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逻辑是把斧子:日常说理工具
26366300000083

第83章 要领会精神――隐涵的意义及合作原则

珍珠翡翠白玉汤――隐涵的意义

在人际沟通中,有时说话者所传递的话语意思,会根据需要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话语的言说内容,一部分是话语的隐含内容。这种隐含在话语中需要我们去“意会”的内容,就是隐涵。

例如,当孩子对沉湎于电视机中球赛转播的父亲说“今天是星期天”时,其隐涵的言外之意是该出去游玩一下了。当妻子对丈夫说“商店里有件时尚的衣服”时,其话语也隐涵有“希望买一件”的愿望。因此,隐涵的意义在于人际沟通总是双向的,除了说话者自己外,还有听话者。有时由于对象、环境的不同,就不能说直白的话,应该说一些需要意会的话了。因此,在一些因人施辩中隐涵也发挥着作用。

例如,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从前的一个穷朋友来找他:“不知我主记否,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听了这些话,朱元璋想起他话里隐涵的一些从前的事情。于是给了他封赏。此事传到另一个穷朋友那里,他也兴冲冲地找上门来:“你还记得吧?从前你我在芦花荡里替人家看牛,一天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梗在喉咙口,急得你直跺脚。还是我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去……”朱元璋没等他说完就大喊:“推出去斩了!”相较之下,前者使话语的隐涵信息滴水不漏地暗示出来,可谓是“会说话”的人了。

不夸张就不叫广告――人际沟通的合作原则

但是,由于需要“意会”的隐涵内容有时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歧义,所以,为了在人际沟通中明确地提供相关的、真实可靠的最大量信息,当我们说出含有隐涵内容的话语时,应遵守人际沟通中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

(1)真诚准则:不说你相信为假的话;不说缺乏充分根据的话。

(2)充分准则:尽可能地提供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不要提供多于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语必须是和谈话目的有关的。

(4)表达准则:避免表达的模糊性;避免歧义。

(5)态度准则:所说的话语必须是有礼貌的。参见周礼全主编:《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第442页。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恶意地使用了虚假的隐涵,就会违背合作原则,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虚假隐涵的诡辩。

2009年11月,当某社会公众人物代言十个虚假广告被曝光后,他通过博客表示了道歉,但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时,他又说了这样的话:“可以说全世界的广告,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要不夸张就不叫广告……”练洪洋:“广告不是相声,撒谎怎成夸张”,2009年11月21日凤凰资讯网――《广州日报》。

“不夸张就不叫广告”有一定的蛊惑性。作为一种使意义转移的修辞手段,夸张指为了启发沟通对方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语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艺术准许夸张,广告也准许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夸张并不等于失真或虚假。其一,夸张要有一定的限度,要使对方从夸张中领会某种意境;其二,夸张应给予对方一个模糊数量的印象,使对方从模糊中感到话语的意义。夸张如无限延伸就会成为虚假。

例如,有人看花样滑冰比赛,直惊叹某运动员居然能跳起来转三圈,旁边朋友却调侃地说:“这有什么?我跳起来转得就不下来了!”这权且是个幽默,而对于“不夸张就不叫广告”的辩解,就不能如此看待了:偷换概念。

还有一类无中生有的诡辩,是以虚无缥缈的虚假隐涵误导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当人们就此上当后,又矢口否认。

例如,为了促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常常吹嘘自己的楼盘如何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如何完善。而看了他们美轮美奂的小区模型或小区效果图时,也无不为此怦然心动。但当你倾己所有入住以后,当初的风景这边独好,如今却无限风光不见了。责问开发商时,才知合同里没写,不算数。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眼见为虚”的承诺付出了代价。

从人际沟通的合作原则角度讲,如何用广告诠释社会责任感,应该是广告者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而对于受众来讲,也有充足理由要求把话说清楚,如果需要,还应把这应该说清楚的话写下来,避免上任何虚假判断所具有的虚假隐涵的当。

还有一些无中生有的隐涵是用语言一时说不清楚的。此时就有必要进行一些“计算”了。

例如,甲乙丙三人各出2000元钱,托甲买一个大家共同使用的电脑。甲买了一台5000元的电脑,节余1000元。他将其中的400元装进自己的腰包,然后把剩下的600元三人分摊,大家又都分了200元。事后乙丙得知了这台电脑的实际价格,甲也承认自己私吞了400元。但是,乙丙经过计算认为:每人实际掏出的是1800元,合起来是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的400元,总共才5800元。比最初的6000元还少200元。于是他们要求甲作出解释:这200元哪里去了?

这种认知模糊在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我们有必要在此算账。

5400元是三人集资款数,600元是返回数,两个数字相加,正好是6000元。但是,在应该加上“返回的600元”的地方,却被加上了似是而非的数字:“甲私吞的400元”。而甲私吞的400元,是5400元中的一部分。在计算三人集资款时,已经计算在内了。所以,“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的400元”的算法,就等于把甲私吞的400元重复计算了,这才有了5800元这个无中生有的数字。而“返回的600元”与“甲私吞的400元”之间的差正好是“下落不明的200元”。5400元加上400元,实在是冤枉人的计算方法。

正确的算法是:甲乙丙三人每人各出1800元,共5400元。其中,电脑钱5000元,甲私吞了400元。账目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