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帐空分垒⑥,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⑦,岂人为!纳兰作为清初的着名词人,一直都很受世人的关注,他天资早慧,好学不倦,博通经史,虽然是一代权相明珠的长子,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成为了康熙皇帝最器重的侍卫。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他的人生是当时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中第,能够在朝为官,领取俸禄。而这些,纳兰轻而易举地就都得到了,可以说,他走的是一条同时代知识分子做梦都想走的路。
可是,纳兰却并不为此感到欣喜,他反倒觉得这条道路对他是一种拘束,是一种束缚,他总是想要挣脱束缚,自由离去。所以,他许多的词中,表达出的意向都是抑郁愁苦、烦闷不得志的。
当然了,纳兰大部分的词作都是风雅之作,只讲风月闲愁,很少关于怀古之作。或许这是纳兰躲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只谈风月,不说世事。在这首《南歌子》中,纳兰让人们见识到了他隐藏很深的高尚人格追求,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许多感悟和追求。
纳兰年轻的心负载了许多沉重的感情和理想,在与现实纠缠不清、逃离未果之后,纳兰沉醉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将一腔热情都化为词章,将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这首词是纳兰出使西域途中所作,康熙命纳兰率团出使西域,目的是安抚西北边郡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走在西行古道途中,纳兰以悲悯的心态看待这片土地。唐代有许多边塞诗歌,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都是描写边塞的荒凉与寂寞的。
而如今,真正踏在这一方土地上,纳兰才是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诗歌中的意境,他忍不住也题词一首,不过比起古人的豪迈,纳兰的这首怀古之作,更显得有些寂寥和落寞。
古老的营垒,成了乌鸦聚集之地,荒凉的城堡中野鸡恣意飞舞。这是什么时候的战火留下来的遗迹?曾经骁勇善战的英雄们,他们的碧血丹心如今都被沙漠淹没了。主帅的帐篷,曾经的胡笳,如今都已作古。千年悲叹,回首相望,古今多少是非,说来兴亡都是天定,岂是人为!
清代曹寅在《山矾》中写道:“婆娑自比小山桂,寂寞甘同苦行僧。”纳兰此时看着眼前的山川,就有此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片土地,而今那些山川河流依旧在,但往事中的人却早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了。
古诗中所描绘的那些金戈铁马、落日长河都已不见,留下的只有这片寂静的土地,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那样平静。古往今来,是非成败都是天注定的,人力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只怕是一点点罢了。
纳兰在大自然的浩渺中,更加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加之内心本就存在的抑郁心情,这首词作,便更显得忧伤无奈。虽然是怀古,但何尝不是谈己?
英雄迟暮,名将白头,这些无可奈何的悲哀让纳兰更加感受到天地万物沧桑变幻的无奈,所以他便发出了这般物是人非、家国兴亡的感叹。
注释:
①古戍: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
②饥乌:饥饿的乌鸦。
③荒城:荒凉的古城。野雉:野鸡。
④劫火:亦作刧火、刦火、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后亦借指兵火。
⑤碧血: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⑥玉帐: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
⑦兴亡:兴盛与衰亡。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
(按此调《谱》《律》不载,或亦自度曲。一本作《拨香灰》。)
药阑携手销魂侣①,争不记看承人处②。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③。
悠扬扑尽风前絮④,又百五韶光难住⑤。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⑥。在纳兰的诗词中,以景抒情的很多,其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纳兰喜爱清水、荷花,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纳兰心性淡如止水,他爱荷,想必也是因为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性情。
不但在诗词中,纳兰有着水、荷情结,在日常生活中,纳兰对此物也是情有独钟。清朝以来,王公贵族在城内兴建私人花园十分流行,他们大兴土木,三山五园,几乎成了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而纳兰明珠也为自己营造了一所私人花园,其中纳兰也有自己的一个园林。他把自己的别墅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以慕水之德自比,并把自己的着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淡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着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地道的文化沙龙。
渌水亭畔四处都是他的足迹,亲人、朋友、知己、爱侣,无不在这里为他留下过美好的回忆。然而在物是人非之后,这些美好的回忆更让人不堪回首。所以,对于纳兰容若来说,渌水亭既是他人生的乐土,又是其悲伤的根源,同样也是他创作的源泉,在此地纳兰容若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千古佳作。
这首词是纳兰在历经生活万千事物之后写下的,有着他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多的是记录他内心柔若无骨的愁丝。
这首词是怀思恋人之作:记得当年曾拉着你的手,漫步在园亭中的芍药栏畔。当时特意相迎相会的情景怎能不记得呢!如今,除了向东风诉说我的衷情之外便无知己,即使面对这满园的春色,我也终日无语。飘飞的柳絮、满地的梨花依然如昔,但伊人却踪影难觅。寒食日又过去了,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看落花满地与去年无异,只是更多了几许愁雨,怎不叫人怆然!
“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这里的“药阑”是指花栏,词中以回忆开篇,纳兰温情脉脉地回想他与昔日爱人一同游园的场景,心中充满感激。但可惜物是人非,时光改变了一切,包括爱情。纳兰的爱人早已不能够再陪伴在他身边,所以,他只能“除向东风诉此情”。但令人惋惜的是,东风不识人间情苦,纵使满园的春意盎然,自己也是难得有开口诉说的欲望了。所以,才会有“奈竟日春无语”。
下片开始,依然从春光写起,春色本是盎然生机的,但在纳兰的这首词里,却多少显出了几分寂寥。无论是那悠长的花栏,还是这肆意飞扬的柳絮,真是留得住春色,却独独留不住往昔。
词的最后一句:“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以怆然的笔调结束了整首词,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一地落花像极了去年的现在,同样的风景,却是不同的人在欣赏,此时几多风雨几多情。
纳兰一直到辞世的时候,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其说是舍不得这里的清水芙蓉,更不如说是舍不得这里曾经带给他的回忆和浪漫。
注释:
①药阑:即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携手:手拉手。销魂:形容伤感或欢乐到极点,若魂魄离散躯壳,也作“消魂”。
②争:怎,怎么。看承:看待,对待,宋黄庭坚《归田乐引》词:“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
③奈:无奈、怎奈。竟日:终日,从早到晚。
④悠扬:飘扬。
⑤百五: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⑥廉纤雨:细微之雨、毛毛细雨。廉纤,细小,细微。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①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②,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③,清吹那堪听④。淅沥暗飘金井叶⑤,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⑥。纳兰着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是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品味,而且还能够直指本心。这或许是他能够写出令人动容、耐人寻味的好词的缘由。
在纳兰生前,他的书做成刻本出版后就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而在他身后,他更是被誉为“清朝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代词话家和学者对他评价都很高。
纳兰作为出名很早却英年早逝的才子,被人写进了书里。张恨水的《春明外史》中写到过一位才子,死于三十一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春明外史》当时刊登在报纸上,作为连载的小说,会被许多人看到,而张恨水之所以要将纳兰写入文中,想来也是想借助纳兰的人气,为自己的小说增添几分魅力。
后人十分敬仰和推崇的纳兰,其实和普通人无异,虽然他有着过人的才华,却也有着寻常人不曾有的烦恼。纳兰有一个红颜知己叫作沈宛,是他在江南认识的。沈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和纳兰心意相通,二人感情甚笃。
不过让人惋惜的是,纳兰那时已经有了妻子官氏,虽然说男人三妻四妾在那时是很平常的,但沈宛是汉家的平民女子,这一点让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很不能接受。他认为男人风流可以,但如果把一个汉家女子娶进家门则是万万不能的事情。
于是纳兰无法将沈宛接进家门,只能在京城其他地方为沈宛安置一处别院,二人就这样开始了艰辛却又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好景不长,沈宛在怀孕后,决定回到江南,独自将纳兰的骨肉抚养成人,她不想因为自己影响纳兰与家族的关系。
沈宛走了,正如她来一样,毫无声息。这样一个善良却又卑微的女子在纳兰的生命中来过又离去,为纳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首《忆江南》就是纳兰在沈宛走后,一个人百无聊赖时所作的。
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沈宛走了,一同带走的还有纳兰的希望和幸福。虽然冬去春来,但这姗姗来迟的春意对纳兰来说,已是毫无意义。没有了一同看春的人,就算这春风再温柔,这春日再明媚,又能怎么样呢?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果真也是如此,虽然蓄发,内心却依然是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丝毫不再留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孤檠”是孤灯的意思,夜晚一个人守在似曾相识的孤灯下,怀念往昔,真想沉浸在过往的美梦中长睡不醒。可惜梦总有做完的时候,等醒来时,更发现了现实的冰冷与残酷,就好像凋零的花朵,淅淅沥沥的雨声,怎么看都是寂寞。
纳兰在最后感慨自己是“薄福荐倾城”。在这里,“荐”的意思是进献,送上,而“倾城”则是指那些容貌艳丽的女子,这里指的是沈宛。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馈赠给他的美好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这首词写尽离别辛酸泪,却又不失清新雅淡,实属佳作。中国历代的文人都追求将对物质理性的认识与人生观、世界观联合起来,从而指导生活、艺术等。纳兰却不是如此,他超脱于任何一种形式,无论他的抒情还是描写都是有感而发,从心底迸发的热情让理性的禁锢荡然无存,纳兰写词,重在写心。
注释:
①双林禅院:指今山西平遥西南七公里处双林寺内之禅院。双林寺内东轴线上有禅院、经房、僧舍等。
②孤檠:孤灯。
③摇落:凋残,零落。
④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⑤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也指墓穴或骨瓮。
⑥荐:进献、送上。倾城:形容女子艳丽,貌倾全城。
浪淘沙
紫玉拨寒灰①,心字全非②。疏帘犹是隔年垂③。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
回首碧云西④,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⑤。本篇是纳兰词中的代表作之一。上片写少妇于闺房之中无聊思春,“紫玉”“寒灰”可以看出这名少妇的家境似乎不错,而“拔”通“扒”,用玉去扒灰,似乎难以理解,但加上之后一句,便可以迎刃而解了。“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所谓的“心字”便是心字香烧完后,灰烬落在地上,构成了心字的形状。词中的这位少妇,手持紫玉,拨弄着香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一地混乱,正如少妇那颗无处收拾的芳心。
“疏帘犹自隔年垂”,再看那竹帘,常年未动,去年便是这样垂挂着,而今依旧如此,或许明年也仍旧这样,毫无变化吧?少妇感慨时光如梭的心情在这个句子中赫然呈现,纳兰将一个已过韶华的女人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这句话初看显得有些情理不通,夕阳如何能够半卷,而雨又怎么能是红色的呢?
其实承上启下来看,便能理解了,少妇将帘子半卷起来,夕阳透进来,真的就是半卷夕阳了,而在夕阳下的雨,因为映衬,果真便看似红色。纳兰在这里用的词语结构十分巧妙,似乎平淡无奇,但却禁得住回味,能让人隐约感觉到一种美好的意境,但却是无法再用词语去表达。
词中的这位少妇像是在怀念故人,但词意却在此刻又显得格外扑朔,耐人寻味。而到了下片,词意又有了转变,开头便直言“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回首”便是回望过去,重看往昔的岁月,而“心期”则是指心愿,妇人思念着与故人往昔的美好岁月,也感慨着重新相守,希望故人能够如同燕子归来一样,重回家乡,回到她的身边。
不过从下一句“短长亭外短长堤”可以看出,这个愿望有多么渺茫,即便望断碧云,也是难以实现了。在诗词中,亭子和堤坝通常有两个意向,一是送别,二是思念。在这句话中二者同时出现,大概是纳兰为了表现少妇焦急不安的内心故意设置的,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表现诗词的意境。
词写到这里,一直都是少妇自怨自艾的个人情绪表达,语言真挚感人,令人为之动容。接下来这句“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结束了全篇,也让人体会到思而不得的痛苦有多深,就如美梦一场后,醒来忽然发现,头顶依然是破瓦蛛丝盘结,身边依然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纳兰的这首词似真非真,极富浪漫色彩,全词曲折跌宕,通篇情景浑融,凄迷动人,读起来让人黯然销魂,内心潮湿。写春怨可以有多种,但纳兰选择了从对方落笔写起,通过少妇在闺中的无聊举动和室外的景象,写出一派伤春伤情的形象。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来才作为词牌。唐朝时期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有《浪淘沙》之作,而且都是咏浪淘沙者,词牌名就此流传下来。唐朝时期的文人作词本还是平仄不拘的,一直到李煜,始创新声,始为长短句,分了上下片,才将《浪淘沙》分出了不同的体格,形式多样。纳兰所写的《浪淘沙》也很多,纳兰词集中共有十首。
纳兰是最懂得相思之情的人,他能够准确地描写出少妇于闺中寂寞无聊的伤春情思也是因为他经历过这种感情。问世间情为何物,最是相思无奈何,纳兰明白世间的一切相思皆是苦中带甜,虽然绝望,但却还是有着希望。
正如晏几道《虞美人》词中所写的“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相思之中的人都盼望着能够重逢相见,但无奈的是,长亭之外更短亭,相见之路千山万水,思念之人不知道身处何方。纵使千种思念,最终也不得已,只能化作笔下的词句,化作梦中的期盼,希望能犹如百尺游丝,飘至千里之外,让思念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