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2639600000023

第23章 教学与学生成功教育(3)

(2)即便是同一方面的能力,各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因人而异。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即使各尽其能,每个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要求每个人都达到“满分”,100%地完成任务,这是常理,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对“差生”尤甚。

(3)“差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许多方面能力更易被忽视,或者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当中有两方面因素:

(1)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成就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心理素质与成就之间的因素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盂推跟踪调查发现,高成就与低成就两组人的智力没有明显的区别,最大的差异是心理特征上的差异。高成就的人有理想,有进取心,自信和不屈不挠,在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等方面都明显高于低成就者。另外,人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对潜能的开发有很大的影响。“差生”对自己不正确的评估束缚了自身的发展,甚至连他自己也确信自己“无能”,然而这种被束缚与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其痛苦不堪,发展受到了阻抑。所以,人虽然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自己力量之后才能充分发挥,优化人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

(2)师生关系。人总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认知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老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学生会尽力和老师的评价保持一致性。久而久之,教师的赞美和肯定就具有真实的意义了。由于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充分发挥。一些学生在智育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甚至暂时处在后进的状态完全属于正常情况。过早地认为学生“愚蠢”、“智商低”是一种偏见。教师应有这样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面对实际需要时才会发现。因此,不妨为“差生”多创设些显示才能的机会。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潜能的特点,教育上采取相应的对策应是当务之急。成功教育正是这种促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重视并得到开发与发展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我们说“学习困难学生”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学习困难的阶段,哪怕是天才也是如此。因此本节的所有阐述从本质上也适用于所有学生,不过在起点上有所不同罢了。

如果说“反复成功”带有较多的操作性的成分,需要教师予以提供并保证实施的,那么“成功愿望”便深入到学生心理内部了。

“反复成功”提供的丰富的机会,必然会内化为“成功的愿望”。然而成功愿望并不仅靠教师给学生指导而获得,学生本来就有成功愿望,教师起的作用不过是发现、激励,并且使之升华罢了。有无成功愿望,以及成功愿望强烈与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运用成功教育思想和原理,研究如何使学生激发成功愿望并使之升华,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极有意义的课题。

二、成功的愿望与学生发展

(一)人类发展的至上性——成功愿望的基础

1.需要理论

对于人性中积极向上的需要追求,有许多相关的理论。现介绍两种如下——

麦格雷戈的Y理论。人为了达成其自身的承诺的目标,进行“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在其达标后产生的众多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它驱使人不断努力。只要情况适宜,人不但能承担责任,且能争取责任。常见的逃避责任,缺乏志向,以及徒知重视保障等等,乃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非先天本性。此外,以高度想象力、智力、创造力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多数人均拥有的能力,而非少数人所独具的。常人的智慧潜能仅有一部分被利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这样便能获得最大的快乐。人的内部存在着这种向一定方面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可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它使人具有希望、向往、有所追求,使潜能得以实现,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另外这个理论提醒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动机应归因于那些低级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正是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障碍。

在教育中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人的行动如“S—R”那般简单。教师首先充分制定一系列规则和要求,而后向学生提出这些规则和要求,于是就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犹如训练动物时采用的奖惩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获得可希望的动作。但是,教育绝不等于训练动物。迄今为止,已积累了大量证据。证明认识活动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几乎丧失全部感觉,从而不能满足认识需要的儿童,一般来说,心理上是得不到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需要的满足是一个正常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需要角度看。每个人在自身发展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需要,它促使人不断完善自我,学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生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获得成功的愿望。

2.成就动机

动机是个体行为的激活或唤起以及其强度和方向。有关动机的研究,有早期的内驱力说、认知说,有当代的需要层次论、成就动机论、强化论、归因论等。

目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受动机因素的强烈影响。其中以奥苏伯尔观点为代表。他认为动机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动机是引发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

因此,当学生尚未表现出适当的学习动机时,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此时最佳方法是把精力集中于尽可能教会他们。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最初的满足开始,真正显示出要求学习的动机。在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学习动机的最佳方法是注意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功的教育成就去增强学习动机。奥苏伯尔分析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内驱力。这三者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所不同的是在不同年龄、性别、社会阶层、人格结构等方面,各自比重不同。这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追求成就的动机,这种动机将引发人产生追求成功的行为。

(二)学校教育的成功愿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需要满足后,紧接着产生的便是发展的需要。在文明进步的社会中,发展需要主要是通过教育文化活动来满足的。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需要。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个体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发展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否则人类社会便会停滞不前。

1.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

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教师表扬和同伴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并且不断超越自己。这与人类追求至善、至美境界的天性是一致的,人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才不断发展。

学习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但是,由于反复失败以及他人消极的评价,这种愿望暂时被压抑或通过其他途径流露出来。鼓励之所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就在于促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愿望从被压抑状态中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争取成功的积极行动。一次偶然的鼓励有时也会成为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契机,况且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成功愿望虽被压抑,但成功的愿望并没有消失,往往会转移到其他方面。他们会在体育运动、劳动、艺术等方面表现特别好,显示出自己在这些方面成功的愿望。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成功的愿望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这时成功的愿望常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违反课堂纪律或做出各种极端的举动来吸引别人注意,以满足被人尊重的需要。这也是因学业失败触发不良行为,形成“双差”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正确诱导学生的成功愿望,使之更好地实现,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2.成功愿望是学生发展的推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合理满足时,便会滋生出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其需要层次不断上升,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个体发展过程就是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但是,当某一阶段的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时,就会影响今后的发展。这就是需要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尽管需要层次论有其不科学之处,但是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需要是发展的推动力,人格的健康发展往往离不开需要的合理满足。

潜能与良好的环境、教育只是成功的可能性因素,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成功愿望。有了成功的愿望就有可能引发与成功有关的行动,包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自觉内化教育要求,从而实现潜能的开发。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发展的可能性就无法向现实性过渡。所以,只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成功愿望,使之激发出相应的行动,并且创造条件使愿望得以实现,就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成功不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的结果,而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帮助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当学生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时,更要靠其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社会的成功者。然而,在现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却不被尊重和重视。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愿望被反复失败所压抑,这就使学生的发展得不到动力性因素的支持,使教育的失败不可避免。

3.学习困难学生成功愿望难以实现的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失败总是难免的,因此成功愿望总有不能满足的时候。但是,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反复失败,其成功愿望不像一般学生那样得到间隔性的满足,而是连续性的得不到满足,这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低于一般学生。所以,他们虽有学业成功愿望,但却没有采取积极行动去促使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大致看来,学习困难学生成功愿望难以实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教师方面原因

学习困难学生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愿望就愈发被压抑到不被人觉察的心灵深处或以其他方式间接表现出来。教师常以他们的外显行为评价他们,认为他们缺乏上进心,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认识不到他们较深藏的成功愿望,再加上消极的学生观,即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没有成功的潜能。所以,在教育、教学措施上没有从实际出发为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帮助他们夺取成功,更谈不上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教师消极的评价使学习困难学生以失败者自居,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退缩、逃避或抵触行为。

(2)学习困难学生方面原因

当学习困难学生经过努力仍多次不能成功时,他们就会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从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对失败听之任之,不愿采取与成功有关的行动,放弃努力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败。学习困难学生束缚了自己的发展,而这种自我束缚从根本上说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以,不从教的方面加以改变,学生很难走出这一恶性循环圈。

4.成功愿望的激发及其作用的维持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不想成功,而是感到成功的希望渺茫,成功的愿望无法实现,所以才不愿采取行动去争取成功。反复失败形成的错误归因致使学习困难学生自己压抑了自己的成功愿望,从一开始的外部束缚转为自我束缚,自身成为一个不断制造失败的灰色系统。为了激活被压抑的成功愿望,使其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并长久维持下去,应协调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师生关系

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保证。

学习困难学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需要满足的是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其成功愿望背后所反映的是尊重的需要,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以较好的成绩赢得权威人士的赞扬,从而满足尊重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是在其失败时多加鼓励既是对其人格的尊重,同时又是激发成功愿望的一种手段。鼓励能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形成正确的归因,并在成功愿望的激励下继续努力。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无法进行下去。尊重学生是最基本的教育法则,否则一切教育方法与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困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尊重。除了人格应有的尊重以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是最大的尊重。从学习困难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各自最大的成功,是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成功教育的精髓所在。

(2)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人生来就具有探究世界、满足好奇心理的认知需要。学习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感表现。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两者相互作用中激发学习兴趣是协调好认识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教育要求的保证。

反复失败带来的是尊重需要无法满足,以及相应地位丧失的威胁,学习困难学生优先需要满足的是这方面的需要而并非认知的需要。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学习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追求外来奖励和避免批评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工具性行为。所以,这种外部动机并不能长久维持学习活动,往往在尊重需要满足后学习活动便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