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2657300000047

第47章 藏族文化小览(11)

藏族传统医学。在广泛吸收并借鉴中医与印度等医学理论,并结合藏族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约兴起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墀松德赞时期。其诊断方法与中医颇似,分望、闻、问、切,但又有其自己的特色,特别注重尿诊,即病者要在清晨起床后将第一次的尿本保留,医生会将其放在瓷碗中搅拌和观察其颜色、沉淀物、漂浮物、泡沫及气味等的变化,还会加入其他物质进行观察,通过此来诊断病症。藏医治疗方式丰富,有传统的药物治疗,导尿、穴位放血、穿刺术,油脂治疗法、熏蒸疗法等。其临床应用价值至今不衰。藏医理论系统、完整,有"赤巴""培根""隆"三部。流传下来的医学经典很多,其中以《四部医典》最为着名。

《四部医典》

又称《居悉》,是藏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宇脱·云丹贡布所着(或译作玉妥.云登贡布)也有认为是译师白若杂纳译作,宇脱·云丹贡布只是对它进行过补充、注释。在历代流传中多有订补和充实。五世达赖时期第司·桑吉嘉措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校订和注解,后来十三世达赖喇嘛又组织了一次修订工作,使得《四部医典》愈趋完善。其内容丰富,对疾病名称、分类和病理、诊断、药物配方以及病症治疗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现在《四部医典》早已成为世界藏医学的重要经典,其价值甚至超出了医药学范围,也成为研究西藏文化 的重要文献。

珍珠七十

即七十味珍珠丸,是一种名贵的藏药, 由珍珠、藏红花、、麝香、玛瑙、珊瑚、牛黄等70味珍贵药物制成。有安神、调血、补身等功效。对于血压不调、瘫痪、脑震荡、癫痫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在藏区有着起死回生之药的美誉。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最早见八世纪时代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后经历代藏医及学者完善,如今已成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珍贵藏药。

西藏宗教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一个分支。其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并称为三大佛教体系。藏传佛教主要修习大乘,分为显教和密教,而以密教为精髓。其中显教以释迦摩尼为教主,密教以大日如来(在密教中被视作是释迦摩尼的 法身佛)为教主。尽管藏传佛教传统中并无小乘佛教的传承,但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于藏传佛教之形成,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大支派: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和噶举派。又因服饰和建物的不同特色,又常被称作红派、花派、黄派和白派。

藏传佛教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并传播到其他地区如:蒙古、不丹、锡金等地的佛教;二是指以藏语和藏文传播继承的佛教,如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虽然也有本族文字,但在讲诵和修习佛学时仍然有使用藏语藏文的传统,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主要在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公元7世纪中叶,先后被藏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同时带去了大量佛经。佛教由此传入西藏。藏传佛教所依据者即三藏经典,有真实严格的佛教戒律体系,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自释迦牟尼直至今天,法脉不断。与汉地佛教相比,可以说藏传佛教完整保存了最初佛教的形式及精髓。因为它并未因当地习俗而舍弃佛教原本的一些内容。

藏传佛教僧院学制

藏传佛教修行者学习的处所主要是讲道院与修道院两种,或者是两者的综合。一般大的寺院都会规定学制。各派各寺不全相同。比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的规定是: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而进不可逾越。修习者在学完戒律之后统称噶仁巴即经学士,之后少数噶仁巴可以申请应试格西学位,也可以闭关修持或自由讲学或,或者进入密宗学院选择继续深造。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饶绛巴(博学士)等,原先只是尊称,后来随着学制逐渐严密,就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各种称号,如林赛、拉仁巴、多仁巴、曼仁巴等,统称为格西。

寺院

寺院在西藏地位很重,在早期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甚至政治、经济中心。西藏的佛教寺院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小者只有数人。一般讲大的寺院是由经堂、神殿、印经院,林苑(为辩经场所)、活佛拉章、执事者办事处、仓库、僧舍、客房以及牲圈等垢成。

藏传佛教僧职称谓

在西藏,僧职是维系藏传佛教开展各类宗教活动、以及寺院和僧团秩序的重要组织保障。现在在教内形成了一整套分门别类的严格的选拔制度。有多种称谓分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与封号性僧职称谓。了解这一点,对于真正了解和认识藏传佛教发展传承和组织建制与文化内涵有重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与藏传佛教界僧众的交往。

苯教

藏文作Bon Religion,又叫做本教、钵教、苯波教。Bon有祈祷、颂咒、咏赞之义 ,属于西藏原始巫教,以天地、日月、雷电、山石以及草兽等各种自然事物,和神灵鬼魂等为崇拜对象。又因其信徒以黑巾裹头,故又称黑教。苯教又分为原始苯教和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西藏原始苯教是以传统的念颂咒文为其主要仪式,又称世续苯教。因为传统法帽为白色早期雍仲苯教又被称为白帽苯。苯教虽然保留了许多原始巫神等信仰,但它与单纯的巫术、鬼神崇拜和杀生祭祀等并不完全等同,事实上苯教对于西藏早期历史和民族地域文化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珠古

藏文sprul-sku之音译,化身之义。是据佛教大乘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按照藏传佛教理论,法身终始不显,报身则或隐或显,唯化身能随机而现。正觉者,生时则利济众生,圆寂后则可以有若干化身,这成为“活佛转世或转生“的理论依据。所以一般认为,在对活佛的多种称谓中珠古是最能表达其所蕴深义的最全面准确和正统的称法。

活佛

即西藏转世喇嘛。在藏文中写作sprul-dku,本义是指化身。在藏传佛教中,那些修行很高,能据己意转世者被称为朱毕古、 珠古、仁波切、阿拉、喇嘛等, 即“化身” 或“转世者”。活佛是汉族地区对西藏转世喇嘛的习俗称法,事实上,在藏传佛教中并无此词,活佛的称法也并不能真正表示转世喇嘛。活佛是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雪域高原宗教文化产物。直到几天,西藏佛教各宗派活佛仍然在藏传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最高神职人员,在西藏僧、众心中拥有至高无上之宗教地位。

喇嘛

藏文作bla-ma,汉语音译为喇嘛。本意即上师。在藏文中有“至尊导师”或“至高无上者”的含义。在活佛制度出现之后,喇嘛逐渐被作为活佛的另一个重要尊称。代表着活佛是引领僧侣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上师或导师。

阿拉

藏文作A-lags。原无特殊含义,后渐成为对活佛的别称。在西藏许多地区,都使用阿拉作为对活佛的尊称,其中尤以安多藏区为着。并且取代了喇嘛和珠古成为活佛专称名称。

仁波切

藏文作rin-po-che。有大宝尊、宝贝、珍宝之义。一般是指活佛。但在西藏,仁波切也可以指佛学学问极高堪为世人楷模者,和有很高修行的佛学成就者,是指佛法修行的成就者,并且在西藏和不丹单独使用仁波切称号时也专指莲花生大士。一般讲获得此称号须具备几个条件:受根本金刚上师之正统密法灌顶;须受阿奢黎灌顶,熟悉所有一切仪规之修法,具火供等修法材料,且精通菩提心学及各显密佛法;须经根本金刚上师之许可,方可对人传法灌顶;自金刚佛至根本上师,其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有间断。在西藏当地活佛称谓中,仁波切是最亲切的一个尊称,也是最受推崇并且唯一被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藏传佛教教众信徒平日谈论或拜见某位活佛时候,一般不会直呼活佛名字或其系统称号,而是称仁波切。

活佛转世制度

西藏活佛转世制度,起源于十二世纪初期。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大师,圆寂时留下口嘱,寓言自己将转世,后人遵循遗言寻到并且确认转世灵童,自此开始了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传统。后来,活佛转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制度而被各宗派接受和采纳。同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确立起寻找、认定和教育活佛转世灵童的一套系统化、严格的宗教制度,并且在西藏佛教的各宗派内,又分别形成了各类不同的活佛系统,其称谓又各具因缘与象征含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重要活佛系统有: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噶玛巴活佛系统、帕巴拉活佛系统 贡唐活佛系统,此外较着名的还有土观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司徒活佛、热振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章嘉活佛、多杰札活佛和夏茸尕布活佛等。

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

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藏文作ta-la-Bla-ma ,“达赖“为蒙文音译,表示大海;喇嘛即藏文上师音译。公元1578年,青海湖畔仰华寺,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举行会面,阿拉坦汗赠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的尊号,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音译,执金刚之义;后经报中央,得到明廷政府册封确立。此为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之由来。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见时,清朝顺治帝又册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金册金印。从此历代达赖喇嘛均受中央册封,具有极高宗教政治地位。在藏传佛教里,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公元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清朝制订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主持,明确规定并确定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尔德尼及呼图克图的转世。

班禅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

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藏文作Pan-chen-Aer-Te-ni。班是梵文“班知达“缩写,代表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禅是藏文“禅波“缩写,表示“大“、“大师“之义。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赠给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其中“博克多“为蒙语,思表示“睿知英武的人物“。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又授封西藏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称号。“额尔德尼“是满文“宝“的意思。从此,班禅额尔德尼的称法被正式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常简称作班禅。今班禅额尔德尼活佛驻锡地在西藏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

帕巴拉活佛转世系统

帕巴拉活佛在藏文中作Vphags-pa-lha,是根据印度佛教历史上一位着名的圣天大师名字而命名。在藏文中,pa-lha (帕巴拉)有圣天之意。帕巴拉活佛历代以昌都强巴林寺为驻锡地。至今帕巴拉活佛已经转世第十一世。

嘉木样活佛转世系统

全称为嘉木样协巴,藏文作 Vjam-dbyngs-bzhad-pa“。意即“文殊“。其一世嘉木样活佛当年以博学闻名,曾创建甘肃拉卜楞寺,后成为该活佛系统世代驻锡地。嘉木样活佛被认为是文殊菩萨之化身。现已转至第六世。

贡唐活佛活佛转世

藏文作gung-thang,因当年贡唐一世活佛晚年居于贡唐寺,并在此地转世,因而得名。所以说该活佛系统与贡唐寺的关系渊源极深。后来,贡唐二世活佛时,被迎请至拉卜楞寺驻锡,自此,历代贡唐活佛皆以拉卜楞寺为驻锡地。但仍使用贡唐之称。现贡唐活佛已经转世至第六世。

七觉士

吐蕃王朝墀松德赞时期,特地请来十二位印度僧人,为当时的吐蕃的七位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是西藏有人出家的开始,也是莲花生大师入藏后的佛教史上第一重大事件,后来在西藏历史中这七人被尊称为“七觉士”。

掘藏师

被埋藏起来的莲花生大师的诸多秘法遗迹,如今在西藏仍随处可见,它们多在隐秘的山岩石洞之中,据说当初是为防止遭到破坏。因为按西藏密教大德说法,因随时局不同,受法者根器亦会产生程度差异,故而必须将这些密教经典埋藏起来,待将来世界合宜之世,让后人来发掘并传递。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有人发现了这些埋藏的宝典,密教经典精义也因此得以代代传承。而这些发现佛典并阐释经义的人则被世人称作“掘藏师”。在历代掘藏师中,最着名的以为就是发现了《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卡玛林巴。公元14世纪时,15岁的少年卡玛林巴在一座山上发现了一批珍贵佛学文献,而此经就在其中。几百年来,许多西藏密宗佛典失传,但是却又一再的被发现,从而使得密宗的许多宝贵经典和经义能够保存并传承下来,这些都和历代掘藏师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藏传佛教传承方式

藏传佛教在传承上有几种主要的方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活佛转世制度。此外还包括师徒传承方式,如噶举派、噶当派和宁玛派等;和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就采用的是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在13世纪以前,西藏佛教诸教派采用的主要为家族式传承。

噶玛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一支。12世纪中叶塔波拉杰弟子都松钦巴是其创始人。有黑帽系与红帽系两大分支,和司徒、贾曹、巴俄等多个活佛转世系统。从元朝开始,噶玛噶举从就在政治上发挥着其影响力;它是首创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藏传佛教教派,黑帽系高僧噶玛拔希(1204-1283)首开先例,被视为松钦巴的转世,噶玛噶举派寺院众多,法嗣传承衍不断,在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都有该派寺院。

金瓶掣签制度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系统之一大制度,是指用金瓶掣签的方式确认转世灵童身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为避免在寻找和认定活佛及呼图克图转世灵童中的弊端。清朝政府规定,由四大护法将遴选出的所有灵童名字与生辰等以满、汉、藏三种文字书写在签牌之上,并特赐一金瓶,置于其中,再选派西藏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后,最终由驻藏大臣与各呼图克图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正式抽签认定。若使只找到了一位灵童,则将其名字签牌与一支空签牌共置瓶内,如果抽到空签,则还须继续寻找灵通。

东密

又称东寺密教,或东寺流。即日本真言密教,为空海所传,以东寺为其根本道场。空海后传给真雅、真然及源仁,源仁后再传益信、圣宝。

台密

即日本天台宗所传密教,以睿山延历寺和园城寺为中心。为区别于空海所传的东密,故通常称作台密。

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