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十二帝
2656200000001

第1章 总论(1)

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王朝统治全国共268年。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封建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幻,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来说,清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掌军国大权,举凡军事、政治、经济、科举、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无不由他决定。皇帝与这个朝代的兴亡,关系十分密切,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并不完全是夸张。

清朝共12个皇帝——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每个皇帝都有年号,这些年号都暗含美好的意思①。但是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来改元叫崇德。在这个特定时代中的十二位皇帝,自然有开国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尔后裔,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他创立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②祭天,誓师征明,攻占沈阳,进入辽河流域,迁都沈阳,开始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他实行“计丁授田”制,建立大贝勒共治国政制度。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踔厉风发,将父业推向更高阶段。即位不到10年,皇太极就统一了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将族名改称“满洲”。他将满洲贵族部分奴仆编为民户,实行中央集权,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排除三大贝勒,获得独自南面权。他效法汉族中央组织机构,设六部、内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枢机构。他以武力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又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攻下松山、锦州,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东北地区除宁远四城外全部为清所有,为进军中原做好了准备。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宿愿。

清世祖顺治帝6岁即位,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辽东总兵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兵入关,迁都北京,然后派兵镇压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统治经验,建立起全国性的封建政权。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国的基础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职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饷,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则又实施5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少年天子顺治帝变多尔衮对西南农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镇压为镇压与诱降相结合的政策,终于消灭了西南抗清力量;对东南的郑成功则实行海禁,郑成功被迫迁往台湾,全国基本得到统一。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拨乱反正,倚重汉官,并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代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顺治帝纠正多尔衮的5大弊政,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圣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可同时而论,此三帝在位100多年,乾纲独断。

他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汉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兵入关后最有统治才能,功绩最突出的皇帝。

康熙帝玄烨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雍正帝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在13年的统治生涯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乾隆帝弘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在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网罗人才,访求书籍等一系列治国举措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与文治武功。乾隆帝精于骑射,向慕风雅,笔墨留于大江南北,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书宏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层出不穷,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

三帝治国风格不同,康熙宽大,雍正严酷,乾隆宽严并用,但都能适应他们统治时期的实际情况。三帝统治期间,先后通过剪除保守势力鳌拜,设置南书房、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等措施,把皇权推向顶峰。三帝重视边疆的经营,实行恩威并施,因地制宜的政策。

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噶尔丹和罗卜藏丹津叛乱的镇压、回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促进了边疆的稳定、王朝的安宁和版图的扩大(相对于明朝而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息叛乱,天山南北两路皆平,清朝疆域空前③,形成统一巩固的多民族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帝国。三帝重视治理黄河、海塘,奖励开荒,实行地丁合一政策,蠲免钱粮,减轻百姓负担,改革财政,推广作物,使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兴旺起来,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库存800余万两,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两④。文化事业大兴,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和图书业历代很少能与之比美。从清除鳌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⑤。由于国家渐强,从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周边10多个国家俯首称臣,先后成为清朝的藩属。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错误做法。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实行专制,推崇儒家理学,大兴文字狱,压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迫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脱离现实,抑制了社会的发展。三帝统治期间尤其是乾隆朝,由于实行束缚自己的闭关自守政策,妨碍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严。雍正年间,尽管取消“耗羡”,实行养廉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薪俸过低的问题,有利于廉政建设,但始终没能刹住顺治以来就存在的贪污现象,反而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样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少见的大贪官。吏治败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⑥。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费繁巨,导致乾隆末年国库存银骤减,农村经济转衰,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也大大丧失。阶级矛盾加剧,乾隆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肃苏十四和田五领导的起义,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湖南、贵州、四川苗族起义。

仁宗嘉庆帝与宣宗道光帝两朝共55年。嘉道年间,官吏贪污,吏治日益败坏;自然灾害频仍,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尖锐。清朝颓势形成,其标志是频繁的农民起义。陈旭麓先生说:“从白莲教起义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这四十四年,《东华录》所记起义共九十三次。这些起义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由盛变衰。”⑦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之君,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对一大批“尸禄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