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抚摸他扁扁的头颅,为他做最后的祝福,说:“我还会回来呀。”
侍从们发现,第巴每日诵经的时间越来越长。
他在压抑心中的恐惧。
他在战斗,与自己的懦弱战斗,与侵扰他宁静心境的鬼神战斗,与觊觎他手中权势的王公贵族战斗,与妄图劫掠他的百姓的蒙古强权战斗。
在布达拉宫漫长的诵经声中,他逐渐成长,日渐老成。他的背后,有五世达赖佛浓重的影子在坐镇,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五世达赖是雪域的神,他曾经向世人宣告,要用宽厚的双手保护这位年轻人。在草原上潜猎多年的老豺们可能不畏惧他,但是畏惧他身后的这双手。
有了这双手的保护,他得以顺利成长,他不再仅以博学着称,他的铁腕以及对权势出神入化的运用,使他成为掠食者们忌惮的人物。而他的威名,也如秋天原野的种子般随着刚猛的风吹向雪域的各个角落。人们知道额巴钦波,也知道他桑结嘉措。
他喜欢微服出行,他深知,这世上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也是人。他需要了解民生,但不会迷信属下们的说法和耳目的报告。他时常会在市场出现,在酒肆流连,不图热闹,不为散心,他时刻被危机感压榨着,没有那个闲心——他只想要一个真相,关于自己权势程度的真相。这个真相,让他很满意。不过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对自己说:“我要走得更远看一看。”
他打马走到一处偏僻的地域,有河流横于马前。河对岸一片灿灿金黄,这时正是五月底,繁花似锦的日子。他翻身下马把缰绳拢给侍从:“我要自己去走一走。”
他找到船家,摆渡过河,到了对岸才发现,两手空空,钱袋都留在了侍从那里。撑船人生气了:“摆渡那么多年也没见过这么无赖的,过河不给钱!”桑结想解释什么,撑船人摆摆手说:“算了!看你头扁扁的长得像第巴大师,今天就算了!没有下次!”
撑船人把船撑回了对岸,留下苍青的河面上一片涟漪。
桑结转身向那一片纯净的黄色走去。是野牡丹呀,茶碗大的花朵颤巍巍地在五月温暖的风中绽放,花瓣、花蕊都是纯正的黄色,像四五岁幼女柔柔的脸、翘翘的睫毛。桑结在花丛中漫步,似有所思,他越走越快,步子越迈越大,忽地奔跑起来,柔而薄的黄色花瓣漫天飞舞。
这个偏僻的地方除了他再没有旁人。他,桑结嘉措,高原最遥远的地域都有人知晓的雪域第巴,他在强大,他在强大!总有一天,他不需要老师的扶助,也能勇武地矗立在雪原之上,俯瞰万民!
他奔跑着大笑。此刻,只有此刻,他不受束缚不受任何压力,他是自由的、自我的,他可以随意地显露悲喜让情绪宣泄。
桑结嘉措不是佛堂上的泥金塑像,他也有骄傲悲哀,喜乐辛酸。不过他必须做出坚毅的模样,让人以为他是金塑铁打的,不容侵犯!
只有荒原之上透明的天空以及漫山遍野的野牡丹,窥视到了扁头第巴桑结嘉措的秘密。
注释:
①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原为公元8世纪时期印度乌苌国王子,后成为印度佛教密宗的得道高僧。乌苌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的上游地区和瓦特河流域地带。传说中的莲花生大师身世奇妙,乌苌国国王因扎菩提一日在皇宫花园中发现了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当时就躺在湖边莲花座中。因扎菩提国王遂收养了他并视如珍宝,成为乌苌国王子。这个男婴长大后抛弃了王子身份出家修行,因其身世得名莲花生大师。出家后的莲花生大师在当时印度最着名的那烂陀佛学院学习,接受了传统的佛学教育。后来因不习寺院生活,四处游历并跟随高僧大德修行,最终证得菩提,成为印度密教名僧。在藏传佛教中他的名声极大,被尊称为乌苌大德。有佛经将其列位释迦佛后第二位大佛。据说他的法力与神通无边,为金刚手、观世音和文殊三尊合一之化身。据说莲花生大师生前着述颇多,为保护这些珍贵的佛学着作,后人秘密地将它们埋藏起来,等待将来时机成熟之时,自有有缘人来发现。
②伏藏:指在宗教信仰遭受劫难时,信徒将本教经典藏匿起来,待日后时机适宜时重新发掘和传承。以这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经典或圣物等称伏藏。包括书藏、识藏与圣物藏。书藏指经籍,识藏指保存于人意识中的宗教经典或咒语,圣物藏指法器与高僧大德遗物等。
③通人冠:宗教典礼中的常服,帽顶尖长,左右有飘带。
④锅庄:藏族民间三大舞蹈之一。又叫作“歌庄”、“果卓”或“卓”,是藏语“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时,男女各半手拉手成一圆圈,一人领头,男女对唱问答,不用乐器伴奏,手臂不停晃甩,舞步动作有“悠颤跨腿”、“跨腿踏步蹲”、“趋步辗转”等,分两段,先慢后快,按顺时针方向跳动。
⑤唐卡:也称唐嘎、唐喀,多绘于布帛或丝绢上,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是独具藏族民族特色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广阔,包括藏族历史、宗教、政治、文化及民俗等,可谓是反映藏族文化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多为藏传佛教及西藏苯教之作品。幅面大小悬殊,小者盈寸,大者上千平米,因其上下皆有卷轴,便于悬挂和卷折携带,故流布很广,不限于宗教殿堂而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宗教内容的唐卡完成后,通常还要请上师念经加持,并在其背面加印喇嘛朱砂或金汁手印。根据材料不同,唐卡有“国唐”和“止唐”之分,前者以绸缎丝绢等材质,经手工绣制、绘拼后再编织、缝合或印制而成,又称国固;后者则是在画布上直接以颜料绘制而成,依据画的底色背景不同可分为金唐、黑唐和赤唐几种。唐卡的绘制十分复杂,用料考究,全部以天然矿、植物原料为颜料,色泽艳丽,历久弥新,具有十分浓郁的雪域特色。唐卡在艺术上有噶赤、钦赤和勉赤3个主要流派。布达拉宫着名的无量寿佛即为国唐,长558米,宽468米,是唐卡精品。同时,唐卡又有卷轴唐卡、提花唐卡、刺绣唐卡、宝石唐卡和贴花唐卡(即堆绣)等的分类方式,一般以卷轴唐卡即绘画唐卡为主。
⑥门巴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历史文化悠久。信仰苯教和喇嘛教,使用门巴语言,通用藏文,其民间文学内容丰富。水稻种植和狩猎、畜牧兼有,擅长木碗与竹藤器制作编织。
⑦掘藏师:被埋藏起来的莲花生大师的诸多秘法遗迹,如今在西藏仍随处可见,它们多在隐秘的山岩石洞之中,据说当初是为防止遭到破坏。按西藏密教大德说法,因随时局不同,受法者根器亦会产生程度差异,故而必须将这些密教经典埋藏起来,待将来世界合宜之世,让后人来发掘并传递。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有人发现了这些埋藏的宝典,密教经典精义也因此得以代代传承。而这些发现佛典并阐释经义的人则被世人称作“掘藏师”。在历代掘藏师中,最着名的就是发现了《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卡玛林巴。14世纪时,15岁的少年卡玛林巴在一座山上发现了一批珍贵佛学文献,而此经就在其中。几百年来,许多西藏密宗佛典失传,但是却又一再地被发现,从而使得密宗的许多宝贵经典和经义能够保存并传承下来,这些都和历代掘藏师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⑧砖茶:又叫做蒸压茶,边销茶。是用茶叶、茶茎或者茶末等经一定工序压制而成的一种块状茶,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紧压茶,主要是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饮品,历史比较悠久。
⑨糌粑:藏语音译,即炒面之义,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吃时以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
⑩酥油茶:藏族地区的一种饮料。以酥油与浓茶加工制成。一般作为主食和糌粑一起食用。制作时先将酥油放入一种特制的桶中,添加适量食盐,再倒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捣拌直到茶汁与酥油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地区,在印度也有极少量的分布。是我国重要珍稀动物物种之一,一级保护动物。属羚羊亚科藏羚属,和黄羊比较相似。平均体长在130厘米左右、体高80厘米,尾长15至20厘米,体重在50公斤左右。生性胆怯,一般晨昏时候觅食活动,小群。善于奔跑,速度快时可达80公里,主要栖息在海拔4600~6000米的高原草甸等环境中,最长寿命8年左右。母藏羚羊都要在可可西里生育后代。目前,在我国数量仅约10万只,是世界濒临灭绝物种。
唐古:羊皮口袋。
(第三回)替身深宫坐,猜疑暗涌翻
说到白宫,人们也许想到的是美国总统官邸。那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北接拉斐特广场,南邻爱丽普斯公园,与利剑般耸入云端的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
在中国遥远的内陆,广阔的雪域高原之上,也有一座白宫①。它位于东经91°2′,北纬29°7′的交汇点,那个位置,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玛布日山。远远地,人们就能看到一座白色的宫殿静静俯视着拉萨。
它叫布达拉。
“布达拉”是舟岛的意思,是梵语音译,还可译作“普陀罗”或“普陀”——这个译文恐怕大家都不陌生。普陀,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依照雪域高原的传说,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转生。所以,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每一代达赖喇嘛都把这日光之城中的美丽白色宫殿当做冬宫。多少次宏大庄重的宗教仪式在这里开始又结束,多少次波诡云谲的事件在这里掀起波澜又归于沉寂。
今天,来到布达拉宫,午后拉萨的阳光从高高的窗口倾泻而下,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在空灵的阳光中捕捉到他们的呼吸声。那种声音深沉而绵长,游蛇般在庄重的充满神性的大殿中穿梭,在雕刻精美的梁柱、色彩艳丽的壁画间舞蹈②。
那种声音,曾经让年轻的仓央嘉措着慌。他一度认为,正是这些声音让他烦躁不安。他会用生牛皮底的喇嘛靴把“阿嘎”夯实的地面跺得啪啪响,让随侍的喇嘛们惊慌得不知所措。他不知道,使他烦躁的不是先代上师的灵魂,而是自己青春躁动的心。
第巴桑结嘉措也曾听到过这种声音。
藏式碉楼墙体宽厚,布达拉宫的窗台足有2米厚。少年时代的桑结嘉措时常和伙伴们一起在窗台上铺上卡垫,打坐、念经或是喝茶。天空碧青,云团浓郁,在高原璀璨的阳光里,少年桑结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伸出手做捕捉云团的模样,然后缓缓舒展手掌,让手指如莲瓣绽放。这时云就仿佛从手掌中流淌出一般,被风吹向远方。一个漫长的午后,他都会沉醉在这游戏之中,一次又一次地舒展手掌,恍惚间,少年稚拙的手指会呈现出吉祥天女散花般的优美手型。
这个适于冥想的寂静游戏会持续很久,伙伴们渐渐散去了,他依旧陶醉其中,直到乌拉们打阿嘎的歌声响起③。
成群的乌拉排成队列,手里持着下端套有沉重圆石的木棍,唱着声调响亮节奏明快的歌曲一下一下捶打地面。这个工作类似汉族地区人们的打夯,只是他们捶打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神秘宝贵的建筑材料“阿嘎”。“阿嘎”是“白色东西”的意思,是将风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质岩类制成的粉末,用阿嘎夯实的地面和墙面,干燥后光滑结实,美观耐用。
乌拉的歌声使神圣的布达拉宫瞬间焕发出世俗的欢愉,这群欢乐的人仿佛不是来这里做工,而是参加某次愉快的飨宴。他们有时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阿嘎’来自深山,是莲花大地的精华”,有时唱“江头的水与江尾的水,距离遥远不得聚,如今它们重相逢,相逢在佛前的净水碗”。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震撼得寂静宫殿里的尘埃都颤动起舞。
少年桑结望着阳光下仿若翩然歌舞的人们,心想最迅捷的神鹰也没有他们的歌声飞得高、飞得远吧。桑结的目光随着他们的歌声在拉萨的蓝天白云下游移,布达拉宫的粉白色墙壁如洁白的哈达④,如纯洁的奶液在玛布日山上奔流宛转。玛布日山之下,是混杂着糌粑、酥油与藏香气味儿的红尘。
这座宏伟的宫殿位于玛布日山之上,它离红尘很远,所以,他离红尘很远。从8岁来到布达拉宫,年幼的桑结听到的除了诵经声、法会的法螺声、法号声,就是乌拉们打阿嘎的歌声。这座宫殿从何时开始建造?神灵将他的身体由小孩子变大为半大少年,白色的宫殿依然没有建完。然而,它也在生长,每日与每日都不一样。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轮廓逐渐出现在大家面前;它,作为一座宏伟宫殿的轮廓日渐清晰。
桑结听到身后响起细碎严谨的、训练有素的脚步声,他知道,这是五世的侍从们在被酥油浸润的阿嘎地面踩踏出的声响。桑结谦卑地俯下身子,恭敬地向伟大的五世行礼。五世慈爱地示意他起身,来到窗前,和他一起站到那片阳光里。
乌拉们沉浸在劳动歌舞的愉悦里,并不知额巴钦波正在宫殿的某个窗洞后面望着他们。这可是莫大的福分与机缘。对桑结来说,这样的机会也不是总有的。桑结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他恭敬地向五世提问:“活佛啦,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这座宫殿的?从我出生之前您就开始建造它了吗?”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笑了:“孩子,它是一座充满了神性的宫殿,它并不是我建造的,我是在对它进行重建。远在你出生之前,甚至在我出生之前,它就已经在玛布日山上俯瞰拉萨了。你随我来。”
他们来到大殿,大殿上四处是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布达拉宫是雪域最宏伟的建筑,重建它工程浩大。西藏各地每年都会向拉萨输送大量的乌拉,文献记载每年布达拉宫使用的工匠有5700名,实际参与建设的人数能达到1万。
在漫长的重建过程中,布达拉宫中聚集了西藏最杰出的工匠、手艺人,他们代表了那个时期西藏顶级的艺术水平。他们中除了藏族人,还有来自内地和尼泊尔的工匠。清朝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西藏地区的重视,专门派来了100多名技艺精湛的汉族工匠,支援布达拉宫重建。
技艺超群的艺人、珍贵特殊的建筑材料,出现在幽深的宫殿的各个角落,智慧与工艺相碰撞让宫殿中沉郁了近千年的空气闪烁出珠宝般璀璨的光泽。五世达赖把桑结带到了一幅壁画前,命令侍从们点燃巨大的烛台上粗如儿臂的牛油蜡烛。
“这位姿态曼妙、面目慈悲的女子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⑤;这位身材伟岸、仪态威严的男子是吐蕃王朝最强大的君主——松赞干布⑥。”五世注视着这些华美的壁画,开始讲述壁画中的故事。
“松赞干布派大相噶尔·东赞域松⑦,带着黄金五千两及数百件宝物不远万里去朝见唐朝大皇帝。他希望能迎娶美丽贤惠的文成公主做他的妻子。当时,天竺、大食、仲格萨尔和霍尔也都派去了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求婚,他们都想把能带来吉祥与幸福的公主带回他们的土地。大皇帝说,你们比赛智慧吧,谁的智慧最多,谁就能迎娶公主。”
五世把桑结引到另一幅壁画前,说:“你看,这就是‘五难婚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