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能创大市场——处处留心皆商机
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物。是的,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废物,但是,在精明的生意人眼里,完全可以让它变废为宝,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研制出“洁厕灵”与“塞通”两种专利产品的王麟权身上,这一点能够得到例证。
当时,王麟权刚刚下岗,一时也不知道做什么,一个40多岁的大男人就一直闲在家中,心里有些憋气。这天,他一不小心堵了自家的座便器,怎么也弄不通。心情本来有些烦的王麟权便和座便器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弄通了才罢休。开始时他乱桶一气,忙乎了半天也不见效。
这时,王麟权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想法,他开始琢磨:既然自己为座便器阻塞所苦恼,说不定天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烦恼,如果我能研究出个专门疏通座便器堵塞的东西来,岂不是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救了大家的急?
想到这里,王麟权立即意识到这里面有商机,于是一下子兴奋起来,立马就动手操作。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长期在陶瓷厂工作,天天和卫生洁具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他锲而不舍。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专门用于便池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灵”与“塞通”两种产品,并双双获得国家的专利。
“洁厕灵”和“塞通”研制成功后,王麟权一边挂出公司的牌子加紧生产,一边申报专利保护。由于产品对路,需求量大,很快销路大开。而当时还没有厂家生产同类产品,王麟权的产品迅速行销国内市场,尽管公司规模一再扩大,有时还是供不应求,订单堆满抽屉都来不及生产。自强自立的精神使王麟权成为温州巨富。
不等、不靠、不要,立足于自己的努力,坚信创业是一种仰赖于个人奋斗的行为,这就是温州人的观念。如果王麟权的厕所淘金已经足够神气,那下面的“烂鱼塘中生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温州青年李瑞奇靠着灵敏的商业嗅觉,从烂鱼塘里赚了几十万元。
武汉的汉西二路的村委会对村前一口四五亩的烂鱼塘非常头疼,一直想请人填埋,可是集体账上又拿不出钱来。这时,在此地谋生的温州小伙子李瑞奇听到了这个消息,仔细观察调研后,他认为这个烂鱼塘还有点用处。于是就和村委会签订了30年承包合同,合同期5年一订,前5年先每年交承包费2000元。当地的村民都以为他得了病,等着看他的笑话。
原来,李瑞奇考察烂鱼塘周围的环境时,他发现烂鱼塘旁边开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因为他了解到,当时有关部门正为没有地方填埋垃圾而头疼。于是,他和废品收购站的老板签订合作协议:他负责联系,免费让有关部门在此填埋垃圾,而废品收购站老板则负责雇人挑拣垃圾,回收的废品所得双方五五分成。
为了吸引更多的废品货源,李瑞奇还给运送垃圾的司机按0.5元每车提成。结果,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就将烂鱼塘填了起来,李瑞奇因此获利2万元。
烂鱼塘填起来后,他立即在填埋起来的烂鱼塘上建起了小房子出租,并在房子周围种了很多树。几年之后,这个地方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四合院。每年他靠房屋出租就收入上万元。后来,因为城市建设,他承包的土地不断被征用,仅土地转让金就获利50余万元。
生活中具有变废为宝的智慧,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挖掘事物本质的眼光,这种眼光是我们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变废为宝还需要我们多学习,多了解信息,它是在整合一切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意。如果没有信息为基础,人的思路就不会宽阔,狭隘的思想会禁锢创意的产生。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好窍门一本万利
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所有人都反对,你要坚定地做;95%的人反对,你赶紧做;50%的人认同,你做一个消费者就可以了。
比尔·盖茨也说,不是我比别人聪明,只是我眼光好一点。
做生意的人不仅要有本事,而且要善于借用别人的眼光。牛顿说,不是我很聪明,而是我站在巨人肩上。小本生意竞争也很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单靠努力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眼光。财富之父罗伯特清崎说:获得财富自由,首先就是找到人生的导师!
看看一个生活落魄的普通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光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田地的:
1999年,梁天华高考落榜,考虑到家中的生活艰难,他没有听从父亲去学校复读的意见,而是跟随在北京某酒店当保安的同乡来到了北京。
但到北京后,梁天华发现,在北京找工作很难。特别是像他这样没文凭、没技术的外来打工仔更是如此。即使想和同乡一样去酒店做一个保安,也因为他身高不足一米七,又没有退伍军人证,没有一家酒店肯收纳他。
同乡见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凭自己当保安的微薄工资维持两个人的生计已是捉襟见肘,心里也很着急,建议他还是回老家务农,或者到其他城市找工作。梁天华不愿拖累同乡,便离开了同乡的住所。
离开同乡时,梁天华身上只有不到50块钱了。他想先找一家建筑工地挑水泥担砖块,凭力气挣点钱养活自己。可是,问了好几家工地,老板都说不招人。到了晚上,梁天华摸了摸身上的那点钱,即使是最便宜的旅馆也住不起了,只好露宿街头。三月的北京天气还很冷,梁天华多次被冻醒,只得在街上不停地跑着跳着度过漫漫长夜。
一个星期后,梁天华身无分文了。他咬了咬牙,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梁天华白天在大街两侧的一些垃圾箱里翻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子,送到废品收购站去换些钱;晚上就蜷缩在郊区的树下或桥洞里过夜。捡垃圾根本就卖不了几个钱,而且不是随便就可以捡。有一天,梁天华正在捡垃圾时,被人踢了一脚。他转头一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用仇视的眼光盯着他说:“这里是我的地盘,滚!”他只好低下头,提着袋子悄然离开……梁天华觉得在北京实在呆不下去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攒点路费回老家时,机会却来了。有一天,梁天华在一栋居民楼门口,看到一个带着眼镜的老人一手提着一袋垃圾,一手提着一盆花,把花和垃圾袋一起扔进了垃圾桶里。好好的花为什么扔掉呢?梁天华便走过去问:“老人家,您为什么把好好的一盆花给扔了呢?”老人无奈地说:“养久了,花盆中的泥土越来越少,只能扔啊!”“那您为什么不放点泥土进去呢?”梁天华又问。老伯说:“小伙子,城里哪里还能轻易找到泥土,得跑到郊区才有呀。”此后,梁天华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常看到垃圾桶里有丢弃的花。他想,这些花被丢掉真是可惜,自己可不可以从郊区带点泥土来卖给这些养花的人呢?
没过多久,梁天华又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提着一盆花正准备扔,于是走上前搭讪道:“您这花扔了多可惜,我住的那里有泥土,我给你送点泥土来,这花还可以好好养一阵子呢。”对方听了很欣喜,忙说:“真的?那什么时候给我送点泥土过来?”梁天华当即答应她第二天早上就送来。
当天晚上,梁天华就装了一塑料袋泥土,第二天一大早送了过去。那位妇女果然在原处等他。她只要了一小半泥土,连声道谢,并且付给了梁天华15块钱。梁天华说不用给那么多,反正这土不要钱的,随便给点就行了。可妇女说:“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我是图个方便,不然这花我只能扔掉了,当初可是花了80多块钱买来的呢。”
梁天华看到北京的泥土竟这样值钱,便决定一门心思卖泥土了。当他手里积攒了1500多元钱时,就在北庙村附近租了一间民房,作为自己卖泥土的基地。
每天一大早,梁天华就装上一袋泥土,从沙子口路走到永定门大街,再到先农坛等居民小区叫卖。但转了几天以后,他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许多时候,走老半天都遇不到一个买主。
几天后梁天华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他想只有养花的人才会买泥土,而他们一般都把花放在阳台上,如果先在楼下观察谁家的阳台上摆了花,记住楼层再去敲门,不就省劲了吗?有了这个主意,梁天华又提着泥土出发了。可由于太多的楼层都装有铁门,陌生人根本就上不去。他只得在铁门外候着,等到这户人家有人出来时,就走上前去问:“您家养了花吧,要不要养花的泥土?”令他失望的是,他奔波了整整一天只卖了4块钱,还不够来回的车费。这一天,梁天华还受了不少的气。由于他穿得破烂,许多人不等他把话说完,便嚷着要他走开点,训斥道:“年纪轻轻不去挣钱来要什么饭!”
那一晚,已累得筋疲力尽的梁天华久久无法入睡。回想起白天推销泥土时别人的反应,他觉得要讲究方法,这样盲目地去敲门,盲目地问,只能引起人家的反感。
第二天,梁天华买了一台呼机,印了一盒名片。他想,喜欢养花的人多半也会志趣相投、互相来往,只要认识一小部分养花的人,就可以通过他们去认识另外的一大部分人。他当即决定,对买泥土的人只象征性地收点钱,然后送一张名片,并告诉人家如果下次要买泥土或有朋友要买泥土,就打他呼机,他可以送货上门。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到半个月,梁天华每天至少要接十几个要买泥土的传呼。一天下来,他就有数十元钱的进账,比打工强多了。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个多月,梁天华收到的传呼慢慢地少了,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人传呼他。梁天华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按说生意应该比以前更好才对啊。为此,他特意提了礼物登门拜访了一个以前买过他泥土的老人。老人听了他的困惑后,说:“小伙子,你卖给我们的泥土里没有什么养分,时间一长,花就又枯了。你说大家还会买吗?”梁天华这才明白,泥土里还有其他学问呢。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后,梁天华进一步分析:卖泥土肯定能赚钱,而且市场不小,关键是要解决泥土里缺少养分的问题。当天梁天华就去书店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习。他从书里知道,原来花盆里的土是要加一定比例肥料的。梁天华看了好几天,慢慢摸索出了一点门道。他按照书上说的,从外面买来了一些肥料,严格地按照书上所说的比例放入泥土里,然后搅拌均匀。他还特地买了一些包装纸将泥土包装好,注明“高肥花盆土”的字样,然后再去兜售。这样一来,他所卖泥土的价格相对于以前提高了几倍,买泥土的人却比以前多了很多。
到了月底,梁天华一算,除去肥料、房租、交通费等一切开支,净挣了3000多块钱。
3个月后,他接到的传呼又多了起来。到后来,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忙不转,往往别人要他当天送泥土,可他第二天也不一定有时间送过去。梁天华想,自己一个人跑来跑去的,既辛苦,又不能及时给别人送货上门,久而久之,会坏了自己的声誉,不如去请一个人来帮忙。第二天,梁天华便在劳务市场聘请了一个年轻人,两个人一起送泥土。
后来,两个人也忙不过来了,梁天华又请了3个送货员来帮他送货。每个人分送一至两个小区。由于业务量大增,梁天华有时候一天能挣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