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十二帝
2656200000044

第44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圣祖康熙帝(19)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圣祖巡幸塞外,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及几位小皇子一同前行。返京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病重,胤礽并不在意,康熙以兄友之义责备他,他却不承认过错反而怒气冲冲,且每夜在康熙住的帐篷周围活动,窥测其父行动,致使康熙昼夜戒慎不宁,觉得他有杀害自己的可能,好早日登基。因此康熙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准备先发制人。九月初四,他于归途中召集诸王及副都统以上大臣,以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暴戾淫乱,宣布废掉太子,回到北京后即将废太子幽禁于咸安宫。

再次被废

太子初废,储位空缺,争夺储位的斗争在诸皇子之中开始活跃起来。

胤禔作为皇长子,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他与胤禩相互倚重,同是反太子的核心人物。

废了太子之后,胤禔马上图取储位,被康熙指责,于是他改变了办法,试探父亲是怎么想的。他甚至还毛遂自荐,奏称:“今欲诛胤禔,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胤禔明显是争夺储位,康熙帝对他产生极大反感,痛斥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随后胤禔令巴汉格隆“用术镇魇”胤礽的事件被康熙知道,于是胤禔被“革去王爵”,“幽禁于其府内”。

皇八子胤禩十分聪颖,善于与人交往,办事能力强,最初康熙很欣赏他,未满18岁即已成为贝勒。他反对太子,并极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实力,在皇子及满汉大臣中声望很好。

康熙帝很早即对胤禩反太子的活动表示不满,胤禔保举他为太子,更增加了其父的警觉和厌恶,指出胤禩“妄蓄大志”“谋害胤礽”“乃胤禔之党”,将其“锁拿”“审理”,最后“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

除去胤禔、胤禩急于图谋储位之外,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十三子胤祥也曾一度受审查,但不久即“开释”。皇十四子胤禵因为力保胤禩并无“妄蓄大志”、“谋害胤礽”之心,令康熙十分生气,想要杀他,随即与皇九子胤禟一起被逐出乾清宫。以上这些散乱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很多皇子在争夺储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令康熙帝最为震惊的是,当他已暗示有可能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并令群臣保举皇太子时,在大学士马齐及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的带动下,大家竟然“独保(已被革爵的)胤禩”,而没有一个人举荐胤礽,这显示出当时清朝统治机构中大多数人在储位人选上的向背,也充分表明胤禩的声望和实力,这对皇权不能说不是个威胁。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康熙下决心重立胤礽。他在二废太子后回忆道:

“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可见,重立胤礽的背景应该是在当时人心不稳、政局明显有些混乱的情况下,康熙帝只有在胤礽、胤禩两人中选择一人为储君,才能有效地稳定局势,二者之中,他选中了已大失人心的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胤礽被重新立为皇太子。次日,又分封诸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亲王,七子胤佑、十子胤晋封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为贝子,皇八子胤禩在此之前复封为贝勒。

可见,康熙为不让其他皇子心中不平,冲突再起,对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等7个儿子也分别晋封和新封爵位,皇八子胤禩也复为贝勒。当时各皇子的情况为:皇长子胤禔因罪行严重仍被软禁,皇八子胤禩虽仍觊觎储位,但皇帝对他戒备森严,使他不敢有过分之举,其他个别皇子即使有争宠谋位之心,也只处于积蓄力量、窥伺时机的阶段,所以皇太子胤礽没有强大的对手,处境比较平稳。加之康熙皇帝对他重新寄托希望,不仅经常关心垂问,而且对其提出的建议基本上都予以采纳,使父子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

但是,胤礽并没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博得皇父的信任,处理好兄弟之情,把太子的地位巩固好。

太子复立,其党人也重新复聚。初废太子之前,朝廷内外许多人已感到皇太子有跃跃欲试、希践大位之意。胤礽本人在背后常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表现出想马上登皇位的心情。胤礽复为太子后,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都统鄂缮和迓图、副都统悟礼等依附太子,重新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储矛盾又开始激化。九月三十日,康熙晓谕诸子,指斥胤礽复位以来,狂疾未除,丧失人心,着将胤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向诸王、贝勒、大臣宣告将胤礽再一次禁锢起来,复立三年的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康熙非常失望,于五十二年(1713年)确定“不立储贰”的方针。

太子复废,储位虚悬,诸皇子营求太子之争更加激烈。胤礽并不甘心于这种困境。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清廷将出兵讨伐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他感到自己要抓住这个机会东山再起,于是委托为其妻治病的医生贺孟雄带出一封用白矾水写的亲笔密信,托正红旗满洲都统普齐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为大将军率兵出征。但是此事被胤禩一伙得知告发,结果贺孟雄被杀,普齐被拘禁,胤礽的希望落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大学士王掞疏请再立胤礽为储,康熙置之不理。次年一月,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也奏请复立胤礽为太子,并警告康熙不要弄出汉武帝杀戾太子那样的事件,康熙皇帝十分生气,责备他希图侥幸,应处死。康熙六十年(1721年),大学士王掞、御史陶彝两人再次奏请立太子,康熙认为其结成朋党,会越来越猖獗,于是严厉惩罚,胤礽复位已无可能。

皇长子和皇三子的美梦

大阿哥的一帘美梦

康熙一生有很多丰功伟绩,但他有一个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做好皇位继承的工作,致使他的很多儿子遭遇不幸,也让其实为清朝作了很多贡献的雍正背了杀父篡逆的黑锅。

康熙不愁没有儿子继承大清的江山,因为他有很多儿子,成年之后有所作为且受册封的有20人,别说20个儿子,就是在10个之中也能选出个像样的人,何况有个康熙这样聪明睿智的父亲,儿子们的能力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在康熙的儿子当中,有两位皇子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表面上看,他们是想开了一般置自己于皇权之外,但实际上却也是想分得一份羹,他们就是大皇子胤禔和三皇子胤祉。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其实并不是康熙的第一个儿子,他前面还有四个哥哥,因为前四子幼年夭折,故胤禔为皇长子。虽说是皇长子,但是在皇位的继承上并没有任何的优势,满洲皇族并不是像汉人那样规定长子继位,也许胤禔也曾自叹过生不逢时,不但生不逢时,母妃的娘家还没有深厚的实力背景,这在讲究关系背景的清廷,相比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是很少有机会胜出的。所以,和很多皇子一样,胤禔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期待、等待、失望、绝望中度过的。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而贵为皇长子的胤禔却没有得到康熙格外的赏识。胤禔表面上遵从父命,似乎对皇位并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但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十分觊觎。

康熙本身是人中楚翘,胤禔自然也是比较聪明能干的,再加上仪表堂堂是个美男子,所以,早期的时候康熙是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的。由于他是大皇子,年纪比其他皇子大,所以最先开始为康熙办理朝中政事。边疆发生战乱时,胤禔更是亲自随军出征,每次都有立下战功,为康熙分了不少忧,也得到了康熙的器重。但是随着其他皇子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之后,胤禔的风采便随之被掩盖。四皇子的铁血手段、八皇子的长袖善舞、十三皇子和十四皇子在军事上的过人天赋,再加上还有一个背景不容小窥的皇太子,胤禔的优势就变得不足为奇了。那么,难道他就真的心甘情愿地在将来当一个王爷了吗?

胤禔虽然不被康熙视为继承人,但并不妨碍他一心想夺嫡继大统,所以他努力地使自己在众皇子之中脱颖而出。在皇位之争中,二阿哥胤礽尤其是其他皇子的眼中钉、肉中刺,胤禔自然也不例外。皇子们超越了兄弟亲情这层关系,时刻注视着太子胤礽的一切动向,就等着捉他的小辫子。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这近二十年来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随之引起的关系变化,胤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为对他谋取皇储之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时机。

愚蠢的巫术终害己

眼看着康熙逐渐老去,而太子之位又总是不太稳固,使胤禔急切起来。由于他迷信“魇胜”巫术,无知地想以僧人巴汉格隆的匿术咒死皇太子胤礽,以便增加自己的胜算而取而代之。此等招数其实荒谬至极,但在当时的紧迫形势下,都被用作了夺取皇位的一种手段,可谓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太子却也真的整日精神涣散,尽做出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最后阴错阳差的如胤禔所愿,在康熙塞外行围时被废,他一时间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康熙还亲自授权他来监视胤礽,这令胤禔十分得意,甚至到了得意忘形的程度。胤禔以为,康熙已经恨胤礽入骨,但是为了社会舆论又不能杀他,所以自以为是地贴心地想要为父皇充当武器去除掉废太子,还大言不惭地说,为祖宗江山、为康熙,即使背上这个杀害兄弟的骂名也无怨无悔,无耻之心昭然若揭,说是为了康熙分忧,其实暴露的只是自己想要取兄弟性命的残暴心事。

由此可以看出,胤禔还是不够了解康熙的性格。所谓虎毒不食子,何况是人呢?此举势必引起了康熙强烈的失望与反感。让胤禔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的是皇三子胤祉,胤祉将胤禔使用魇术魇废皇太子之事的告发,彻底让胤禔在皇位争夺中出局。

康熙皇帝对胤禔不顾亲情的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称他为“乱臣贼子”,下令彻底剥夺他的一切职位,严加看守起来,胤禔就没有他二弟那般的幸运了,被关押之后还能阴错阳差的转危为安放出来,他这一押就押了26年,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63岁。

学业优秀的三阿哥有人欢喜有人愁,大阿哥彻底落败,而在这期间,三阿哥胤祉算是出了不小的力。

胤祉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与胤褆的母亲一样,胤祉的母亲地位也不高。在这点上,老大和老三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

康熙的这么多儿子,有一点还是非常能令他欣慰的,就是各个都十分聪颖好学。或许是因为从小就生在帝王之家,即使自己没有紧迫感,母亲们也会每天耳提面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为其分析利害关系,所以康熙的儿子们或文或武都练就了一身的真本事,胤祉亦然,尤其在文学、书法上更是多次得到康熙的称赞。也许在胤祉心中,康熙似乎有意传位于自己,所以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保守道路——与世无争,温文尔雅。但是,对于胤祉的优秀之处,康熙似乎也有自己的一番定论:学业优秀未必就能做皇帝,就像会读书未必能做官一样,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性格,毕竟能够很好的统治一个国家的话,仅仅凭借着琴棋书画是远远不够的。

但胤祉就真的想靠着琴棋书画过一辈子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打错了的如意算盘

太子落马之后,因为大阿哥胤禔向康熙进言说由他来将废太子胤礽处死,惹得病中的康熙暴跳如雷,胤祉觉得表现的机会已经来了,便及时地向康熙告发了胤禔使用“魇胜”

巫术谋害太子胤礽的事情,一举结束了胤褆的政治生涯。为什么只有胤祉知道大皇子的秘密,这可能也与他平时表面上并没有意图争夺皇位的表象有关,容易让人疏于防范。而胤祉决定在这个时候出马,也是考虑到康熙病重,当时因为大阿哥胤禔和老二胤礽都被圈禁,这样他自己便成了家中长子,群龙无首的时候,长子的地位还是有那么一点优势,他打的也正是这个如意算盘。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如意算盘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康熙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显然没有其他皇子什么事,胤祉也没能如愿以偿。他自视文化素质高,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文武双全,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来,康熙自始至终都似乎不看好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在康熙的眼里,胤祉虽然聪明,但似乎缺乏一种政治家的魄力。

八阿哥,最有力竞争者

出类拔萃的八贤王

康熙帝第八子,人称“八贤王”的胤禩,在这场激烈的帝位争夺上可谓是一个主要角色,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胤禩的母亲出身卑微,没有资格亲自抚养皇子,所以胤禩是在大阿哥胤禔的母亲惠妃身边长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与惠妃感情甚亲。没有强硬的家族背景,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胤禩深知此道,所以从小便忍辱负重,加倍地学习文武知识,以此希望引起康熙的注意力。

好在努力终有回报,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中,胤禩可以说是非常出类拔萃的。

可能他的出身使他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甚至颇受冷遇,也给了他一定的紧迫感,让他从小就发奋图强。因没有诸如二阿哥那样实力雄厚的背景,也使他少了一些与生俱来的傲气和飞扬跋扈,反之是一种自然的随和好脾气。诸臣奏称其贤,就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

康熙本就是一个宽宏大量、心性随和的皇帝,自然也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能像自己一样待人为宽。所以,在容忍之量上,胤禩深得康熙喜爱。于是,在受到康熙封赏的皇子中,胤禩往往都是最小的一个皇子。虽然年纪甚小,但是和哥哥们同样得到了父皇的重视,对于从小就颇受冷遇的胤禩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毕竟皇位所带来的权利是永无止境的。

胤禩是何等聪明之人,且甚晓世故,深知既然母亲这边没有什么人能够依赖之人,就一切要靠自己了。他潜心研究康熙的脾气秉性,并一切行为准则均以其为准则。加之本来就没有身为阿哥的骄纵之气,又故意与朝中大臣处好关系,可谓是有求必应,深得众意。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朝廷之中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王公大臣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去八王府那里打探消息,可见他们对胤禩的逢迎之情、追随之意。就算是同位竞争对手的大皇子,在自知自己没有希望的前提下,都会把手中的一票投给这个八弟,可见,胤禩在为人处事上是何等高明。虽和四皇子胤禛实力相当,但是在人缘方面,这个四哥也真真要自叹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