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
26495000000010

第10章

蔡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灭纣后分封诸侯,封周文王的第五子度于蔡地(今河南上蔡),称为蔡叔。后来蔡叔伙同管叔、武庚叛乱,被周公旦镇压下去,事后,蔡叔被周公放逐。而蔡叔的儿子胡为人有贤德,因此又被封到蔡地,称为蔡伯。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蔡伯子孙遂以蔡为姓,称为蔡氏。

田氏来源

田姓是春秋时代由陈氏分支出来的一个姓氏。从陈国出逃至齐国的公子完,受齐职位食邑于田地,又因田、陈二字古音相同,便改成为田,称田氏。

樊fan胡hu凌ling霍huo

樊氏来源

樊(fan)姓起源有二:其一,源自姬姓。周宣王时有大臣仲山甫,其祖乃是周文王之子虞仲。他任职期间,辅助周宣王治理国家,曾出现了一段时间“中兴”。因此,周宣王封他为樊侯,食邑于樊(今河南济源县西南)。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称为樊氏。其二,商亡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理,而樊氏是七族中之一,樊族后裔就以家族名为姓,亦称为樊氏。

胡氏来源

胡姓姓源有二:其一,周武王时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子孙中,有部分以封邑名为氏,姓了陈,有部分则以其名字中的“胡”为姓,姓了胡,称为胡氏。其二,史书载,春秋时有一个胡国,当它后来被楚国所灭后,国君的子孙有一部分就以胡为姓,亦称为胡氏。

凌氏来源

凌,是古代夏天宫廷中所用的冰块,是在冬天时收藏起来保存在地窖中的。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掌冰之官。周武王之弟,卫国始祖康叔的支子担任周代的凌人一职,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官职名为姓,称为凌氏。

霍氏来源

霍姓源出姬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六房子孙霍叔处。周武王灭纣后,曾封周母弟叔处到霍地,人称霍叔。周武王让他同管叔、蔡叔共同监管殷族遗民,称为“三监”。后来,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临朝摄政,管叔、霍叔、蔡叔等见周公势力增大,倍感妒嫉,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旦平叛,霍叔处也被贬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掌管霍地。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国吞灭,霍君的后人便开始了以霍为姓,称为霍氏。

虞yu万wan支zhi柯ke

虞氏来源

虞姓来源有二:其一,舜在称帝之前被封在虞国(今河南虞城东部一带),称为有虞氏。后来夏禹又将舜的儿子商均封为虞侯,商均的后代子孙遂以国为氏姓了虞,称为虞氏。其二,西周初期,周武王改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胡公,而将仲雍的后人封为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其子孙亦称为虞氏。

万氏来源

万姓源出于姬姓,是周代同姓诸侯王芮伯万的后代。据传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时,有周皇室的同姓诸侯被分封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春秋时,芮伯中有一位叫万的人在位,人称芮伯万。因他做事不为母亲芮姜所喜欢而被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万”作为姓氏,称为万氏。

支氏来源

支姓源出有二:其一,相传尧舜时代有高士叫支父,他的后世子孙以支为姓,称为支氏。其二,古代中亚有一月氏(又叫月支)国,其国人进入中原后,有以国名为姓的,亦称为支氏。

柯氏来源

柯姓来源比较复杂,《广韵》记载,春秋时吴国公子柯卢之后以柯为姓,称为柯氏。另据《路史》记载,齐太公的后代中也有姓柯的;《姓氏考略》记载,历史上的羌族、鲜卑族中亦有柯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柯拔氏改称柯,可见柯氏是由吴国后裔和少数民族后代共同组成的。

昝zan管guan卢lu莫mo

咎氏来源

据《姓苑》记载,昝为蜀地(四川)姓氏。《魏书·官氏志》记载,昝氏是北魏叱卢氏所改。而《百家姓》又注:“昝,太原郡,系出昝氏,商相昝单之后。昝,古音高,又音实咎之咎,故增一画为昝氏。”可见,昝姓姓源还是很复杂的。

管氏来源

管姓源出于姬姓。《广韵》等史书记载,管氏源于周文王的第三个儿子管叔鲜。管叔曾经伙同蔡叔、霍叔勾结武庚叛乱,被周公旦镇压下去,管叔被杀死,其子孙纷纷离开河南老家,出奔到山东,在那成为望族,并以管为姓,称为管氏。周穆王时又有庶子被封于管地,其后代亦称为管氏。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管仲,就是周穆王的后代。

卢氏来源

源出于姜姓,《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上卿,因辅助齐桓公登上王位有功而被封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卢氏。后来田氏伐齐,卢氏便散居北方一带。秦代时有博士卢敖在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后来被称为范阳卢氏。它与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并称海内五大望族,势力历久不衰。

莫氏来源

莫氏姓源复杂,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相传颛顼帝曾建造茂城,后来茂城人去邑为“莫”,称为莫氏。其二,春秋时代,楚国设有莫敖一职,一般由公族的子弟担任,地位仅次于令尹。我们熟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及其祖上一辈都曾担任过此官职。有一些长期担任过莫敖一职的人的后代便以官为氏,称为莫敖氏,后来简称为莫氏。其三,《通志·氏族略》记载,莫氏可能是幕氏省文而来,而《魏书·官氏志》也记载,北魏时有邢莫氏、莫那娄氏定居中原,改姓为莫,也称为莫氏。

经jing房fang裘qiu缪miao

经氏来源

对于经姓的来源,一般有三种说法:(1)春秋时魏国有经侯,其后世子孙以经为姓,称为经氏。(2)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字经孙,其后人开始时以“经孙”为姓,后来便简化为经氏。(3)源出于京氏,是郑国公子京叔段之后。至汉代,京子房为避仇改姓为经,亦称为经氏。

房氏来源

房姓源出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帝尧的长子丹朱,本可继承父位接管天下,但尧认为他的才能不及舜,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即位后,便封丹朱为房邑侯。丹朱的儿子陵,便以父亲所得的封号为氏,称为房氏。

裘氏来源

对裘姓的起源,一般有三种说法:其一,春秋时,有卫国大夫受封于裘地,其后世子孙便以食邑名为姓,称为裘氏。其二,《广韵》记载,裘氏有来自仇姓的,是仇姓为避难而改姓而来。其三,周朝有官名裘官,是专职负责制造皮革和衣物的官。有任此官职的人的后世子孙以官名为姓,称为裘氏。

缪氏来源

缪姓源出于嬴姓,是春秋时秦国的秦魏公之后。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古代“缪”、“穆”二字同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常常被写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其谥号为姓,称为缪氏。

干gan解xie应ying宗zong

干氏来源

干姓姓源较为复杂,一般有三种说法:其一,古代有一个邗国(在今江苏扬州一带),它是周武王之子的封邑,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国人遂以国名为姓,后将“邗”去邑而为干姓,称为干氏。其二,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名干犫(chou),其后世子孙取其名字中的“干”为姓,称为干氏。其三,《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有纥干氏定居中原,改姓为干,亦称为干氏。

解氏来源

对解(xie)姓来源的解说,一般有两种:其一,周成王弟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今山西解县),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地为姓,称为解氏。其二,解地位于山西西南部,这个地方是古晋国的领地,因此,晋国时有很多解姓之人,一些史书就记载,解姓是晋国大夫解扬、解猎之后,因其先祖食采于解,便以解为姓,称为解氏。

应氏来源

应姓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在应地(今河南鲁山东一带),称为应侯。战国时期,应国被灭,应君的后代子孙遂以国为氏而姓了应,称为应氏。另外,历史上的西域人中也有应氏。

宗氏来源

对宗姓姓源的探讨,较为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周朝设有春官宗伯,辅助天子掌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宗伯的子孙后代便以官名为姓氏,称宗氏。二是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敖有孙名伯宗,是晋国的大夫,因直言而被“三卻”杀害,他遇害后,其子纷纷出逃至外地,少子逃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定居下来,并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宗,亦称为宗氏。

丁ding宣xuan贲ben邓deng

丁氏来源

丁姓主要有四种来源:其一,出于姜姓。齐太公之子伋是周成王时的朝廷重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人以其谥号中的“丁”为姓,称为丁氏。其二,春秋时宋国大夫丁公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其字中的“丁”为姓,亦称丁氏。其三,三国时孙权因其族人孙匡犯错而贻误了战机,一怒之下,不许孙匡姓孙,改姓为丁,孙匡的后代子孙也只好因袭姓丁。其四,历史上的西域人定居中原后,也有改姓丁的。

宣氏来源

宣姓姓源有三支,都是以谥号为姓:其一,周君王姬静死后谥号为“宣”,史称周宣王,其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其二,《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宣”,史称宋宣公,他的后代子孙也以其谥号“宣”为姓,称为宣氏。其三,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贲氏来源

贲(ben):据《风俗通》记载,贲氏是秦非子之后,而这个秦非子,传说是柏翳之后。另据《元和姓纂》记载,贲氏是鲁庄公手下的大将贲父之后,贲父以刚烈勇猛而著称。

邓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邓氏源自曼氏。曼氏是被颛顼帝赐姓为曼的少昊金天氏的后代,他们所建立的邓国是殷时的诸侯国,直至公元前678年才为楚国所灭,邓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邓氏。另据《邓氏族谱序》记载,南唐李后主之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后来为逃避宋太祖的追杀而改姓了邓,成为邓氏的又一支来源。

郁yu单shan杭hang洪hong

郁氏来源

郁为鬱的简化字,古为鬱姓,但二者古音不同。据《姓苑》记载,鬱氏出太原,与蔚姓通。可见,鬱是由蔚而来。因为蔚作地名时读yu,所以鬱姓是由于与蔚读音相同而从蔚氏中分支出来的。郁姓来源还有一个说法。据宋玉《高唐赋》注中介绍:“禹师有鬱华,是鬱姓由来已久。上古仙人有鬱林。”由此看来,鬱氏得姓更为久远。

单氏来源

单(shan)姓源出于姬姓,《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史称成周,他封小儿子臻于单(今河南济源西南),为单伯,作为成周的甸内侯。单伯家人世袭为周朝的卿士,其后世子孙也就以单为姓,称为单氏了。另外,南北朝时期,单氏又加入了其他的血液,阿单氏、渴单氏、可单氏均改姓为单,亦称为单氏。

杭氏来源

杭姓的先祖本来是以抗为姓的,直到宋代,才纷纷改以杭为姓,《说文解字》中又说,杭是抗之重文。因此,要了解杭姓的来历,就首先要理清抗姓来源。抗姓源出汉朝,汉代东乡侯、长沙太守抗(杭)除以善捕盗而闻名,政绩卓著,并以剿灭泰山贼的大功官封东乡侯,出任长沙太守,其后世子孙以抗(杭)为姓,称为抗(杭)氏。

洪氏来源

洪氏源自共氏,而共氏是由上古时的共工氏省略而来。共工,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之后,是尧的臣子,因荒淫怠事,被舜流放于幽州,失去官位,其子孙开始以共为姓。此后又因避仇而在原姓“共”字左边加上了三点水,成了今日之“洪”,称为洪氏。《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豫章有弘氏,因避唐明皇讳改为洪。”《元和姓纂》亦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称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洪氏除源自共工氏一支外,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

包bao诸zhu左zuo石shi

包氏来源

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诸氏来源

诸姓源出有三:其一,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受封于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诸氏。其二,源出于姒姓,是越王勾践的后人。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人闽越王元诸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诸”为姓,亦称为诸氏。其三,五代时,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后周的诸葛十朋改为单姓诸,隐居于会稽山中,他的后世子孙也就称为诸氏了。

左氏来源

对左氏姓源,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的鲁国就有左史丘明。这些史官的子孙一般都以官职分姓,所以出现了左姓。其二,春秋时,齐氏公族中有左右子的称号,左公子的后世子孙便以左为姓,亦称为左氏。

石氏来源

源出于姬姓,始祖为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确。据考证,石确是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的孙子,是卫国的贤臣。在卫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桓公之弟州吁弑兄,自立为君,当时石确之子石厚是州吁的同谋,石确得知此事后,施计把州吁和石厚诱骗到陈国,请求陈侯把两人捉起来,送回卫国处置。石确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人们的称颂,石厚的儿子也以祖父的名字中的“石”为姓,称为石氏。

崔cui吉ji钮niu龚gong

崔氏来源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把应该由他继承的君位让给了有才能的兄弟叔乙,叔乙继位后,就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位封给季子作为食邑。此后,季子的子孙就定居于崔邑,并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崔氏。这个崔氏子孙一直都是齐国的公卿之一。

吉氏来源

对于吉姓姓源的探究,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叫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这个尹吉甫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官员,曾率领大军征讨游牧民族猃狁,打到人家的家门口去,他还曾率军征服了江淮地区,平定叛乱,为周朝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的后世子孙就以他的字中的“吉”为姓,称为吉氏。其二,据传,黄帝有个儿子叫伯儵,曾被赐姓姞,后来的子孙将其简写成吉,亦称为吉氏。

钮氏来源

史书对钮姓的来源并没有详细、清楚的介绍,只知道它是一个距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姓氏,因为《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晋有钮滔,隋有钮回。”

龚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