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出奇制胜,必将有助于开创事业,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双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爱迪达公司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成正比,从而限制了足球业的突破。而鞋重减不下来的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于是他们大胆摒弃了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青睐,供不应求。那么爱迪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框架:鞋重无足轻重。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就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我们企业求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掉入思维定势之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有一句经典的语言叫做,“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创新思维,那么就必须要把思维定势打破。而一旦思维定势被我们打破了,我们就必然可以得到一些创新性的东西,也必然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力量。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想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称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突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死结”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常规,另辟思维的新径,我们必然可以解决在生意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不断地去获得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脑子进行洗礼,装进许多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地迈向成功。
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创意需要冒险,没有冒险的创意是平淡无奇的。只有不畏险境,大胆创意,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中国的古文字深奥得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歌风抒怀、以喻示物……凡此种种,堪称精绝,事实也真的如此。如文中第一句,可示景,亦可用于书画,可不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呢?答案是肯定的,单单是“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就足以让人大做文章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有一位犹太人希望锻炼一下自己的经营胆识,于是他这样做了:
他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在椅子上。
贷款部经理说:“请问,先生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他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此人的穿着:笔挺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漂亮的领带夹子。
这个犹太人说:“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然后说:“一共50万美元,够了吧?”
经理说:“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需要借1美元吗?”
“是的。”
经过必要的手续,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经理告诉他:“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抵押品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用50万美元做抵押借1美元,这怎么可能呢?
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事吗?”
“我弄不清楚,你有50万笑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事情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便宜,一年只需花6美分。”
毫无疑问,这个犹太人的思路是第一流的,可是他之所以敢这样做,还在于他有胆量。
这个犹太人叫凯亚斯·豪,后来成了美国股票界的奇才。正是在那次奇特的借贷事件后,他知道了商业之间“以小换大”的利润之道。此后,他越做越大,名声大振,成立了跨国公司。
另辟蹊径,不往一条道上挤
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开拓创新。创新就是不与别人往同一条路上挤,而是另谋逆路而行之,也许会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这样做事自己觉得也轻松,别人看了也精彩。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走冷门、烧冷灶”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手腕”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在泰国有个雄心大志的养鳄大王叫杨海泉,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由于家境困难,只断断续续上过一年小学,从10岁起就做童工,先后做过照相馆佣工,客栈的店小二、金铺的伙计,还做过小生意。
15岁那年,杨海泉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主要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转卖给商人,但是没有多久,杂货店就关门了,这是他生意场上的第一次失利。有雄心想成大业的他总结出一条经营之道,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独辟蹊径,大胆开创冷门生意,这样才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别人嫌弃的,不愿意干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起来才会更加宽广……
人工饲养鳄鱼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规律可循,没有老师可拜。事实证明,敢为人先的人就必须有胆量接受各种磨炼。
喂养鳄鱼比喂养一个初生婴儿还要困难。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饲养经验,有些小鳄鱼因此丧命。成年鳄鱼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凶悍的,但是小鳄鱼的生命却很脆弱,对气候反应很敏感,对小小的惊恐也会发生痉挛而生病,严重的还会残废或丧命。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吓住杨海泉,他经过日夜认真观察,这个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成功地闯过第一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问题在等着杨海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小鳄鱼喜欢吃鱼类或水中的小动物,有时还要吃肉,杨海泉很难拿出这么多钱去买饲料;二是随着鳄鱼的不断长大,原来的鳄鱼池已经不能容纳了,杨海泉缺乏必要的资金扩建。
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杨海泉休不过气来。
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杨海泉只好含泪操刀宰杀部分基本达到出售规格的鳄鱼卖掉去换取资金。就这样一边饲养一边宰杀,经过3年的时间才基本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慢慢地经济有了一定盈余。
为了提高鳄鱼的价值,杨海泉购买了自己的屠宰设备,钻研独有的宰杀技术。当时,泰国的鳄鱼产品都是由捕杀鳄鱼的人在捕捉的时候宰杀的,设备很简单,加工很粗糙,鱼皮的质量不高。杨海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杨海泉的这种举动是属于十拿九稳的,所以,很快他就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鳄鱼皮产品。“海泉鳄鱼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售价比一般的鳄鱼皮产品高出了许多。
凭借着“海泉鳄鱼皮”的名牌优势,杨海泉很快就占领了先机,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友商贸易行”,包揽了鳄鱼皮的生产出口业务,生意做到国外。杨海泉善于经营,讲求信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生意当然就更加红火了,实力也更加雄厚了。
在成功者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满足”这两个字的,杨海泉也不例外。他认为,养鳄鱼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他完全可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他想,如果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这样已经完全是够了,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
他立下了雄心壮志,不仅要用这种动物来赚钱,还要挽救这种野生动物,不要使之灭绝。考虑过去,思索将来,只有进行人工繁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那年代,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称得上猎鳄家的人,但是称得上养鳄专家的人,除了杨海泉,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他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注意,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而来,高高兴兴而去,杨海泉的名声大振。
就是他这样一个穷人的孩子,几乎没有上过什么正规的学堂,现在居然走进了世界最权威的鳄鱼专家的行列,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鳄鱼王国”,成为了泰国的巨富。
“创新者生,墨守者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变化才能生存,也只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求得发展。要有变化就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