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26413300000001

第1章 研究意义、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安索夫在其《战略管理的实施》一书中提出:“一百多年来,企业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和成功的手段……企业是财富的培育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长寿公司显示出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日本的住友公司起源于1590年创立的铸铜店;瑞典的斯托拉公司,目前是一个主要的纸张、纸浆和化学制造商,是从700多年前瑞典中部的一个铜矿开采开始的。世界上目前不乏寿命超过百年的企业,这些企业历时弥久而持续发展。根据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目前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比其潜在的寿命周期要短得多。目前的企业应该具有几百年的最长寿命周期,但其实际平均预期寿命却低于50年。探究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理论界一直在追寻的一个问题。

企业持续发展亦存在现实的必要性。在《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阿玛尔·毕海德形容道:“企业一旦达到某一固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不能轻易地停止增长。就像骑自行车的人必须不断前进以维持平衡一样,竞争的力量也常常要求企业为了生存而不断增长。”惠普的创业合伙人戴维·帕卡德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些年来,他和比尔·休利特曾多次考虑过公司的最佳规模问题,最终得出持续增长对公司维持竞争力至关重要的结论。1966年,惠普公司宣布了一个正式的目标单子,共有7项,其中之一就是:增长。将增长视为一种力量的量度和生存的必需。戴维·帕卡德在《惠普之路》中写道:只有企业持续的增长,我们才能达到其他的目标,同时保持竞争力(D。Parkard 1996)。

企业持续发展是包容企业持续增长的一个概念,企业持续增长是对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的矫正。过度增长是指一种牺牲未来的增长,过度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快速消亡,由于企业的快速消亡,顾客、员工、供应商、股东、债权人、国家和社会都会受到损失,承担始料未及的代价和风险,甚至可以说是破坏。增长不足是对企业潜力的另一种浪费,是在同样的投入下产出较低或者在同样的产出下投入较高的增长状态,企业相关利益者会因此遭受无谓的损失。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研究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显迫切。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靠所谓“重组”得以延缓衰败和破产的命运,而呈现出表面持续发展而实际亏损的状态。截至2004年2月底,我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共计1 290家,成为ST公司的达140家。在这么多企业中,真正退市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多以资产重组手段维系上市资格。2000年广东省政府巨额投入对粤海集团进行重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真正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持续发展的企业少之又少。

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快起快落的“流星雨”现象要求从理论上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存续期平均只有4年。很多企业几乎一夜成名,又几乎同样迅速甚至更快地消亡,头一天在MBA课堂上推崇的成功经验,第二天就成了失败的案例,给企业界和学术界带来了太多的困惑与难堪。2001年初,由新华社记者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败局》一书开始发行,该书的卖点就是披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十大著名企业(瀛海威、秦池、爱多、玫瑰园、飞龙、巨人、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快速失败的情况。到2002年底短短两年时间内该书重印15次,累计发行近30万册,畅销程度在这类书市中堪称少见。这说明企业失败问题,反过来讲企业持续发展问题,正是当前我国企业界及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理论界及企业界开始重视对我国企业失败和企业成功案例的理论总结。

三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我国企业进入“与狼共舞”的境地,如何通过开放国内市场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国民族企业核心能力,推动我国民族企业持续发展成为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意义

本书从异质性假设出发研究企业持续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以异质性假设为理论起点对企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是超越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尝试。新古典经济学为了其研究的方便以及模型建构的需要,将人们之间存在的行为异质性舍弃,而抽象出经济人的共性进行逻辑演绎,以同质性假设作为理论分析前提,是与其采用均衡分析方法解决市场问题相一致的,因此对异质性的舍象也是必要的。但是在解决微观企业发展问题时却陷入了前提假设的困境,研究企业问题需要采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而非均衡的分析方法则更加适应于反映实际的异质性假设为理论前提。人的异质性特征成为企业理论研究难以回避的一个研究起点。本书试图以异质性假设为理论前提,对企业异质性、市场异质性以及核心能力异质性进行论述,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第二,有助于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一个可以确切把握的提供充足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往的企业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多是在管理学范围内提出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实证归纳法,缺少经济学逻辑的支持。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日益融合的今天,结合相关理论对企业持续发展做进一步的论述有利于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有利于对我国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生态(胡培兆,2002)。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间尚短,我国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时间就更短,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与内在基础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大企业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真实的、解释性的理论。”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有利于对我国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这对于缩小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差距,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四,企业持续发展有利于利用企业剩余资源。企业的最优规模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因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资产规模都在不断上升(彭罗斯,1959)。经验的积累和决策制定规则的发展自然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能力的提升。引用鲁宾的话来说就是:假设一家企业刚上了一种新产品,在产品规划过程中,管理层会尝试建立下属必须遵守的决策规则。然而,总是会出现一些需要与高层管理者协商的问题。随着企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将许多类似的决策程式化就成为可能。一旦做出了某项决策之后,该决策将不再成为问题;将其确定为先例,下属就可以按照适当的规则行事。因此,如果经理人员在生产刚开始的时候是满负荷运转,他会发现,随着决策的不断程式化自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此外,由于经理人员在工作中积累了经验,他还会发现决策占用的时间变少了(Lubin,1973)。另一方面,资产的累积也创造了类似的增长激励。资产单一的小型企业能够相对比较轻松地实现资产与需求的匹配,在资产为多用途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正如彭罗斯所指出的那样,在拥有差异性资产的企业中,资产的规模或者不可分割性会导致某些资产的利用不足。

第五,企业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来自市场的激励。一家停滞不前的企业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因为企业无法为人才提供发展新技能的机会或者无法在经济上对他们创造的价值给予应有的回报。一旦企业的领导决心超越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去建立更大的企业,并且开始招募有志向的人才,这个过程就很难停下来。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发展,否则迎接它的将是解体。竞争的力量也有类似的效应。如果企业的竞争对手通过利用规模经济增加了市场份额,又或者顾客认为规模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前提条件,那么企业就不能再维持小规模生产。而且,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成本更低的资本,使竞争的天平偏向快速发展的企业。

第六,企业持续发展还有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失去所拥有的东西的厌恶在程度上要远远超出得到相同价值的新财富所带来的快乐。当一块馅饼的总量既定时,人们之间的报酬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如果馅饼变大了,相对份额的变化并不需要企业成员放弃已经拥有的收益,因此,可以预计因报酬的分配而产生的恶意纠纷将会减少。企业持续发展还会使成员对组织所取得的成就产生自豪感,并促使人们将集体利益内在化(阿玛尔·毕海德,2004)。

以错误的方法寻求增长会比不增长更糟糕(克莱顿,2004),虽然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本书试图在总结企业成功的相似性来源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是与基本方法密切联系的,或者说,在它身上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基本假设”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理论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或基本的理论前提。尽管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理论越重要,其假设就越不现实”的论断。但受科学认识论的影响,笔者还是认为假设越接近实际,由此推演的理论越能够阐释问题和指导实践。异质性假设是本书的基本假设。异质性,英文是Heterogeneity,源自希腊文heterogenes,其含义有三:(1)质或种的多样性;(2)质或种的变化性;(3)无关联的质或种的杂含并陈。社会学和生理学中的组织的异质性、人类学中文化的异质性、动物行为中种内的异质性已经得到公认的事实,而且异质性还存在于科学领域。本书将异质性简单概括为反映人或者事物之间差异的本质属性,可以理解为差异、个性。与此相对的概念是同质性,同质性大致具有单一、稳定、共性、静态等特性。

除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引起的经济差异外,人的异质性还包括天赋异质性、环境异质性、偏好异质性、期望异质性以及能力异质性。在人的异质性基础上,可以引导出市场异质性、企业异质性及核心能力异质性。正是由于市场异质性以及核心能力异质性的结合状况,企业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特征。

本书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较为突出的包括唯物辩证法、案例分析法、直观推断法、实践经验法以及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可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型,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企业之间发展业绩的差异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本书以市场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外在条件,以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市场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互动演化过程中的矛盾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指在市场异质性动态发展的同时,由于核心能力弱化或者核心能力刚性而形成的核心能力障碍成为市场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良性互动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矛盾运动要求企业克服自身核心能力障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异质性。第二种情形指由于市场壁垒、市场分割以及市场需求不足而形成的市场障碍成为两者良性互动矛盾的主要方面。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本书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必须承认对企业异质性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案例研究既是十分必要的,但很明显,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就是企图“通过一粒沙子看到整个世界”,笔者认为在文中通过自行调查获得的资料难免受到本人知识视野以及个人“偏见”的影响;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是受到熊彼特思想的鼓舞。熊彼特在对以经济总量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批评时说:“这些研究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分析上,没有深入研究背后的工业流程,而后者才是真正重要的。这导致他们机械地、形式主义地对待几个孤立的等价值曲线,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总量分析而得到的却是事物本身并不具有的因果关系。”本书除采用了国外著名企业的案例,还通过调查对我国一些企业案例进行研究,更加突出了研究的针对性、具体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性。

3.直观推断法与实践经验法

使用直观推断法与实践经验法是本书试图采用的方法。例如,在考虑市场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匹配互动时,笔者是基于个人发展历史的推演而扩展到对企业的分析。在对理论缺乏足够掌握或者既往理论尚未进行某些论述的情况下,采用这些方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理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珍视企业实践与调查的机会,虽然难以提供足够资料,但是朝向这条路径继续研究是有价值的。

4.演化经济学的方法

演化理论认为,经济均衡只能是暂时的,而不能是长期的思想(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1982)。经济处于均衡是指企业都按各自的生产容量进行生产,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但通过竞争,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演化理论关注动态过程,企业行为和市场情况都随着时间推移而由动态过程决定。经济发展过程还会有随机因素,如社会骚乱、经济危机和其他不确定因素,所以经济发展前景不可能完全预测到,而只能知道变化的概率的范围。在本书的分析中,市场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匹配状态即是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暂时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会出现市场障碍或者核心能力障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这种障碍的克服要视异质性的力量的出现,即是否存在战略型企业家的卓越思维,这可理解为一种随机因素,但能够大体了解出现的概率。例如,可以从一个企业选拔企业领导人的机制中来观察,当然,也可通过其他途径。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本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