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成语经典
26471400000012

第12章

老生常谈

解释: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枕边故事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15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小有名气。

当时,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们听说管辂很会算卦,也想让他给他们算一卦。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的侄孙曹爽的心腹,臭名昭著。他考虑了一会儿,心想: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管辂敞着衣衫,双手甩动着宽大的袍袖,晃晃悠悠来到何晏府上。邓飏说:“先生实在是高士,就请为我占一下梦吧。最近几日,我总梦见青蝇落在鼻子上,赶也赶不走,不知是吉是凶?”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二人身居高位,职重如山,名若雷霆,但人们怀念你们恩德少,畏惧你们威势多,这恐怕不是求福之道。你的梦按卜术来测,是个凶相!”

何晏听他这么一说,吓得粉白的鼻尖上出了一层汗。

管辂又说道:“不过,如果你们能收敛干坏事的心,弥补合乎礼仪的行为,这样,青蝇就可以驱除,三公的地位就可以得到。”

邓飏恭恭敬敬听了半天,竟听到这样一番训斥,不禁恼道:“你这不是老生常谈吗?我们早就知道,何必再听你罗嗦?”

管辂听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消息传来,管辂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乐不思蜀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枕边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为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征战不休。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当了皇帝后,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朝政,还好有诸葛亮帮他辅政,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后来,辅佐刘禅的人先后去世,他自己又软弱无能,偏听偏信,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最后被魏国灭掉。

为了安抚刘禅,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儿怀疑,怕他心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于是要试一试他。

有一天,司马昭请刘禅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一下这些蜀国人。蜀国的旧大臣们看到这些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刘禅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好!真好看!”一点儿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近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听后,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灭亡!”

乐此不疲

解释:因酷爱做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枕边故事

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加入其中。刘秀加入绿林军后,很快就显露出敏锐的政治才能和过人的军事韬略,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的杰出指挥才能为起义军赢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后来,刘秀又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收编了铜马军30万人,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人称“铜马帝”。公元25年6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年号建武,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由于连年战争,许多法律、法令、规章制度都需要重新修改和拟定。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刘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振兴和建设东汉王朝的工作中,每天天一亮就上朝理事,日影西斜才退朝而归。他还经常把大臣们召集起来,亲自给他们讲述治国之道。

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安定民生。他下诏恢复了西汉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旧制,并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这样一来,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大大减轻,农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大大恢复。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刘秀的勤奋工作,感动了文武大臣,也感动了他的儿子——太子刘庄。有一次,太子怕刘秀这样辛苦下去会影响身体健康,便劝他注意身体健康,抽出时间安静地休息一下。

刘秀听后笑着说:“我自乐此不疲。”

滥竽充数

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典故:《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枕边故事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湣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作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洛阳纸贵

解释:形容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典故:《晋书·文苑·左思传》

枕边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