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2657300000044

第44章 藏族文化小览(8)

西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藏传佛教诗人、学者萨班·贡噶坚所作。《萨迦格言》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诗集包括扬善贬恶﹑皈依佛法和区分智愚等内容各个方面﹐七言四句体。语言简洁﹐说理有力﹐善用比喻、雅俗共赏﹐别开生面。历来是藏族学者必读之着作﹐在民间有众多读者。对後世的藏族格言诗创作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萨迦格言》流传后有多种译本,包括汉文、八思巴文和蒙古文等,还被译成英﹑法﹑捷﹑匈、日等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蓝琉璃》

或名《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第司·桑吉嘉措所着。为藏传佛教医学重要典籍之一。

鲁体民歌

藏族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藏北高原和原西康等地区。包括藏族地区原有的 “鲁”、“卓”、“拉伊”、“擦拉”和 “郭尔谐”等民歌。结构上一般是数段一首,三段最常见。每段句数不等,多为二至五句。段与段以及段中相应句子之间都存在用词与节奏等的对仗关系。反复咏唱,回环排比,感情逐渐加强,隽永深韵。在藏族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种格律常常被广泛运用。另外,在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史料中也发现有不少这类格律的诗歌。

《安多政教史》

西藏历史典籍。原名全称《详论多麦地区佛陀圣教发展史海》,简称《多麦教法史》,通称作《史海》。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着。“多麦”即元、明史书上所记载的“脱思麻”,故也有人称之为《脱思麻教法史》。成书于清同治年间(1865年)。八十年代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藏文铅印本,由于多麦地区今通称“安多”故易名《安多政教史》。全书共三编十八章,内容为安多等地区宗教政治历史发展,是藏学重要史料。

《布顿佛教史》

藏文佛教史,翻译成汉语意思是“善逝教法源流”、“善逝教法史”或“善逝教明法生宝藏史”。布顿着。全书分二部分,一是佛教文献及教法概说,包括教法、佛教文献概说和学习及教授之方法规则。第二部分是佛教史,包括印度和西藏。此书历来颇受重视,原因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佛教史书,其所述之内容涉及教法及教史,是西藏关于教史、教法最早之着作,因而是研究印度、西藏佛教历史及教法的重要文献。

《土观宗派源流》

藏传佛教史籍。全称《一切宗派渊源教理善说晶鉴》。作者是格鲁派的学者土观善慧法日。全书分五部分,分别是: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及佛教派系历史;藏传佛教宗派史,包括藏传佛教发展历史情况其各派别如宁玛、噶当、萨迦、噶举、觉囊、本波、格鲁等源流;汉地宗教、哲学派别发展史;蒙古、于阗等地佛教历史;总叙此书编写过程。此书较晚出,对于佛教源流、地域、教派、教法及与其他哲学宗教之影响关系等都有较全面分析陈述,并能提出自己观点,不全拘于传统,故历来颇为中外藏学研究者所重视。现有刘立千汉译本,名《宗教流派镜史》。

《七系付法传》

又名《宝源录》。是一部佛教密宗历史着作。作者是明朝末年的西藏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3)。此书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一册,全书共分九分,主要记述了一些着名佛教高僧大德传记和佛教密宗的七大主要修法之渊源传承,依次是大手印教授,拙火,羯摩印,光明教授,生起次第,辞句传承和杂口诀。

《主巴白莲教法史》

藏文佛教史籍。作者是白玛噶布。明代万历八年(1580)写成。前半部分叙述佛教历史,后半部分主要将了10世纪末以来藏传佛教着名译师的生平事迹,及一些书信等资料。比较具有史料和参考价值。

《康定情歌》

20世纪中叶流行于四川康定地区的的一首藏族民歌。作者李依若。后逐渐流传开来,在中国是一首几乎家喻户晓的民歌。在世界经典民歌中有一席之地。

卫藏通志

一部西藏地方志书,清朝初年编纂。汉文志书。成书年代大概在乾隆六十年(1795)以后。编者不详。有人推测认为是和琳、松筠等人在任驻藏大臣期间,主持编纂的。全书共分16卷,包括:考证、 疆域、 山川、程站、喇嘛、寺庙、番目、 兵制、 镇抚、钱法、贸易、条例、纪略、抚恤、部落、经典。其中的纪略部分,对清初以来迄乾隆末年,西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做了较详记录。还收录了“唐蕃会盟碑”、“康熙御制平定西藏碑”、“乾隆御制十全记碑”等碑文内容。全书对西藏的历史、政治、军事、地理、寺院情况、财经制度及当地习俗都有较全面的叙述。史料价值很高。是清初西藏地方史志沿革着作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藏族音乐

藏族人民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建筑、文学、绘画、舞蹈、雕塑、音乐等许多方面无不彰显着藏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内容和底蕴,有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三大类。其中宗教音乐有诵经音乐、寺院器乐和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宫廷音乐主要是乐舞嘎尔,只限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流传。民间音乐以其特色鲜明和内容丰富成为藏地音乐中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有民歌、器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在卫藏、康区和安多地区西藏民乐多有差异。其中民歌包括山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和劳动歌等。

山歌

称名不一,卫藏地区叫“拉噜”,康区叫“噜”,安多地区则称“勒”或酒曲。是一种山野间演唱的歌曲。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开阔起伏,高亢悠长,富有高原特色。牧歌多流行于牧区。特点相近。有多种曲调, 分上下句体。其中甘孜山歌《阿中》便是藏族山歌的代表作。

勒谐

藏语中把劳动歌称作“勒谐”。有很多种。其节奏鲜明,自由,有体现各种劳动场面的特定歌曲,如放牧、耕地、挤奶、挖土、打墙、打青稞等都有。紧密配合劳动时的动。有合唱、独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众多形式。

爱情歌

有情歌与情茶歌之分。情歌风格近山歌,或深情或奔放,称名略有不同,卫藏地区叫“嘎噜”,安多地区为“拉伊”。情茶歌在藏语中称“克加”,是藏族青年男女聚会或饮茶时表达爱情时所唱的歌,包括有进门歌、对歌、招呼歌、感谢歌等。

酒歌

藏语称“羌谐”,节日聚会时敬酒所唱歌。甘南流传的“格儿”和安多流行的“则柔”,都是酒歌。酒歌演唱形式随地区不同,或者一边唱歌一笔舞蹈,或者只唱歌不跳舞。音乐多宫调式,热情明朗。流传很广。

猜情对歌

称名不一,卫藏地区叫作“次加”,康区作“戈莫” 或“叶莫”, ,安多地区叫“谐莫”。藏族青年聚会或占卦游戏时所唱。多用混合拍,常见调式为宫、羽、徵调等。音乐轻松活泼,流传甚广。

婚礼歌

藏族习俗,唱婚礼,形式不一,主要包括迎亲歌、离家歌、途中歌和接亲歌等。旋律或悠长或欢快。

箭歌达谐

又称工布箭歌。春夏时节常见,射手们唱歌夸耀箭术及弓箭。并伴以舞蹈。曲中多切分音、附点音及三连音等,风格清快。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一带。

告别歌

送别亲友与贵客时所唱。多中、老年藏族妇女,歌曲真诚感人。多用七声羽调式。主要流行于四川丹巴地区。

颂经调

藏语称为“玛乃”,即六字真言歌。是佛教信众在佛寺朝拜时所唱。藏区各地曲调有不同。

苦歌

藏语中叫“觉噜”。其节奏缓慢,旋律凄婉。

札木聂

藏族乐器。亦称扎木年、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是藏语声音之义,年意为动听。表示悦耳的琴。属弹拨弦乐。琴弦,音箱为木质,瓢状,上小下大,蒙獐皮、蟒皮或山羊皮等。琴杆为指板,六条丝弦或尼龙弦,故又称藏族六弦琴。主要流行于西藏以及和川、青、陕等地的藏民聚居地,以拉萨、日喀则、萨迦、昂仁和拉孜等地最盛。

歌舞音乐

藏族民间歌舞极富特色,形式变化多样。歌舞曲内容丰富,包括歌颂天地日月,宗教信仰、思念亲友,祝福相会、赞颂吉祥,以及赞美妇等内容。有传统的曲目,亦有近年来新编的一些反映新生活的歌舞曲词。

果谐

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圆圈歌舞“,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称名不一,藏北、康区和安多地区多称“卓”或“果卓”,工布地区则称“波”、“波强”。多在宗教活动、节日喜庆或劳动之时演唱,无伴奏乐器,歌者扶肩拉手,载歌载舞。其特点是结构明练,热情朴素,前面是慢歌,后面快板是慢歌旋律的简化和加强,以脚顿地打节。调式以宫、羽、徵为主。

堆谐

西藏地区民族歌舞的一种。堆有高地之意。堆谐原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区自日喀则向西至阿里的整个区域,后盛于拉萨地区。最初以六弦琴伴奏,后逐渐发展为在小型乐队伴奏下,并辅以踢踏舞步的一种特色歌舞形式。结构分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和结尾几个部分。其中前奏、间奏与结尾之曲调基本是固定的,唯慢、快歌段旋律有不同。调式多以宫、羽、商。

谐钦

藏族的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多在举行盛大隆重仪式与节日时演唱。一般由多首带有标题的歌舞曲组成,其中首曲即引子称“谐果”,尾乐称“扎西”,即吉祥之义。每首歌舞曲结构上多慢板和快板的组合,部分也有中板。唱词多为祝福赞颂、历史故事及人类起源等内容。风格热情纯朴。主要流传在西藏的拉萨、日喀则、阿里与山南等地区。

热巴谐

指流行于西藏康巴一带的流浪艺人所表演的歌舞。 主要有鼓铃舞、木棒舞、歌舞剧、热巴弦子、鹿舞、刀舞以及杂耍等多种形式。

藏族说唱音乐

藏族说唱音乐十分有地方特色,多为僧侣或民间艺人演唱,有仲谐、嘛玛尼、折嘎等数种。

仲谐

是藏族说唱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上有说有唱,内容则多为民间长篇故事诗,有《格萨尔王传》、《藏岭·尼麦贡觉》等。唱腔较多,朗诵性较强,流传甚广。

折嘎

原是游方僧侣化缘或流浪艺人在乞讨时所表演的一类说唱音乐。多以牛角胡琴伴奏,表演者自拉自唱。歌词内容多是颂赞对方的吉祥话,或为民间历史故事,或即兴作词。因此简单朴素,、说唱性强是其主要特色。

嘛玛尼

西藏流传的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为宗教故事,表演时同时张挂描绘佛教故事的画轴。其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或女尼。

真固

藏戏唱腔的一种,属于装饰性花腔,极富民族特色,源自酒歌与后藏民歌。

藏族器乐

藏族民族乐器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弓弦乐,如胡琴、热玛琴、贴琴、牛角胡和根卡等;吹管类乐器,如号、大号、竹笛、泥笛、竖笛、铜笛、骨笛、海螺、唢呐和口弦等;打击乐器如大鼓、巴郎鼓、达玛鼓、热巴鼓以及串铃、锣、镲等;弹拨乐器如札木聂、扬琴等。其中以牛角胡、大号、竖笛和札木聂最富特色。

牛角胡

藏语名为比汪、比庸,形制类似二胡,琴筒以牛角制成,为折嘎等伴奏乐器。琴弓较短,故演奏时长音的处理是八分音符反复,类琵琶等弹拨乐器,并且在弱拍上使用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倚音或者复倚音等装饰音,富有特色。

大号

藏语名为同钦。为铜制,长度约3米,器身无孔,下端有大口,能吹奏基音和五度泛音,其音量宏大庄穆。寺院宗教仪式和藏戏表演中多使用。

锅庄舞

藏族民间三大舞蹈之一。又叫作“歌庄”、“果卓”或“卓”,是藏语“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时,男女各半手拉手成一圆圈,一人领头,男女对唱问答,不用乐器伴奏,手臂不停晃甩,舞步动作有“悠颤跨腿”、 “跨腿踏步蹲”、“趋步辗转”等,分两段,先慢后快,按顺时针方向跳动。主要流行于西藏那曲、昌都地区和四川的阿坝、甘孜以及青海、甘肃和云南迪庆等地的藏区。

巴塘弦子

藏语里叫作“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为“嘎谐”,及圆圈舞的意思。诞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唱词内容一般可分为七种类型:团聚歌、情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祝福歌、悲歌、祭歌。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表演时,必有“毕旺”(一种胡琴)伴奏,由数名男性在队前持拉弦乐器毕旺演奏并领舞。其他的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巴塘弦子歌舞集歌、舞、诗、琴于一体,歌舞以琴手为核心,琴手掌握整个舞蹈节奏,。

弦子

又叫“谐”、“叶”或“巴叶”,是西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有时也将藏族人的弦子舞称为“弦子”。 该舞蹈是在弦子乐器的伴奏下,融歌、舞、乐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目前重要分布于西藏东部及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聚居区。

节日习俗

藏族节日

藏族节日众多,按时间顺序主要有:

正月篇

“洛赛”节:即藏历年,在藏历正月初一。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在正月初三,初四至十五日进行。,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部分藏区亦称“酥油花灯节“。

二月篇

送魔节:二月初七日。节日上有人化装成魔鬼模样,被众人赶到大夏河对岸,七天之内不许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宝物。.

小祈愿法会(传小召):藏语叫“充曲“,二月下旬。

三月篇

世轮金刚节:在三月十五日。

四月篇

萨葛达瓦节: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和文成公主进藏。

浴佛节(转山会):四月八日举行。这一天人们祭神拜佛祈福、。

五月篇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在这一天里药圣会要向世间撒下灵药圣水,故众人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藏语叫“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搭帐野餐,享受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纪念莲花大师诞日。在山南协扎与洛扎卡曲等地区举行庆祝活动。一年一小庆,每隔十二年举行一大庆。.

六月篇

朝山节:藏语叫“丹伊得钦”。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佛口授“四大真经“的日子。有点灯、朝佛和诵经之俗。

七月篇

雪顿节: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到五天。,又叫吃酸奶子的节日。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篇

望果节:一般在八月间举行。是预备秋收的节日。.

九月篇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有朝佛、诵经及行善之俗。

十月篇

仙女节:即“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众多宗教活动。

燃灯节:又叫“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

十二月篇

驱鬼节:又称“古突“。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各家各户扫除卫生,驱鬼迎祥,准备新年。在各个寺庙都会有盛大的跳神活动。

其中以藏历年、林卡节和雪顿节三大传统节日最富盛名。其次便是望果节、燃灯节、仙女节、朝山节、驱鬼节、传大昭法会、传小昭法会等。

传大昭

又名大祈愿法会,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教仪式之一。最早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为为纪念释迦牟尼降伏众妖魔而创设。法会在藏历每年的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行。地点在大昭寺,由拉萨三大寺的僧众和安多、卫藏及康区等信众汇集,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夜晚,拉萨八角街举行花灯节,人们载歌载舞,并且以酥油花和酥油灯等陈列。法会期间有辩经活动,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即格西。最后是送鬼仪式,法会至此结束。

传小昭

藏传佛教法会活动。按藏历,每年在二月下旬西藏僧众会举行为期十天的宗教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僧侣会在大昭寺进行辩经,藉此选拔二等格西。规模比传大召法会小,故名小召。

聂当杰松

藏族日常节日,指在藏历每月的初八、十五、三十日这三天里,藏族人常有转经礼佛之俗。

沐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