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37

第37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12)

计程应惜天涯暮④,打叠起伤心无数⑤。中坐波涛⑥,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纳兰的词中偶然可见美丽却生疏的词牌名,有他和朋友们自创的,譬如《青衫湿遍》、《踏莎美人》;还有很少有人谱度的词牌,譬如这首《雨中花》。《雨中花》在《全唐诗·附词》仅有一首,双调,不过九十四字。

纳兰的《雨中花》写得短小清雅,起首一句“天外孤帆云外树”就足以使人倾倒。一点孤帆游于天外,便已经是说不尽的苍茫孤寂了,树影婆娑,影于云外,更显得这云天寂静高远。宋代贺铸《望西飞》有“计留春,春随人去远”之句,纳兰化用之:

离别的时刻,看天外孤帆远影,云外天低树稀,顿觉春天也将伴随着你的离开而远去。从此征途漫漫,无限凄凉。计算行程,收拾心情。虽无意触犯朝纲,但看尽人间冷暖后,也不由得感叹:多少人有苦难诉啊!

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这首天籁般的小词是赠与徐艺初的。

徐艺初是纳兰容若的老师徐乾学的儿子。提起徐乾学大家可能感到陌生,但是他的舅父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据说徐乾学曾得到顾炎武的悉心指点,加之天资聪颖,八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康熙九年(1670年),徐乾学金榜题名,得中榜眼,从此晋身仕途。没想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副傍未取汉军卷”案,两个主犯,一个是徐乾学,另一个就是当年和他同榜的状元蔡启傅。那次考试徐乾学任顺天乡试考官,取纳兰容若为举人,因此徐乾学是他的“座师”。徐乾学因为“坐取副榜不及汉军镌级”而被事中杨雍建弹劾,遭到降级调用的处罚,回了老家江苏昆山。当时徐艺初还没有成家,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

纳兰容若对老师之不幸深表同情,故本篇大约作于送老师之时。他所赠虽为艺初,但艺初实为徐乾学之子,可见借题发挥之旨,词中既表达了对座师的同情和安慰,也流露出对自己前程的牢骚和不平。

纳兰容若去世那年,恰逢徐艺初中进士,不知纳兰可曾喝到了朋友那杯及第酒?纳兰的词非但柔美,更有真性情。这首昔年旧词,寓情于景,寄下的多少关切,多少同情。这样的词,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不已。

注释:

①徐艺初:纳兰容若座师徐乾学之子,名树谷,字艺初,江苏昆山人,康熙进士。昆山:县名,今属江苏,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

②水驿:水路驿站。

③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④计程:计算路程。

⑤打叠:整理,准备,收拾。

⑥中坐波涛:此处指触犯朝纲。中坐,即中座,指星犯帝座。

鹧鸪天咏史

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间气属闺房①。生憎久闭金铺暗②,花冷回心玉一床③。

添哽咽,足凄凉。谁教生得满身香④。只今西海年年月⑤,犹为萧家照断肠⑥。萧观音,史上着名的美艳多才的皇后。

一位玉般温润的公子,讽咏一位宛若姣花照水的传说中的皇后,不禁让人生出无尽的想象:他是要赞美她秋水盈盈的双瞳,还是要描绘她莹润蓬松的如云绿鬓?是要赞美她艳若三月桃花的脸颊,还是要描绘她婷婷袅袅的妖娆身姿?都不是。说起萧观音,他想到的是“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间气属闺房”——我们忘记了,已悄然隐入历史烟尘的纳兰,是倜傥的词人,更是英武雄健的武者。他的祖先,海西女真的勇士们曾在辽远的北方大地上征战,铁马金戈,豪气干云。他自己是康熙帝“常佩刀鞬”的侍从,“值上巡幸,时时在钩陈豹尾之间”。(严绳孙:《成容若遗集序》)所以,他能从一幕香艳悲剧的女主角身上嗅出“英雄气”。

辽代皇后多姓萧,且多有被黜者,其中辽懿德皇后萧观音,颖慧秀逸,才色绝伦,娇艳动人,她善诗词、书法、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曾作诗《伏虎林应制》,其句云:“威风万单压南邦,东云能翻鸭绿江。”讽谏皇帝之好猎。然而辽道宗正乐此不疲,根本听不进皇后的劝谏。帝后虽位在至尊,但其实只是皇帝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大都操纵于皇帝之手,萧皇后也不例外,从此她便被道宗疏远,尝尽深宫孤寂。

萧观音作《回心院词》共十首,希望打动丈夫的心,重拾往日的欢乐。萧观音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以玉笛、琵琶演奏。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于是后宫盛传两人情投意合。

辽道宗长期打猎,当时的皇族耶律乙辛因为平乱有功渐渐大权独揽,野心日益增大,于是趁流言四起之时构陷萧皇后,暗中派人作《十香词》进献萧皇后,说是宋国皇后所作,萧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它谱曲,便可称为二绝,也好为后世留一段佳话。《十香词》遣词用语都十分暧昧,但这正合孤寂中萧皇后的心态,于是她便亲手用彩绢抄写一遍,此外,她还在末端又写了一首题为《怀古》的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以《十香词》为物证到辽道宗那里诋毁皇后,更就《怀古》诗进行曲解:“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正包含了‘赵惟一’三字,此正是皇后思念赵惟一的表现。”至此辽道宗大怒,认定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敕令萧观音自尽,赵惟一凌迟处死。

作为美人,萧观音的悲哀在于宝珠入匣,空有绝世容颜却得不到丈夫的爱恋;作为皇后,萧观音的不幸在于处昏君身侧,非但不能以谏明君,更连性命也不能保全。

词人之讽咏,多有感而发,感同身受。纳兰容若,权臣明珠的儿子,康熙帝的贴身近侍,二十二岁赐进士,授三等侍卫,其后累迁至一等侍卫。若不是英年早逝,前途不可估量。这样一位含着金汤匙出生、人生一帆风顺的俊秀人物,又能在萧观音身上找到何种共鸣呢?

史书载,纳兰容若甚得康熙帝赏爱,“及官侍从……无事则平旦而入,日晡未退,以为常”。但是,他并未因此骄傲自得,“日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无几微毫发过”。(严绳孙:《成容若遗集序》)纳兰的性格中,有着极为敏感而矜持的成分,他处处小心,步步谨慎。他出身官宦世家,见多了朝廷倾轧、君臣故事,深知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一个不周全,就是踏上不归路,损毁自身,更会牵累全家。

但是,他的天性中又有那么多善的成分。他非常关心治乱民情、百姓疾苦,“而不敢易言之”。面对操纵一个泱泱大国命运的皇帝,他有满腹话语。这些话,说,会威胁到他的身家性命;不说,对不住受苦的天下苍生。他那颗诗人的敏感心灵所受到的压抑与煎熬可想而知。

也因而,他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皇帝的视线之外让自己纯良的善与正义感萌发。

纳兰容若是王孙贵胄里的异类。他细腻谦和,却又饱含豪气。他不屑与趋炎附势之显贵结交,偏爱高洁之士,朱彝尊、姜宸英、顾贞观、严绳孙与之结交时皆是一介布衣。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满洲贵族是不屑与汉人结交的,更何况是些坎坷失意之士。

纳兰容若营救吴兆骞,至今传为佳话。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人,江南才子,被称为“江左三凤”之一。他是顾贞观好友,为人恃才傲物,落拓不羁。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科场案”大兴,吴兆骞含冤下狱。两年后,充军至宁古塔。吴兆骞的好友顾贞观激愤非常,作《金缕曲》两首。纳兰容若读后深深为之感动,认为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和顾贞观这两首以书信形式填的词,堪称文坛三件极品,并决心营救。

纳兰容若与朋友们筹集了一笔巨款,又用免除自己少府佐将的职务作为代价,赎免了吴兆骞的罪责,使吴得以在有生之年从边塞生还江南故里。为一个陌生人付出如此之多,需要何等的义气,何等的勇气!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了纳兰容若的营救行动中的一个小插曲。他求他的父亲、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帮忙。吴兆骞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至少在康熙的宠臣明珠面前,还算不得什么大事。明珠看到自己这个个性的儿子会为不相干的人向自己求情,禁不住想戏弄一下他,说:“你把这杯酒喝了,我就帮你救吴兆骞。”——好大的一杯酒!纳兰平时任人怎样劝说,也是滴酒不沾的。此刻,他二话不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样的纳兰,已经不仅仅是良善,更多的还有天真。良善的人存活于污浊世间已属不易,一个天真的人在这样的人世活着,会给自己增添更多的苦痛与折磨。

宝剑不能斩杀敌寇只能悬于贵胄的腰间,良驹不能驰骋千里沃野只能行走于豪贵门前。他是温柔多情的诗人,更是豪气冲天的少年,渴望着“会挽雕弓如满月”、“初随骠骑战渔阳”。然而,他不能选择,也没得选择。他身后矗立的,是父亲明珠一手维持的庞大家族。

有说法认为,纳兰去世时,三藩已平,海内生平,明珠与索额图为首的党争也达到了顶峰。纳兰作为康熙帝的近侍,明晰地看到了这场争斗的前景。而此时的明珠不听纳兰的劝告——他也确实是无法抽身。纳兰清楚地知晓,繁华背后的转弯,等待着他和他的家族的是怎样悲凉的终点。

古人爱以美人喻英雄。美丽,是美女的财富;才干,是英雄的财富。多少英雄美人,任天赐的珍宝腐化成灰,泪满衣襟,郁郁终了。他纳兰容若,与那美貌多才却凄苦的萧观音一样,有才不得以鸣,有志不得以酬——纵然“生得满身香”,其结局也不过是“添哽咽,足凄凉”。

世人多以为纳兰是多情人,三十一岁壮年为情消殒。怎不思量,纳兰马上英雄,抑郁而亡?

注释:

①间气: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生的气,《春秋孔演图》谓:“正气为帝,闲气为臣。”闺房:妇女的梳妆室、卧室或私人起居室,此处代指萧观音。

②生憎:最恨、偏恨。金铺暗:萧观音作有十首《回心院词》,其一有“扫深殿,闲久铜铺暗”之句。金铺,门户之美称。

③回心:指回心院。唐宫院名,高宗王皇后及萧妃被囚之所,词牌名为辽萧后作。玉一床:比喻满床清冷的月色。玉,指月色。萧观音《回心院词·其七》有“笑妾新铺玉一床”句。

④“谁教”句:萧观音《回心院词·其九》:“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

⑤西海:本指传说中西方神海,此处指帝京中太液池。今北京之北海、中海、南海,元明时亦称太液池,因其在皇城之西,故又称西苑、西苑太液池、西海子。

⑥萧家:指萧观音家。

鹧鸪天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①。一行白雁遥天暮②,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③。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④。在中国古代,每到重阳佳节,人们就会登高,为的是避灾求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高逐渐演变成古人的一种重要情结,每当他们在郁郁不得志时,通常以登高赋诗吟词,以排解心中的郁闷苦楚。

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在宋朝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为了缓解心中的愁苦,他经常独上西楼远望,想象着昔日南唐的宫阕,而亡国之恨总会在这时一次次冲击他的心灵,因此他悲愤地写下了“无言独上西楼”“小楼昨夜又东风”之类感伤的诗句。

与李煜这个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相比,纳兰无疑要幸运得多,他出身贵胄,父亲是权倾一朝的宰相,自身又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深得圣上赏识。然而,他却蔑视一切荣华富贵,想的是要如何遁迹山林,与清风明月为伍。纳兰的出身和性格,也就注定他要终身扮演一个不得志的失意者,而这首《鹧鸪天》,就是他内心中满腔惆怅的真实写照。

“独背残阳上小楼”,词一开篇,纳兰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纳兰孤单地登上小楼,夕阳将他的影子一点点地拉长,就像他的心性一样,在时光的磨砺中消磨殆尽。

登上小楼之后,纳兰耳边传来幽咽的笛声,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的感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玉笛也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那为什么很少用“金笛”“铁笛”“铜笛”来入诗词呢?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对玉看得很重,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文人君子必佩玉,于是,玉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人格、身份的体现。

登高必感怀,这是中国传统诗词的一个套路,另外还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纳兰在感怀之前,先看了看眼前的景色。“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远处,一行白雁飞入天际,近处,枯黄的叶子落了一地。一个人孤零零地登楼远眺就已尽显凄凉,如果再看到眼前萧瑟的秋景,自然会触景生情,发出无限的感慨。

词到下片,纳兰开始慨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四季更替,人生浮沉,美好的时光像梦一样随着流水消失不见了,到这里,词人的惆怅之情已显而易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人间有无限的惆怅之事,既已如此惆怅,那就更不要向横塘路上询问旧游在何处了。读到尾句,我们不禁想起纳兰的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我是人间惆怅客”,不同的季节,相同的意境,虽然时光飞逝,但惆怅的心情却如影相随。

有人说这首词是登高感伤之作,也有人指出横塘在江南,这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怀念的是沈宛或是江南的友人,哪种说法正确,我们无法做出裁定,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纳兰内心中那无法倾诉的惆怅,将永远陪伴在他的左右,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注释:

①玉笛:玉制的笛子,笛子的美称,指笛声。

②白雁:候鸟。体色纯白,似雁而小。

③秾华:指女子青春美貌。

④横塘:古堤名,一为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另一处在江苏省吴西南。诗词中常以此堤与情事相连。旧游:从前游玩过的地方。

鹧鸪天

雁贴寒云次第飞①,向南犹自怨归迟②。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③,思依依④,更无芳树有乌啼⑤。凭将扫黛窗前月⑥,持向今宵照别离。这首词是一首相思之作,全词表现出一种清冷且萧瑟的相思之情,可谓是含思隽永、语近情遥。

大雁是一种候鸟,在我国北方每年秋去春来,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大雁的诗词,例如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曾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温庭筠的《瑶瑟怨》中也有“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的诗句,而在这首词中,纳兰一开篇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成行的北雁贴着寒云向南飞翔的景象,这不仅点明了季节——秋天已经来到,而且也为全词定下了萧瑟清冷的格调。

大雁一边向南飞翔,一边却在抱怨,它们抱怨的是“归迟”,连大雁都如此思家心切,纳兰自然会联想到自身的处境,接下来我们来看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马并非膘肥体壮,而是瘦弱不堪,道路并非平坦阳关大道,而是崎岖不平的关山道,迎面扑来的并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萧瑟的秋风,这样一幅图画,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此时的纳兰,恐怕与马致远当时的心境是相差无几,他骑在一匹清癯衰疲的马上,冒着凛冽的西风,行进在关山道上,几分苍凉,几分悲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