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属相:马(1654年)
年号:康熙
在位:1661~1722年
享年:68岁(1654~1722年)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清东陵)
配偶:40人,皇后赫舍里氏
子女:35子,16女
继位人:胤禛(雍正)
帝王小传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1654~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顺治帝死前通过与满洲亲贵和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商议后决定让玄烨继位。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病死养心殿,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康,安康,康宁;熙,熙攘,熙盛,兴旺,意思是国家安康和平、天下黎民熙盛兴旺。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康熙自幼好学不倦,16岁就除掉辅政大臣鳌拜,削弱八旗旗主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历经8年平定三藩之乱。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帝王之一。他文武兼备,较好地处理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为开创康乾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康熙帝葬河北景陵(遵化县昌瑞山),庙号圣祖,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青史语录。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清史稿·圣祖本纪》
八岁登基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玄烨出生在北京紫禁城内景仁宫。母亲佟佳氏,为汉军旗人图山额真佟图赖之女,是顺治的一个连封号都没有的小妃子。玄烨6岁出痘被送出宫外,与母亲分离了很长时间,没有享受到多少母爱。而顺治全心扑在董鄂妃身上,心无旁骛,佟妃并不得宠,而玄烨也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玄烨好不容易回到亲人身边,却在8岁时丧父,11岁时丧母,所以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平安地出了痘,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出过痘竟成了他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的成长,更主要的还是得力于祖母孝庄皇太后的特殊钟爱和培育。在教育儿子方面,至少在顺治婚姻问题上,孝庄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幼的皇孙身上,一手承担起对其教育的责任。康熙幼年,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口齿清楚,举止庄重,孝庄认为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出息,倾注了很多心血,她教玄烨如何做人、怎样为政。正如玄烨自己所说:“朕自幼会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祖母对玄烨既慈爱备至,也处处从严要求。凡饮食,一言一行,玄烨都得照规矩和礼仪而行,稍有疏忽,就受到责备。尤其是在政务方面,祖母时时给予指点,授以方略,使他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位贤德的祖母给予玄烨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帮助和推动他去完成一代伟大的事业。
玄烨自幼聪颖好学,5岁时依清制,随众上朝,“站班当差”,并入书房读书。他读书十分认真,勤学好问,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成年后的康熙知识渊博,通古知今,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这都得之于他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
玄烨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又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骑马、射箭是训练的主要科目,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骑射功夫。至盛年时,他能挽弓十五钧,发十三把箭,能左右开弓,每矢无不中的。宫中的严格要求和他自己不间断的刻苦磨练,迅速把他培养成一个多才多艺、文武兼备的难得人才。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戚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
康熙善算学。宣城梅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的野善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因此,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着,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玄烨幼年时已显示出与一般孩子不同。6岁那年被送出宫之前,有一次,他同诸兄弟向父亲问安。顺治想试试他们的各自志向,就问他们将来都想干什么。老二福全说:“我将来愿当个贤王。”老五常宁才3岁,还不懂父亲的意思。问到玄烨,他朗朗答道:“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可见玄烨自幼就有远大的志向。
2年后,这个人小而志大的孩子,终于如愿以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凌晨,顺治帝病逝。临终前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等人的规劝和母后的意见,立三子玄烨继位。按照顺治遗诏,玄烨应“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但辅政大臣却以“神器既已攸归,天位不宜久旷”为由,坚持要皇太子及时即位。于是在顺治死后的第三天,即正月初九,8岁的玄烨在祖母孝庄亲自主持下,亲御太和殿登极,成为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清廷颁诏天下,改次年为康熙元年。“康熙”,意为安定太平。从此,清朝缓缓拉开了以康熙为起始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康熙即位后,在宫里继续由祖母太皇太后鞠育教诲。幼时祖母对康熙严格的教育,为其以后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熙刚即位,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问他,当了皇帝以后,想有什么作为。他回答说:“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当时的中国,云贵、两广、福建三藩势力不断膨胀,农民军余部仍活动于川鄂,东南有郑成功,漠西、漠北蒙古尚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另外,经过连年征战,经济萧条,百业待兴,虽顺治帝已尽力改善,但未达到富国民强的程度。再加上沙俄侵军不断骚扰东北边境,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入侵台湾)、西班牙、英、法等殖民者也开始向我东南沿海地区渗透。欲实现太平、安定之理想并非易事,新继位的幼主康熙任重而道远。
智除权臣鳌拜
四大臣辅政
正当顺治皇帝欲图大展抱负之时,他所钟爱的董鄂妃去世了,他因悲伤过度而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病逝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由于他生前崇信佛教,与高僧来往密切,并取法名“行痴”,遂有清世祖遁迹空门而非崩于帝位的传说。顺治帝死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即皇帝位,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
顺治遗诏虽由他人写成,但经过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认可,与皇帝的诏书具有同等效力。遗诏宣称:“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这四人都出自皇帝直接掌握的上三旗中的元老重臣。在多尔衮摄政时他们有的受到打击与迫害,有的则最早揭发多尔衮,被认为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但这四人都不是宗室贵胄。这种四大臣辅政体制,一反“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祖宗成规,是一个新的尝试。但辅政大臣体制顺利实现,而没有引起争议,是因为人们对多尔衮以宗室亲王的身份摄政时的弊端记忆犹新。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满洲贵族们接受了由非宗室大臣辅政的现实。
这是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四大臣的地位只是“辅佐政务”,皇帝仍然掌握着决定一切的国家最高权力,不像旧体制那样,以长辈“代天摄政,赏罚拟于朝廷”。
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亲自主持下,玄烨宣读遗诏,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四大臣深感受命辅政,责任重大,担心诸王不服,便以“国家政务从来由宗室协理”为由,向皇上请求与诸王、贝勒共同辅政。但遗诏写得明明白白,诸王谁敢干预?于是四大臣便奏明太皇太后,并祭告皇天上帝及顺治帝之灵,宣誓不私自与诸王、贝勒府第往来,不结党羽,不受贿赂,表示了辅佐幼主、维护皇权的决心。正月十四,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以下及大臣官员等,在西安门内南侧的大光明殿,向皇天上帝及先帝灵位设誓,表示要同心协力,辅佐幼主。这样,清廷便形成了以太后为中心,以异姓勋臣辅政,而亲王、贝勒加以监督的新的统治核心。
四大臣辅政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全新的模式,它与摄政王体制相比,具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地位不同:摄政诸王都是最近的皇室宗亲,他们是皇帝之长辈,本身又是一旗之主,权力极大,很容易侵夺皇权。如多尔衮不仅是皇帝叔父,而且是正白旗旗主,加上其同父同母兄弟多铎、阿济格手中的镶白旗,实际手握两白旗,足以和皇帝之两黄旗相抗。甚至两黄旗大臣对多尔衮也溜须拍马。至于辅政大臣,虽然其地位与功劳都很显赫,但毕竟是异姓臣子。他们与太后及皇帝之间除君臣关系之外,还存在一旗之内严格的主仆隶属关系。四大臣也公开承认太皇太后和皇帝是他们的女主和幼主。因此,相对而言,辅政大臣不敢轻视太皇太后和皇帝而将大权揽于手中。
与皇帝的利害关系上有区别:下五旗诸王尽管都是皇室宗亲,但他们对本旗力量的发展及个人权势的增长给予了更多的关心,而不大关心朝廷的利益和皇帝的地位。辅政大臣则不同,他们既是皇帝的臣子,又是上三旗的旗员,同皇帝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主仆,利害荣辱,息息相关,一旦皇帝帝位不稳,他们也会随着倒霉。所以,他们虽是异姓臣子,但对皇帝却比诸王更加忠心。
职权不同:“摄”有代理之意,摄政即代君听政,代行皇权,摄政王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料理国家大事。因此,摄政期间的皇帝谕旨,实际反映的是摄政王的意志,而不是皇帝的命令。辅政大臣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其职能仅为佐理政务,协助幼主处理国家大事。而且,为防止个人专断,在四大臣之间达成了协商一致的原则,它规定:“凡欲奏事,共同启奏”。
即不许单独谒见皇帝或太皇太后,也不能个人擅自处理政务,必共同协商,请示皇帝或太皇太后,然后以皇帝或太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因此,辅政时期的皇帝谕旨,虽然也反映了辅政大臣的意见,但这都是在太皇太后和皇帝同意的基础上才能出现的,它在根本上还是反映着太皇太后与皇帝的意志。
总之,摄政王位贵权重,它排斥太皇太后和年幼的皇帝;而辅政大臣则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维护皇权,并使太后能实际上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中去。可见,四大臣辅政体制与亲王摄政比较起来,更加适合太皇太后辅助幼孙登基之需要。
鳌拜擅权
世祖去世时,清朝范围内仍存着两个互相声援的抗清战场,一是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战场,一是以李定国为首的西南战场。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拥立的南明永历政权被清军消灭,永历帝也在昆明被杀,李定国悲痛万分,不久死去,其部下也相继被清军讨平。
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又镇压了活动在湖北茅麓山的大顺军余部,农民军将领李来亨牺牲。至此,清朝才最终将大陆上的反抗势力扑灭,进入了百年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在长期的征服战争中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华北地区,满目荒凉的景象,江南一带,到处瓦砾一片。面对这一状况,清朝政府鼓励垦荒,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以解除农民的痛苦。
康熙四年(1665年),对遭战争破坏最大的湖广地区“给牛种,听其开垦,三年后起科”。
并责令地方官对流亡四川的湖广之人,登记造册,照人数多寡提供帮助,奖励垦殖。对无度牒的僧道,勒令还俗,让其垦荒。经过几年努力,全国田地、山荡、畦地数字有了很大提高,为后来清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臣还对顺治年间的行政机构作了改革。努尔哈赤时期和皇太极初年,辅佐汗的秘书机构是文馆,又称书房。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始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并设内务府管理宫内事务,内务府大臣则由皇帝的包衣奴才担任。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仿明代制度,改置宦官十三衙门总管宫内事务。顺治十五年(1658年),参照明代制度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同时设立翰林院。鉴于宦官在明代的祸国殃民的罪行,四大臣辅政伊始,即于二月革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仅留少数太监以供驱使,对防止宦官干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月,又以世祖章皇帝遗诏发布谕旨,废除内阁及翰林院,重新恢复内三院。这时,清帝取消了大学士入值和票拟之权,由辅臣代为执行;辅臣必须共同商议票签内容,然后向太后请示,并代幼帝朱批御笔。但代皇帝朱批御笔也为辅臣提供了专权乱政的可能。
辅政初期,四大臣还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幼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辅臣鳌拜自恃功高,渐渐跋扈起来,对爵秩低于自己、而班次却高于自己的苏克萨哈心怀不满,遂利用黄白两旗的旧有矛盾,寻找机会,打击苏克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