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
26495000000014

第14章

郦姓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郦食其,他曾帮助刘邦统一天下,此人有勇又有谋,思维很独特。另,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很重要的学者郦道元,他所著的《水经注》流传至今。除上述两位外,西汉的右丞相郦商,东汉诗人郦炎,明代学者郦光祖,都是郦氏重要的人物。

雍氏来源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之后,商周间有食采于雍者,因氏焉。”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攻克商后,将其弟封于雍,故人称之为雍伯,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氏来源

姓源出姬姓。春秋时期,晋公族子弟叔虎由于在作战时起重大作用,攻破翟人的营垒,取得重大功绩,被晋献公封于卻,其后人以先祖封邑为姓。

璩氏来源

《姓氏考略》认为,璩与鐻相通,是一种玉质耳环,所以认为璩姓是耳环创造者的后人之姓。

桑氏来源

桑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古代有个穷桑,位于现在的山东曲阜之北,在那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就以桑为姓氏。《姓谱》云:“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姓苑》云:“秦穆公时,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桂氏来源

与前面其他姓氏不大一样,桂姓是由于祖先为避祸害而命伯子改姓而来。据《宋文宪集》云:“系出姬氏,鲁公族季孙后,秦时季桢为博士,被害,弟眭惧祸,命伯子奕改姓桂。”据说,季桢当时是秦朝博士官,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他杀害,他的弟弟季眭害怕株连,于是把季桢的四个儿子都改了姓,其中就有桂姓。

濮pu牛niu寿shou通tong

濮氏来源

濮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据《路史》记载:虞舜的儿子散,封于濮,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另据《姓苑》记载:春秋时卫大夫受封于濮,其子孙以地名为姓。

牛氏来源

牛姓源出子姓。据《唐书世系世》记载:宋微子后,司寇牛父的子孙,以王父字为姓。《姓氏考略》云:“出自子姓,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陇西。”

寿氏来源

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有吴王寿梦,其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据说吴国在寿梦执政之前是一片荒凉之地,被人们看成是蛮夷之地。寿梦执政后,使吴国渐渐强大,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为姓。

通氏来源

史书记载,通姓来源有二:一是以地名为姓,一是为避讳,把彻姓改为通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巴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子孙以地名为姓。另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介绍,秦汉时期有位彻侯,其后世子孙一直以他的爵名彻为姓,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把彻姓改成了通姓。

边bian扈hu燕yan冀ji

边氏来源

边姓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子孙以王父字为姓。边姓来历还有一个,即周襄王时一大夫边伯的后代也以边为氏。

扈氏来源

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之后,以国名为姓。扈是夏时的诸侯国,有诸侯有扈氏。有扈氏由于要极力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出兵讨伐继承父位的启,最后由于寡不敌众而被启灭掉。有扈氏的公族后人就以国名为氏。

燕氏来源

燕姓源有两支。《后代书·鲜卑传》云:“鲜卑有燕氏。”五代十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在中原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国亡之后,其族人以燕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出自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又南燕姞姓,黄帝之后,其国先亡,亦以为氏。此异姓而同氏者。”可见,燕氏以国为氏。

冀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晋大夫卻芮受封于冀,其子孙以地名为姓。冀,我国古九州之一。据《路史》记载:“唐尧后有冀氏。”周朝武王把尧的后裔封于冀,后被晋灭,其后裔以国为氏,成了冀氏。晋国兼并冀以后,就把冀封给了大夫卻芮,其子孙也就以邑为氏,是冀姓的第二支组成的,也是影响较大的一支。

郏jia浦pu尚shang农nong

郏氏来源

郏源出有三:一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成王姬诵定二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郑国有大夫叫作郏张的,因为他的祖上受封于郏这个地方,于是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三出自芈姓。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楚国有楚共王审,他的孙子叫做员,被立为王。后来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围杀害。公子围自立为王,称作灵王。敖在王位上只待了四年。他被杀害以后葬在郏,称为敖郏,他这一支的子孙就以郏作为自己的姓氏。

浦氏来源

《卢若虚刻石记》云:“太公之后有浦氏。”相传在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播迁,随后在江浙等地定居下来,其中定居在浙江浦江沿岸的人,就以江为姓,称浦氏。

尚氏来源

尚姓起源有三:一是源出于姒姓。夏朝夏后氏部落成员尚黑,其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中的“尚”字为姓,称尚氏。二是出于姜姓。太公望姜尚是周名臣,年近八十被周文王封为国师,文王死后,被周武王尊其为“师尚父”,其后人有以他的名号命氏的,称尚氏。三是秦朝有负责管理的官尚书,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世子孙以其官职名称为氏,称尚氏。

农氏来源

农姓来源有二:一是远古时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世子孙以先祖官名中的“农”为氏,称农氏。二是远古时代有神农,他的子孙中有以“神农”中的农为姓的,称农氏。

温wen别bie庄zhuang晏yan

温氏来源

温姓源于晋国公族。《广韵》云:“晋大夫卻至食采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号浊季,以邑为氏。”又唐朝时康居国王姓温;又刘易从的儿子升流放到岭表,赦回来,改姓温(见《唐书》)。《元和姓纂》载:“唐虞叔之后,温。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魏书·官氏志》云:“后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都改姓温。”

别氏来源

别姓也是罕见姓氏,对其来历,史料记载较少。据《姓苑》云:“别成子之后。”别,是说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为小宗,小宗之次子称别子。即不敢姓祖父之姓,却可用祖父的官爵或字或谥号为姓,而别为一族。

庄氏来源

庄姓起源有二:庄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芈姓的后裔。楚庄王死后,其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史料对庄姓来源还有另外一些记载:东汉明帝的名字叫庄,为避天子之讳,许多庄姓改为严姓,到魏晋之后,才有人改回原姓。

晏氏来源

晏姓起源有三:晏安是远古时部落首领祝融的后裔,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晏”字为姓。《姓氏急就篇注》云:“齐公族之后。”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晏弱因封邑在晏而得氏。还有一支是周代齐国的始祖太公吕尚之后。

柴chai瞿qu阎yan充chong

柴氏来源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也与林姓同宗。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瞿氏来源

瞿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有大夫瞿父,由于食邑于瞿上而得名,其后人以祖先字为姓。另,春秋时期有瞿国,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为瞿氏。

阎氏来源

阎姓来源有三: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以乡为氏。”另,周朝时,受封于阎城的周康王之子,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地名为姓——以上两支源于姬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阎姓的第三支当是春秋时,晋成公子之懿,受封于阎,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为姓,称阎氏。

充氏来源

充是以官名命名的姓氏。周天子很注重祭祀活动,每年都用大量的牛、羊、猪等来祭祀天地和祖先。为了保证牲畜的数量与质量,朝中设有专管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官员,称充氏(“充”本为“养育”之意)。有世袭充人职务的,其后人称充氏。

慕mu连lian茹ru习xi

慕氏来源

慕姓出自复姓慕容。传说高辛氏的幼子居东北夷后,又迁移至辽西,号鲜卑。到涉归做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氏,后改为“慕”氏。

连氏来源

连氏源出有三: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二是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三是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茹氏来源

柔然族在北魏时建立政权,又称茹茹。族人的后世子孙以茹为姓,称茹氏。《魏书·官氏志》云:“普六茹氏改姓茹。”茹姓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外,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改姓为茹。

习氏来源

习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据《左传》杜预注,春秋时有地名少习,在陕西商县东,后称之为武关。居住在此的人就以地名为氏,称习氏。古代有诸侯国习国(陕西丹凤县东南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国君的后世子孙以国为姓,称习氏。

宦huan艾ai鱼yu容rong

宦氏来源

宦姓为罕见姓氏。据《姓苑》云:“望出东阳。”张澍云:“当取义于仕宦(当官的,俗话说宦官之家),不以阉宦为姓。贵州遵义、江苏丹阳,都有宦氏。”即宦姓是源于其先祖入仕做官,后代子孙才以宦为姓。

艾氏来源

艾姓起源有三:一是夏少康臣汝艾之后。少康中兴夏室的时候,在辅助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叫汝艾的,他就是艾姓人的始祖。二是齐大夫艾孔之后。春秋时,齐景公有个宠臣叫艾孔,因封邑在艾(山东沂源县西南),因而以艾为姓。三是后魏去斤氏改为艾姓。

鱼氏来源

鱼氏正宗起源于子姓。春秋时,宋襄公之弟公子目夷,字子鱼,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宋襄公约会齐、楚等国在孟会盟,临行前子鱼说,楚人不讲信用,我们应带军队作警卫。但宋襄公不听劝告,认为大家已经约好了不带军队,结果在会上被楚扣留,子鱼逃回宋国,组织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两国又在泓水交战,子鱼劝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但襄公认为不道德,没有同意。子鱼又劝他趁楚军列阵时进攻,又遭到襄公的反对。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宋国便被打败了。战后子鱼说,打仗就应该尽一切办法战胜敌人,假如在作战时要讲仁义,那就只好投降了。子鱼的才智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其子孙以鱼为姓,称鱼氏。

容氏来源

容姓来源主要有四:一是以国名为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古有容氏国,其国民以国名为姓。二是周朝的礼乐之官叫容,其子孙以官名为姓。三是出自春秋时期。据《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有南容氏,其子孙以王父氏中的“容”字为氏。四是由北魏时鲜卑族复姓慕容氏所改。

向xiang古gu易yi慎shen

向氏来源

向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是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向国王族子孙以原国名“向”为氏。一是出自子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宋桓公之后有向父,其子孙以父字为姓。向父是宋桓公之子,因被封于向,以“向父”为字,世代任宋国卿士,其子孙后代就以父字为姓,称向氏。

古氏来源

古姓源出有三,这在史书都有记载:《风俗通》曰:“古公掸父之后,因氏焉。”《潜夫论》云:“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魏书·官氏志》载:“代北姓,吐奚氏,后改为古氏。”其中古公掸父一支是最主要的。关于古公掸父,《史记·周本纪》记载说,古代周族的领袖周太王,原来居住在豳(今陕西彬县东北),因为受戎、狄的威逼,周太王又不忍杀生,于是迁居到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豳人都跟随他一起搬迁,定国号为周。此后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营筑城郭家室,使周族逐渐强盛。及武王得天下,被追尊为太王。

易氏来源

易姓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春秋时齐桓公有宠臣雍巫,字牙,易牙特别擅长烹饪,为齐桓公调制出许多美味佳肴而极得桓公赏识,桓公把一块名为“易”的封地赐给了他。由于他名雍巫字牙,又食封于邑,故人称易牙。易牙好谄媚,野心勃勃,齐国谋臣管仲临死前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轻信和重用,但桓公不听。两年后,桓公病重,易牙即伙同竖刁等乘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把太子昭驱赶出国,立公子无亏为君,又将桓公活活饿死。

慎氏来源

慎姓来源有三说:据《九域志》记载,春秋时鲁国太子建,生子白公胜,其后裔有受封于慎县(今安徽颍上)者,遂为慎氏。又一说是春秋时楚有慎邑(今安徽颍上西北),邑人以地名为姓,也称慎氏。还有一说,战国时魏人秦滑釐,字“慎之”,其后世子孙以其字中的“慎”为姓,称慎氏。

戈ge廖liao庾yu终zhong

戈氏来源

据《姓谱》记载,禹的后代有分封于戈的,其后世子孙以邑名为姓,称戈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戈是夏时的诸侯国(在宋、郑之间),其子孙以国为氏,称戈氏。传说夏朝时寒浞杀死后羿当了国君,他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戈。后来少康推翻了寒浞的统治,戈也被灭,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戈氏。

廖氏来源

廖姓起源有四。最早的一支源自帝颛顼的后裔叔安,因其被封在廖国,又称廖叔安,他的后代称廖氏。廖姓的第二支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廖”为姓,亦称廖氏。第三支廖姓是由缪姓改姓而来。由于商纣王的昏庸,有缪姓官员辞官到略阳山谷避难,后来便改为廖姓。第四支廖姓出自张姓,明初一位名叫张元的人入赘同乡廖家,后改姓廖。

庾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云:“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说文解字》解释说,庾是一种露天堆积五谷的仓库。古代转运粮食一般通过水路,称为漕运;漕运的中转库(露天粮仓)就叫作庾。相传帝尧时就有掌庾大夫,有人世袭此职,其后代以庾为姓,称庾氏。所以,庾姓是一个以官名命名的姓氏。

终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终姓是陆终之后。古帝颛顼有裔孙陆终,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称终氏。《风俗通》介绍说,终也有出自终古的。夏朝有太史令终古,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也称终氏。

暨ji居ju衡heng步bu

暨氏来源

暨姓起源有二:据《姓考》记载,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大彭的后裔有封于暨(今江苏江阴县东莫城乡),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暨氏。暨姓的第二支是由概姓所改。《鼠璞》云:“暨为概姓所改。”春秋时夫概由于被吴王阖闾战败而逃亡楚国,其子孙用其名字中的“概”做姓氏,后来为了避仇就改姓为“暨”。

居氏来源

居姓源出于杜姓。周大夫杜伯的儿子被封于先邑,有子孙以先为姓,称先氏。晋文公提拔其后人先轸为中军元帅,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继其位。先且居的后人中有以父名中的“居”为姓的,称居氏。

衡氏来源

衡姓起源有三:一是商汤有贤臣伊尹,因功被任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意为“国家的依靠”),后来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的,称衡氏。衡姓的第二支源出于春秋时鲁君有公子衡,其裔孙以王父为姓,称衡氏。第三支衡姓出自三国时袁绍,因其战败,其子孙避居衡山,便以山名为姓,称衡氏。

步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