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旻宁
属相:虎(1782年)
年号:道光
在位:1820~1850年
享年:69岁(1782~1850年)
庙号:宣宗
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陵寝:慕陵(清西陵)
配偶:20人,皇后钮祜禄氏
子女:9子,10女
继位人:奕(咸丰)
帝王小传
清宣宗道光帝(1782~1850年),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嘉庆帝次子。旻宁初名绵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帝按照家法确定旻宁为嗣君。
二十五年,嘉庆帝去世,39岁的旻宁继位为帝,年号道光,在位30年。
道光皇帝自幼饱读诗书兼善骑射,深得乾隆、嘉庆的宠爱。登极后,道光效仿先辈,勤力朝政,意图振兴祖业。他关心治河,蠲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道光本人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秋狝,过去帝王这些耗费巨资的习惯,他都没有。但是,大清已由盛转衰,官吏贪腐,欺压良善,内地与边疆的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外国列强乘虚而入,以鸦片为先导,对中国进行侵略。他也曾振衰起弊,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但鸦片战争中,举棋不定,时战时和,最后派耆英、伊里布向英军投降,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850年,道光病故于圆明园的慎德堂,享年69岁。
青史语录
“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清史稿·宣宗本纪》
道光即位
嘉庆为何选中了旻宁
弹弓打下来的皇位
自乾隆中后期起,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尽管乾嘉年间的白莲教大起义已被扑灭,但残余势力并没有被肃清,他们继续变换着名目在北方活动,寻找时机反击。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天理教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在京城活动十分活跃,主要目标就是伺机攻打紫禁城。
活动的首领之一名为林清,经推算,确定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为起事吉日,恰逢嘉庆皇帝去了承德,京城人心浮动,防守空虚。林清自感机不可失,便如期举事。
到了九月十五中午,近百名天理教徒分别突袭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他们之前就买通了几个信奉天理教的太监做内应,得以顺利混入紫禁城中。但因为不慎,这些起义军在东华门暴露了身份,而从西华门而入的另外50多人则在前来接应的小太监的引领下顺利闯进宫门。但由于路上耽搁了时间,等他们冲到隆宗门时,清宫守门侍卫已经闻讯关闭了大门。
此时,皇子旻宁恰好在上书房读书。时年32岁的旻宁是嘉庆次子,原本陪着嘉庆一同去了承德,后来提前回京,正赶上这场事变。当时,宫内人心惶惶,后妃们吓得哭成一团,太监们四处逃窜,侍卫们不知所措,闻讯赶来的王公大臣也不知如何是好。在此紧要关头,旻宁挺身而出,命令各门戒严,并派人调集援军,自己站在养心殿前观察局势。
隆宗门紧闭,天理教徒分出一拨人撞门,又派五六人爬上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准备跳进去杀人开门。旻宁瞧见,当即举枪射击,一名教徒中弹坠墙而亡。当时都是火药枪,放完一枪需要重新装填。旻宁乍逢大事,心中也十分紧张,一时找不到弹丸,索性扯掉胸前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次射击,将另一名在屋顶上手持白旗的天理教小头目打落。
其他教徒见状连忙退了回去。此时,增援的禁军也赶来了,射出羽箭,将教徒全部杀死。
旻宁见危机稍缓,立即命禁军继续搜杀残余天理教徒,自己则到储秀宫安慰母后,同时命令西长街布置警戒,以防再出巨变。
嘉庆接到奏报后,对旻宁临变之时处变不惊的处置大加赞扬,夸赞自己的二儿子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当即加封旻宁为智亲王,加俸银一万二千两,所用的火铳也被赐名为“威烈”。旻宁立了大功,却不张扬,表示自己当时心里也很害怕,有许多处置也不太恰当,请父皇恕罪。旻宁的这番表现让嘉庆更加满意。
代父祭祖,心知肚明的大臣们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嘉庆皇帝让旻宁代表他到太庙祭祖,这一举动使朝廷上下更有充分理由认定旻宁从嘉庆皇帝手里接过政权应该是势在必得。
旻宁自小文武双全。深得皇祖父和皇父喜爱。嘉庆皇帝共有四子,长子已夭折,旻宁排行第二,顺理成章被视为长子。并且,经过紫禁城平定天理教事件,立下大功,被封为智亲王,在三个兄弟中,爵位也是最高的。从这几个方面也能看出,旻宁继承大统的志在必得,顺理成章。
众人的支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驾崩。事出突然,群臣毫无准备。
国不可一日无君,嘉庆暴亡,必须马上议定新君。
嘉庆因为是猝死,没有机会留下立储遗诏。他一共生有四子,选谁来继承皇位,关系到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是一个重大问题。按照惯例,应该是长子继位。嘉庆的长子两岁时即暴病身亡,皇族宗室因此建议由二皇子旻宁来继位。孝和睿皇太后虽非旻宁生母,但非常赞成这个建议。
禧恩和孝和睿太后支持旻宁继承皇位的理由中,都提到了旻宁在紫禁城事件中的功劳,可见,此次事件不但使嘉庆皇帝对旻宁大为赞赏,也同样令群臣和后宫对旻宁这个文武双全的皇子刮目相看。这在他继承皇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宗室的支持,又有太后的懿旨,而且后来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称在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帝立储遗诏,称立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这样一来,旻宁板上钉钉,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年号道光,史称道光皇帝。
黜华崇实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1820~1850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就个人方面而言,道光与清朝历代其他皇帝相比的优点是他的节俭。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乾隆末期,他目睹了乾隆帝奢华排场的恶习,严重影响了朝野上下的作风,聆听了嘉庆帝“朕子惠元元,深念损上益下之义”的教诲。因此道光帝继位后,尽力清除这个垢病,实施废弃奢华,崇尚朴实的政策,希冀挽回国运,重图振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月,道光帝继位仅两个月,就正式宣告,“任何人不许崇尚浮华之风,以辜负朕务本求实的美意”。从此,道光帝在上谕中用各种字眼强调“去奢华、尚朴实”的政策,还为此亲自撰文《御制声色货利论》《御制慎德堂记》《重修圆明园三殿成御制记》。
提倡“黜华崇实”是道光帝贯彻始终的政治口号。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教育后代们和众大臣们这样做,而他自己也作出表率。据说,道光帝在衣食用度方面非常节俭。
道光帝的日常用度也力求节俭。如他继位之初,内务府循例预备了御用砚四十方。他觉得自己用不了这么多,而闲置起来更可惜,就下令把砚台赏给大臣们。皇帝的御用毛笔,向来都是选最硬的紫毫制成,笔杆多刻“天章”“云汉”等字样。他又觉得笔杆刻字的旧规几近虚饰,下令改刻即可。
对于政治礼仪上的繁文缛节,道光帝不仅讨厌,也不喜欢虚张声势,故于道光九年(1829年)下旨革除由圆明园进城时设仪仗作乐接驾的旧规。
道光帝在吃穿用度方面虽然是比较节俭,但受其阶级性局限,他的节俭毕竟是有限的,从他修陵墓这点就可看出他的局限。中国数千年来一向盛行“厚葬”制度,历代帝王们一登基,就为自己死后寻找宝地,修建陵墓更是不惜工本。由于帝王陵寝占地广阔,耗资巨万,因此几乎不逊色于生前居住的宫阙。道光帝登位之初,即遵国家定制,选择东陵宝华峪为“万年吉地”。建陵初始,道光帝特意下旨,说:“修陵墓应以地利精致为标准,而不是修建华美宫殿让人观赏,所以一切工程务必力求朴实无华。”他还明确指示,“像宝城内月台碑亭这样的工程应适量削减,而且不用琉璃黄砖修脊梁,还要裁撤金券内经文佛像和两个柱门,那些石像比例也应缩小,至于井上的石栏就不用修亭、座了”。后来,因发现地宫浸水,于是就决定重建一座帝陵于西陵。从清西陵龙泉峪的慕陵——道光帝的陵墓看,不论和东陵还是和西陵的任何帝陵相比,慕陵都是规模最小的,并且地宫之上只有石圈,大体上达到了道光帝的本意,因此慕陵倒也显得较为朴实。不过,皇帝的崇节尚俭,自有皇帝的标准,因此他的节俭也只是比前面几个清帝强点罢了。道光帝之修慕陵,虽缩减了部分工程项目,节省了许多银两,可他有些方面甚至比别的皇帝还做得过分。如道光帝认为东陵始修之地宫浸水,一定是龙们钻出洞来吐水,假若把那些龙挪到天花板上,就不会在地宫中吐水了。因此在西陵修慕陵时,就雕了许多金丝楠木做的龙遍布在天花藻井上,而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之景观。而慕陵的隆恩殿别出心裁,不但每一个带龙的方格都被雕到天花板上,而且梁坊雀替、门窗扇,全为楠木雕成的蟠龙或游龙。这些不施彩绘的龙张口鼓腮,向外吐着香雾,又保持原木本色,因此整个殿中弥漫着楠木香气。由此可见,道光帝的节俭是有其明鲜的阶级局限性的。
新帝登极三把火
调整军机处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病逝后,经过一番周折,近侍找到了藏在大行皇帝身边的匣御书。八月十二日,嘉庆帝的灵柩从避暑山庄启运回京。八月二十七日,旻宁正式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天下,改明年为道光元年。
即位之初,道光就利用文字疏漏,动手收拾前朝勋旧权臣,调整军机大臣班子。道光抓住机会先收拾了托津和戴均元。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二人是嘉庆遗诏的撰拟者,又是公启匣者。他们在热河所拟的遗诏中,有乾隆帝生于避暑山庄之语。此说与《清高宗实录》所载乾隆帝生于雍和宫不同,却与民间逸闻合拍。事发之后,道光龙颜大怒,令军机大臣明白回奏。军机大臣声言是根据嘉庆《御制诗文初集》的诗注撰写的。诗注称乾隆帝于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道光断然否定这种解释,他说,其语意“系泛言山庄为都福之庭,并无诞降山庄之句”,当日拟注者系误会诗意。于是,原来的军机大臣一律交部严议,托津、戴均元都受到处分,罢军机大臣、降四级留任。另两位军机大臣卢荫溥和文孚虽然留任,亦受到“降五级,六年无过,方可开缺”的处分。
经此事件后,经常出入宫廷、从事文字事务的臣子们见旻宁如此注意文字,均为之震惊。曹振镛是一个“历事三朝,凡为学政者三、典颖会试者各四”,“殿廷御试,必预校阅,严于疵累忌讳”的人,此时他提出“抽阅数本,见有点画谬误者,用朱管描出”的办法来抽查控制臣僚思想,这自然很容易被旻宁接受,继而形成风气。这是旻宁即位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然而却是一个不好的开头。
镇压张格尔叛乱
道光帝即位后第二桩大事是镇压张格尔叛乱。嘉庆时,随着吏治的日益腐败,清廷派往新疆地区的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及侍卫、章京人等,“或意存见小,子女玉帛,嗜欲纷营,又役使回人自恣威福”。这些满族大员,还与当地伯克相勾结,“敛派回户,日增月盛”,“赋外之赋,需索称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办事大臣”。清廷驻新疆各级官员和维族上层分子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激起维族人民的强烈憎恨,他们反抗贪官污吏的事件不断发生。张格尔(准确音译应为“江罕尕尔”)系乾隆时因叛乱被诛的大和卓木波罗尼都之孙。他起初匿居于浩罕,后在喀布尔。在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下,他长期以来即在南疆进行活动,“以诵经祈福传食部落”。
张格尔向浩罕汗国的玛达里汗透露,说他祖父波罗尼都当年撤离喀什噶尔时,曾在城西的“古勒巴格要塞”的地底下埋藏了无数的金银珠宝,企图以此引诱浩罕出兵助他复辟。
“古勒巴格”原是波罗尼都在喀什噶尔城西郊的私人庄园,波罗尼都在逃跑时将财宝埋在花园地下,也未尝不可能。但浩罕当局远不是那一点儿私人窖藏就能喂饱的,况且玛达里汗认为出兵清朝的时机也不成熟;为了不引起清朝的怀疑,便佯作姿态将张格尔扣押起来。
但不久,却又听任张格尔“逃出”浩罕首府。
张格尔等不及了。玛达里汗对他明擒实纵,是对他行动的默许和支持。他立即着手网罗党羽,窜入帕米尔的深山老林之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张格尔利用南路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度、回部离心的机会,纠众数百,袭击清朝卡伦(边防站)。清军有少量伤亡。
当时,喀什噶尔边境山区的柯尔克孜首领苏兰奇出于爱国之心,向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报告了这一敌情。参赞大臣斌静是个昏庸的贪官,听了之后并不在意。等到清军卡伦守军再次向他报警后,他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急忙派人火速飞报伊犁将军。
此时,张格尔已率领数百人顺利进抵图休克塔什卡伦,距喀什噶尔西北不过百余里,在山区村落烧杀虏掠,清军副护军参领音德布已英勇战死。
伊犁将军庆祥闻报后,日夜兼程亲自奔赴喀什噶尔。同时,喀什噶尔帮办大臣色普征额也率兵火速开赴边境御敌,与张格尔匪帮遭遇后,迅即获胜。张格尔仅率20余骑逃回浩罕。
道光四年秋至五年夏,张格尔伙同其弟巴布顶,集结200多人,自边界阿赖岭入境,进入乌鲁克仍伦(在今英吉沙县西依格孜叶)抢劫,伤清军官兵30余人,侍卫花三布阵亡。面对危局,清军游击刘发恒率卡伦守军奋力拒敌,张格尔与巴布顶抵挡不住,又退往边境山区。
道光五年九月,领队大臣色彦图,以兵200出塞400里追剿,无所获。色彦图竟纵杀无辜的游牧布鲁特妻子百余而还,部落头目汰劣克愤极,率所部2000,追击官兵于山谷。
张格尔叛乱势力益发猖獗。
道光六年七月的一个深夜,张格尔又领着党徒200余人和浩罕汗国革职军官艾沙所带的60余名安集延士兵,第三次入卡作乱。他们自开齐山入境,以最快的速度绕过清军卡伦,占领了喀什噶尔以北40余公里的阿图什。在喀拉汗王朝索图克·布格拉汗的陵旁,张格尔向民众宣布,他此行的目的只是要到喀什噶尔阿帕克霍加麻扎去,以祭拜先祖在天之灵。消息一传开,有不少白山派信徒信以为真,先后赶到阿图什参拜张格尔。
与此同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也已闻报,火速命令帮办大臣舒尔哈善与领队大臣乌凌阿等,率兵直奔阿图什围剿。张格尔忙带着由引诱哄骗而扩充为千余人的部队迎战。
这些未经训练的叛军一战即溃。张格尔马上掉头就跑,先往东退往伽师,再向西悄悄迂回到喀什噶尔城东5公里处,占领了阿帕克霍加陵园。
庆祥闻讯,又派千余清兵前往包围了阿帕克霍加陵园。此时张格尔已派人混入喀什噶尔城内,串通内应发动了变乱,叛匪冲出东门,在清军外围又形成一道包围圈。清军受内外夹击,处于明显劣势。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张格尔顺利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