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6)拜年

春节拜年是一极富人情味的礼仪习俗。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极有说法。吃柿子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吃年糕会有年年高升之意。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月,这天晚上称元宵。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据载,汉文帝刘恒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1)舞龙或舞狮

各地组织龙灯队,从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户玩耍,元宵夜,各队龙灯聚在一起表演。

(2)放灯、观灯

按照“除夕火,元宵灯”的习俗,元宵夜,家家户户挂灯放焰火,人们以观灯为乐。有的地方还制灯谜,人们观灯之时还可猜谜,增添了游乐兴致。有些单位组织灯会,场面盛大而壮观,我国北方还于这一日展览冰雕、冰灯,供人欣赏。

(3)吃元宵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汤圆),象征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吃元宵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唐代,把元宵叫做“汤圆”,宋代称“元宵”为“元子”。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是每年冬至后的106天,即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又是24节气之一,被民间演变成节日始于春秋时代。

古时候,到了清明节,人们都要焚香烧纸、上坟扫墓,祭祀先人,还要举行插柳、踏青、斗鸡、放风筝等活动。

如今,每逢清明节,人们手持鲜花或小花圈,为故人扫墓,焚香烧纸钱。不少单位还组织学生、职工,为英烈扫墓,向他们敬献花篮。许多人结伴踏青,欣赏美丽的春色。而“世界风筝都”潍坊市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和北京等城市举办的风筝比赛,让国内外游客大开眼界。

(四)三月三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上巳节。传说,这一天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人们要在清水河边洗濯。《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上,曰洗濯祛除。”后来,便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方都保留有这个传统节日,只是“洗濯祛除”已经省却。华南地区只保留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吃地菜煮的鸡蛋去风湿,在洞庭湖一带至今流传有“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踩得鹅卵石头烂”的说法。北方有些地方过去要于此日举行盛大的庙会。现在三月三变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三月三节在一些少数民族特别被重视。

广西壮族要于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云集山头旷野、草坡竹林,搭起布围纵情歌唱。歌圩节上,人们不仅可以欢歌,还可进行物质交换。三月三节是壮族的综合性节日。

三月三是贵州侗族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捞鱼、杀鸡、煮米酒,祭祀自己民族的英雄,同时,青年男女通宵唱歌欢庆。

另外,土族、白族、彝族、黎族等少数民族都要于这一日开展节日活动。

(五)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端午节的节俗礼仪一开始就围绕“除鬼驱邪”展开。因为,五月雨水多,温差大,同时,又是长江黄河汛潮,常有水灾发生。于是人们在端午节举行“驱邪”的活动。

关于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汩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1)挂菖蒲、艾叶

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避邪保平安。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2)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3)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端午吃粽子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子已经流行。关于吃粽子来源的说法很多,但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

(4)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盛大活动,据说,龙舟赛是从屈原投江后,人们组织舟船,竞相划浆,寻找尸首演变而来的。经过历代相传,龙舟竞渡已成为了全国性节日竞技活动和体育活动。

(5)互赠节礼

端午节,亲朋好友之间有送节礼的风俗,一般以粽子、咸蛋、猪肉等相赠,女婿要去给丈人、丈母娘拜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过端午节的,其习俗活动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朝鲜族人在端午节时要制作以江米或粘黄米等做的传统食品——打糕。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时节,桂花飘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一夜明月今宵多”。人们把月圆当作人间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1)赏月吟诗

每当十五的月亮升起,清辉洒满大地,人们在露天(有条件的可以摆在桂花树下)摆上桌凳,把圆形的果子(苹果,枣子)或圆形食品(月饼)供于桌上,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明月清辉。文人雅士往往诗兴大发吟诗唱对。因工作、学习不能团聚的夫妻、情侣,望着皎洁的圆月,自会勾起两地相思。

(2)吃月饼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作为应节美点,味美,又寓团圆之意。关于吃月饼的起源,始于元代。民间以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最佳食品。

(3)赠送礼物

中秋节,民间要走亲访友,互赠礼品。青年男子趁此节日拜会岳父母,礼物不拘轻重,可以是月饼、糖果、酒类、糕点等等,最好是成双成对。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独具特色而又富于民族情趣的中秋礼俗。如苗族山寨中秋节时的“跳月”活动、云南傣族中秋之夜盛行的“拜月”习俗、毛南族过中秋节时用月饼祭月亮和祖先等。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故称“重阳”。重阳节时,正是秋风送爽、桂树飘香之际,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自战国时起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每逢重阳节,人们登山远足,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八)冬至与腊月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12月22日或23日。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Ⅱ现代的中国节日与礼仪

节日礼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在近现代,我国产生了许多节日。现代节日与传统节日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

(1)时间不长但已形成周期

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都是在1949年以后才确定为法定节日,但由于政府的提倡,每年全国都在这些节日举行活动,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纪念性

现代节日,几乎都是纪念某个历史事件。如五一劳动节是为纪念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三八妇女节是为了纪念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的游行示威。

(3)全民性

现代节日是全体国民的节日,没有民族、没有地域之分。其中有些节日还是世界性的。节日活动也大致相同。

(4)政治性

现代节日都有确定的政治目的,如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为了保障妇女和平民主的权利。

(一)元旦

元旦,是“一元复始”之意,我国古代称元旦为“旦日”,并且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传,古代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公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

如今,每逢元旦,全国放假一天。但由于人的习惯把过年与春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元旦节日观念尚不浓厚,广大农村几乎没什么活动。在城市中,一般单位会组织“团拜”活动。

(二)妇女节

3月8日,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得到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响应。

1910年8月,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通过了德国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建议,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

每年“三八”节,我国妇女放假半天。许多单位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召开小型座谈会,举行表彰优秀妇女大会,组织女职工看电影等。

(三)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