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帮在中国十大商帮中虽然颇具实力,然而比起徽、晋两商,却不可同日而语。徽、晋两商不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也同时垄断了本省的城乡贸易,外帮的商人很难插足其中。而山东却不是这样。比如山东青岛,在清末开港之后,取代了烟台,占据了山东第一大商港的地位。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商帮势力比较大的有沙河帮、黄县帮、潍县帮、即墨帮等。然而青岛的外帮势力也很大,像广东商人就有广东会馆、山东、直隶商人合建的齐燕会馆,皖、苏江、浙西帮商号组织的三江会馆等等,可见山东商帮对于本省城镇贸易的控制程度,远远比不上徽、晋两大商帮。
城镇贸易没有得到控制,农村市场更是如此。山东广大农村中,山东商人只占据部分市场,其他地方均被外帮控制。如山东中西部的农村就大部分被晋商掌握。晋商活动的府县有东昌府、曹州府曹县、兖州府峄县、泰安的东阿县等等,以至于“外来者占十分之八,山西人多钱善贾,占大多数”。
同其他商帮一样,随着社会的变革,山东商帮也面临着资本转化的问题,山东商帮,究竟是将资本投于商业、产业、还是购买土地或尽情享受呢?
山东商人是属于封建性商人这一类的。明清之际,他们与封建政权与封建地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的资本转化逃脱不了封建的怪圈。
濮州中小商人房满出身贫寒,后来经过苦心经营终于发家致富,一旦有了钱,立马就买了二百亩田地,自己“躬亲家事,自食其力,积产可值千金”。
章丘县的商人十分希望从仕途上谋出路,他们的子孙一旦不能通过科举,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时,他们就会有“捐资补吏”。文登县商人也是如此,他们在清初北上燕冀,南走江淮,由贸易起家,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富得可比陶朱公。然而他们一心要教子成名。让子孙刻苦读诗书,争取走上仕途。
还有更可笑的。濮州的刘滋世开始时穷困潦倒,不但无法生活,还债台高筑。后来靠贩盐、麦挣了大钱。可能是穷怕了的缘故,他见好就收,不敢再投资于商业,而是在二十余年中“田连阡陌,家垒数万金”。他还专门将金子铸成锭,共有四十余条,用磁罐装起来,在上面放块木板,吃饭睡觉都在木板之上。活脱脱一个守财奴形象。
多灾多难的山东使饱受饥寒的灾民逃出来,经过一番努力后,发了家致了富,自然就难以摆脱“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思想。他们不能将资本进行再利用,大力发展商业产业以及其他事业,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龙游商帮
龙游县地处安徽、福建、浙江、江西四省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是“入闽要道,八省通衢”。从陆路可以自婺州过龙游至福建,被称为“东南孔道”。而境内又有一条河流,上可达常山,江山,下可到绍兴、杭州。龙游所在是当时咽喉之地,所以明代万历年间,龙游知县万廷谦说这儿是“龙邱浙衢胜壤,水陆辐辏。”有这种地理环境的龙游人,谁不会去经商呢?
龙游人大批经商是在明中叶之后的事。隆庆时,只是“民庶饶、喜商贾”,而在万历时,则“龙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诵读之外,农贾相半”。到了天启年间“几空县之半,而居家耕种者,仅当县之半”。
龙游商人不怕吃苦,这种优良品质是他们成功的基础。当龙游人“空县之半”外出经商时,机会与市场都已被徽、晋等巨头所占,于是他们只有不辞辛苦走遍全国,寻找仅存的一点点出路。当时的龙游人“贾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足见龙游商人为经商所付出的代价。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通过龙游商人的努力,他们避开徽、晋等大商帮,深入到西北东南等偏僻地区,以与当地互通有无,从而沟通了东南与西南西北的经济交流。
龙游商帮知道自己与徽、晋大商帮无法匹敌,为了生存,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不拒细流,只有大胆放开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在这点上,龙游商帮比任何商帮都显得更加明智。
首先,他们并不排斥外地商帮在本乡的经商活动,也不反对外乡对本乡的渗透,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容纳他们,这样一来,外地商帮的经商经验也自然而然地到了龙游人身上,从而促进了龙游商帮自身的发展。在这些融入龙游商帮的外来商帮主要有徽商、福建商帮和江西商帮。
当时从各地迁居于龙游的不但有零散的商人,还有聚族而迁的商人家族。在明清时期,安徽、福建、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等地都有商人家族大批迁入。如徽商程廷柱和四个弟弟于康熙年间在浙江经商,创立了龙游典业、田庄。福建商人在龙游的则更多,有黄静斋、龙岩来、池明英等颇有名气的闽商江西也有许多,像周学锦、康家中、刘邦颢等人都是如此。
这种异帮合融现象使龙游商帮借助了外来力量强大了自身,正因为龙游商帮具有这种心态,才使自己在既无强大宗族势力、又无官府支持的情况下,崛起于十大商帮之列。
龙游商帮的开放精神不但体现于异帮合融上,更体现于他们的资本转化之中。
明清之际,许多商人在挣足了钱后,总是拿资本用来购置土地或经营典当、高利贷,以求过个平平安安的日子。其实这种资本转化十分有碍于社会的发展。龙游商人则不同,他们虽地外偏僻,却敏感地意识到,只有手工业和工矿产业才是资本的最佳去处,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他们果敢地投资于纸业和矿产业,直接参与商品生产。
龙游造纸历史颇为悠久,造纸一直以来就是龙游的支柱产业,所以投资于造纸的商人(即槽户)颇多。“衙之常山开化等县以造纸为业”,“民多造纸”。当时江南、河南、湖广、福建等地为交纳摊派的官纸,都到龙游来进货,为龙游造纸业注入了生命力。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槽户生产纸张就必须雇佣工匠。没有雇人,效率就不会提上去。如纸商林巨伦,经营造纸,积资达到巨万,在修建通驷桥时,他一次捐银就是一万多两,足见其生产规模。一般工匠来自子江西、浙江等全国造纸中心。一个纸槽(即作坊),当时要八个人进行操作,抄纸一帘要三人,轮流抄纸就要有四个人,包括抄纸前的选料和检料以及抄好后的晒焙、整理,至少也要四个人。所以槽户就是全家都使上劲,也还得雇人。
实际上,这种雇佣方式的出现,就标志着龙游商帮中已经出现若干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龙游纸商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奇怪,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和思考,走到了商品经济的前沿。
龙游商帮所经营的不仅仅是纸业,他们的经营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书、珠宝这类其他商帮不太注意的行业在龙游商帮却占有重要份量。他们经营的主要行业有纸、药材、珠宝、山货、丝绸等。
宁波商帮
当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商人有过如此评价:“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圈可首届一指者也。”
宁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居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在东海之滨绵延一万四千余里,海上交通非常便利,对内可以南到广东、福建,北上辽宁、山东,对外可以到朝鲜、日本及西亚各国。因此,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在明代海禁以前,宁波的商人主要是经营海外的贸易,明代海禁以后,宁波商人不得不进行走私贸易。这种走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商人自行武装,与朝廷对抗进行走私;二是外商与中国走私商人或巨商人贾相勾结进行走私;三是葡萄牙和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宁波进行走私。这些走私的规模都很大。在嘉靖十九年,葡萄牙人与麻六甲中国侨民许栋相互勾结,率领数千商人在宁波海口进行大规模走私。每年的夏天,数百艘走私船,就扬帆远航,规模宏大,气势颇为壮观。
走私贸易的热闹场面吸引了宁波一带商民纷纷云集双屿港,干起了走私,宁波海商则用棉布、绸缎等换取外国的银锭,并为外商贩运商品。这样,就渐渐形成了宁波商帮。宁波商帮指的是奉化、定海、鄞县、镇海、慈溪、象山六个县的商人。他们的海上走私活动规模巨大,范围广泛。其中出现了像王直、毛海峰、徐元亮、徐碧溪这样的大首领。这种有规模、有组织的走私,很快就遭到了明政府的仇视与镇压。如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视都御史朱纨摧毁双屿岛;嘉靖三十二年,都御史王忬摧毁烈港;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摧毁岑港。
这样一来,宁波商帮只好另谋出路,转而进行内地贸易。如原来的大海离孙春阳就在苏州开了一家著名的南华铺,店房共分为六房:海货、南北货、蜜饯、酱货、腌腊、蜡烛,所制物品中还有进贡朝廷的。随着大批海商转成内商,在天启、崇祯年间,宁波商人终于在北京成立鄞县会馆,至此,宁波商帮正式形成。
宁波商帮形成之后,就大力强化了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势力,同时在汉口、上海、常熟等地修建会馆,保持联系。他们有利共享、有害共御,同乡互相扶助。宁波商帮有着强烈的同乡扶助和联合竞争的意识,他们在危难关头,往往能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来势力的倾轧。如宁波商帮集资兴办的四明银行在上海曾受到外国银行的排挤,金融市场一旦有什么动静,外国银行便拿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来挤兑现洋,其实四明银行的资本并不太大,却能次次化险为夷,这就是因为宁波商帮开设的商店、银号和钱庄在挤兑风潮降临时,都为四明银行代收钞票的原故。可见,这样一个有凝聚力的商帮不会没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