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目标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高尼克(Gollick)在20世纪80年代初,综合众家学者的观点,提出了五大目标: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性和价值;促进入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选择的机会;全人类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利分配的均等。以上五大目标是由一系列的抽象理念构成的,在学校教学中,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学生基本的能力,帕里克(Parekn)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如批判反省、想象力、独立判断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如爱真理、民主观、人性化及对全人类的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限于使个人接受所属或某一特定族群之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并逐渐将该文化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心理的一部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期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对多元文化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形式与要素间的矛盾引发的,是不同性质、形式的文化间的对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诚如斯宾德勒(Spindler.G.)所言,“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常常被文化中的种种冲突分歧和冲突弄得复杂化”。对教师来说,他们也往往是文化冲突的发射器;在教师经历文化冲突并使其内在化以后,常常把它们传递给学生,因而使教育目标受挫。这些冲突还会渗透到正规教育的亚文化之中,出现在教学设计、教科书和教学用具中,以及师生关系和师资训练中。
有论者从宏观上分析了教学中的三种文化冲突:一是文化内部的冲突,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二是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阶级(阶层)间的文化冲突;三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冲突。论者认为:改革课堂教学,不是把原有的教育文化全部推倒过来,也不是教育知识的简单的接受和行为改变过程,更不是教和学形式上的变化。它包含着新的教育文化与原有教育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也包含着与教师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与适应问题。有论者认为在全球化文化冲突中教育文化抉择中应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是:不局限于既有的中西文化之“型”而主动创新文化;把文化创造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培养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承受文化多元化冲突和在多元与冲突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论者认为文化冲突往往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因。有论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人们更多的是从美苏争霸、科技竞争和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理解它的背景,但其中包含着美国社会文化冲突和文化战略的意蕴。美国和苏联围绕着广泛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国防、高科技方面为焦点的激烈竞争,科学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和重要力量,而当时美国受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教学过于强调面向多元文化和学生文化,没有凸显现代科学文化的进展。因之,此次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际上反映了美国通过加强现代科学教育来建立起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企图,反映了美国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霸权”的思想。有论者认为文化调适是多元背景下制定教学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学会遭遇到不同的文化冲突。因此,对新的文化冲突的调适就成为制定教学改革政策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越发增大。美国的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大学和学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激增。当今在美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文化的特质应予以保护,而不能简单地融合为一种文化。现在很多美国人意识到,自诩美国为民族‘熔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今天已转化为‘炖炉’,各种民族会在其中相互渗透和影响,但决不会融为一体,要使‘炖’出来的‘食物’味美,美国白人就要放弃自我中心,要理解和宽容,要善于引人新的文化和观念。因而,美国在制定教学改革政策时,吸收不同的民族文化,珍视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战略。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的应对策略
面对一个多民族有不同族群文化的国家,有学者提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其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其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其内容除了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有学者提出多元文化教学的七项原则:要相信不同文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要因学生的学习形式而异,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所有学生持有同样的较高的期望水平,提倡合作思考,坚持两性平等,注意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念。有研究者强调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要注意不同的教学方法问题。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从而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特殊性。另外,一定的教学设置与内容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还有研究者强调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生态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同来自主流文化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同一种族的学生,其个体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关于网络文化与教学的研究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网络文化与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网络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化对教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强调的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改变了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过去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信息化。由信息技术编制的教学课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改变了评价方法。典型的表现是,由经典的参照标准测量向以知识、能力为基础的项目反映技术方向发展,适应评价技术、绩效技术将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能只将自己熟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论者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的九大新变化和新规则: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互联网改变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以此设计与发展静态和动态的教学、“虚拟时空”的教学体系、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变化。社会的高度信息化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目标是;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校日常规范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将学生的这些能力和品德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随着教学目标的扩展与延伸,教学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大大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来源。学生不再满足于对本地区、本国知识的了解,他们需要跨出国门,跨越文化,跨越时空,对古今中外的一切知识进行选择吸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了解与掌握在互联网上获取教学信息的方法,掌握教学信息的智能化搜索手段。利用智能化的Agent,最高效率地找到教学所需的有用信息。教学活动中师生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寻找信息,协作研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改善了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精神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了辅助指导与主动学习的关系,消除了师生之间潜在的对立关系;学生之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合作式的关系。学生与Agent在交互学习中,将建构一个虚拟的学习社会,使学习的社会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材。在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课程教材正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新型教材信息数字化、教材信息多媒体化、课程教材交互化、课程教材网络化、课程教材智能化、课程教材虚拟化、课程教材全球化、教学评估一体化。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影响。电子视听技术的利用,增强教学信息传播的演示、呈现效果。音像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易理解的内容,也促进了个别化学习方法及小组教学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多种服务,教学活动超越了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互,进入网络化交互阶段。计算机“电子黑板”改变了教师的基本生产工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对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自动跟踪、检测,进行专题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及时给出评估分析结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评价结果,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题库、测试系统,定期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还可以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中的“电子作品集”评价,以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为中心,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创作电子作品结合起来,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二)网络教学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教学也不例外。有论者提出,网络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为传统教学所不及,但并不是万能的,存在以下不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讲述,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良好因素,在网络教学中是无法体现的。在传统教学中所传授的隐性课程,是网络教学中所无法做到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他对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网络教学主要是人机交流,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电脑,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被削弱了。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果缺乏这些能力,网络教学的质量就不能保证了。还有论者提出网络教学存在以下弊端:师生通过网络交流,削弱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因素、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交流,有时因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而主动放弃。学生面对大量的无关刺激,注意力难以集中,兴趣易转移。过多地接触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会使学生基本的读、写、说等能力相对下降。学生过度地接触虚幻的网络世界,会增加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易形成不良影响。
(第三节)对教学文化改革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文化是在不断地变革、发展和进步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学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革。我们要对教学变革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反省,高屋建瓴,努力提高对文化的适应能力,这对于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一、传统文化教学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