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26344700000056

第56章 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代

1946年,美国的《就业法案》宣称:“促进充分就业和生产……是联邦政府一贯的政策和责任。”这标志着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肯定。但凯恩斯主义的真正全盛时期不是战后的50年代,而是60年代肯尼迪政府时期。

尽管通过了体现凯恩斯主义精神的《就业法案》,但5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仍然是谨慎的,尤其对赤字财政不敢贸然采用。在艾森豪威尔当政的8年(1952~1960年)中,美国的赤字并不多,有3年还有财政盈余,最高的赤字仅为125亿美元。与此相应,经济增长缓慢。在这些年间,每年增长率平均仅为2.5%,远远低于苏联、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而且在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发生三次衰退。肯尼迪上台后面对的是经济停滞,振兴美国经济成为头等大事。

肯尼迪任命青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海勒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托宾和戈登为委员。海勒在其老师、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托宾的帮助下,提出了一个真正体现凯恩斯主义精神的经济增长政策。

这个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这就是说,当某一年的实际GDP小于该年的潜在GDP时,即使经济并未发生衰退,也要用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使实际GDP达到潜在GDP。

以海勒为首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根据50年代的经验,把4%的失业率作为充分就业,这时所能达到的实际GDP就是潜在GDP。由于1955年失业率为4%,所以把这一年的实际GDP作为潜在GDP的基准。然后,根据劳动力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把1961年以后充分就业的增长率确定为3.5%,以此来计算以后各年的潜在GDP。如果连续两年的实际GDP增长率没有达到3.5%,即使没有衰退也要采用扩张性政策。因此,经济政策不再是50年代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即繁荣时抑制总需求,衰退时刺激总需求,而是以刺激总需求为基调。

托宾认为,潜在的增长是一个供给和生产能力问题,而把实际产量恢复到潜在水平则是一个总需求问题。刺激总需求正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刺激总需求的方法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托宾指出,这种充分就业政策的工具是“磨尖我们的财政和货币工具”。

凯恩斯强调的财政政策是赤字财政政策。但在50年代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对财政赤字仍然心有余悸。所以,托宾强调,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从害怕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财政预算不以收支平衡为目标,而以充分就业为目标。这就是要在减税的同时增加政府支出,以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

减税是赤字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个人所得税率从20%~91%降到14%~65%;公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47%,其中收入在2.5万元以下的公司税率从32%降到22%。此外还实行投资赋税优惠(公司用于投资的利润免税)和加速折旧、降低公司所得税。在减税的同时又增加政府支出,包括用于“向贫穷开战”的社会福利支出和用于越战的军事支出。

凯恩斯本人更加偏爱财政政策,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但在衰退严重时,利率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有限,何况由于流动偏好(即人们对现金的偏好)的存在,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即存在无论货币量如何增加利率无法再下降的流动性陷阱)。但海勒和托宾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即“货币成分和财政成分可以依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以达到所要求达到的宏观经济效果”。

这一时期美联储主席是马丁,在他领导下的美联储总体上配合肯尼迪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马丁表示愿意为任何生产的扩张提供追加的货币供给。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在连续33个月之后长期私人贷款利率是下降的。美联储还用多种办法(如降低私人抵押贷款利率)降低利率,财政部也通过延长债券期限等方法影响货币量与利率。

充分就业的政策的确刺激了经济,托宾总结道:经济享有5年不停的扩张,4%的失业率目标已经实现,实际GDP增长了31%,创造了680万个新就业机会,物价上升每年仅为2%左右。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经济繁荣,也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达到全盛时期。

但盛极必衰。60年代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在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恶果。连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增加,同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加剧。加之,70年代初世界石油价格上升。这样,美国经济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开始了70年代这个美国经济的灾难时期。

经济的危机引发了经济学的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来自各方的抨击。在凯恩斯主义内部,新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攻击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歪曲了凯恩斯的本意。在凯恩斯主义之外,来自右方的货币主义者和来自左方的激进经济学都力图从根本上否定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由盛转衰。当然,正是在这种争论之中,宏观经济学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