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成语经典
26471400000008

第8章

感恩图报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典故: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枕边故事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吴国去。”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典故:《列子·汤问》

枕边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典故:《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枕边故事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就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孤注一掷

解释: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典故:《宋史·寇准传》:“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

北宋期间,北宋和辽国一直处在对峙状态。

枕边故事

宋真宗时,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来势汹汹。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对策,主和、主战两派各持己见。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听后,犹豫不决,便问宰相寇准怎么办。

寇准看到这两个人站在旁边,就知道是他们出的主意,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主意?出这种主意的人,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坚持说,只要皇帝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而如果放弃京城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为了防止王钦若再向真宗进言,寇准便把王钦若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也只得决定亲征,却迟迟不肯出发。为了催促真宗早日起程,寇准颇费了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他故意扣留下来,先不让真宗知道,等积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就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无奈之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

当时辽军主力早于真宗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11月25日才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真宗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他说:“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当时,澶州城已三面被辽军围困。宋军便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名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命。

萧太后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而自己这边又痛失主将,觉得胜负难料,便派使者到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不顾寇准反对,和辽国签订了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与辽国达成盟约后,边境得以安定,宋真宗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从此,宋真宗对寇准更加重用,每事必征求他的意见,这引起了王钦若的嫉妒。于是王钦若便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陛下您听说过赌博吗?赌输的赌徒往往会把所有的钱押上作为最后一次赌注,叫做‘孤注一掷’。寇准再三要陛下亲征,陛下不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啊!”宋真宗听信了谗言,越想越后怕,不久便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

寇准被贬到雷州后,生活艰难,身体很快垮下来。第二年秋天,寇准在忧郁中病逝。

刮目相待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枕边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蒙不仅是一个将才,而且是一个全才,文武兼备。不过吕蒙小时候却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的人。长大后,虽然有一身武艺,但却没有多少学识。鲁肃刚开始见到吕蒙时,觉得他就是一介莽夫,很瞧不起他。

有一天,吴王孙权对吕蒙说道:“吕蒙啊,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光靠一点小聪明,没有学识是不行的,一定要进一步去学习充实自己啊!”

吕蒙摸着头笑道:“是啊,我确实要学点东西了,可是我每天要训练士兵,处理军中事务,哪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又不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去当教书先生。我只是觉得你应该广泛地学点知识充实你的头脑,开阔你的视野,把一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用兵打仗上去,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难道你要处理的事务比我的还多么?我要掌管东吴子民,每天处理很多奏章,但是我常常感到知识的不足,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读书。日积月累,受益匪浅,你好好想想吧。”

吕蒙觉得孙权说得很对,于是开始学习。

刚开始吕蒙觉得很不习惯,拿着书就打瞌睡,但是一想到自己确实知识太少,急需要“补课”,于是就坚持了下来。就这样,每天从军营回来,他就秉烛苦读,一直到深夜。

工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兵营里的士兵开始发现吕将军说话的水平提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说粗话,逐渐有了书生气。吴王孙权看到吕蒙进步很快,当众夸奖了他。

一天,鲁肃遇到吕蒙,吕蒙便与他讨论起天下大事来。鲁肃原本想敷衍他两句,却惊奇地发现吕蒙谈吐不凡,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非常有见地,就诧异地说:“吕将军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笑道:“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哈哈大笑:“是啊,很佩服你呢,今天咱们好好聊个痛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