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2657300000051

第51章 藏族文化小览(15)

菩提心之含义用法甚为广大复杂,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之教法。凡大乘之因、道、果,皆可依此心为依据修行。在密宗中对菩提心又有些不同的用法,如红、白菩提心,就是指身体中之两极阴阳相反而又相成之精液及势能,或泛指身内所分泌与禅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液体。

殊胜菩提心

菩提心较一切殊胜,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乐之因。故名殊胜菩提心。

三要

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忿怒本尊观

密宗本尊观是密法中修观之一种,具体做法是观想自己变成本尊,无二差别。这是基于众生与佛陀本来无二见之正见而付诸于实际的一种修观方便。密宗的诸佛菩萨,不是一味的显现和平及慈爱的相貌,亦有显现威猛、忿怒之像者;其目的在于降伏一切诸魔障故,所以用这种显现来令人解脱开悟。

空明之体

藏传密宗认为心之内容无非空与明而已;思想之流转乃心之明分之流行变化,由此而有生死流转之现象界,只要将妄念消融于空明之极的地方,则空性显现而达成明空不二之境界。

佛慢

在作本尊观时,自己成为佛陀能降伏一切魔障,叫作“慢”。

瑜伽自在主

在瑜伽修行得了全部精通与自在的境界,就是瑜伽自在主。是对米拉日巴和其他有此瑜伽成就的高僧的尊称。

空行母

梵文作Dakin,是指护持密乘行人及教法的女性护法,也是对一切修密乘的女性的尊称;从广义上说,女性之佛陀皆为空行母,如尊胜佛母、廿一尊度母等皆是。至密宗则完全不同于显教重男轻女之观念,相反十分尊重女性,在若干方面甚至更胜过男性。但在藏密经典中空行母实在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的藏名叫作Sharpyinma。有几种化相,白色、黄色、双臂或四臂等。属于事密部本尊,般若智慧又被称为三乘之母,解脱或成佛都必须证悟般若智慧。与出离心结合,则得解脱之果;与菩提心结合,则得佛果,故名“佛母”。 密教中,般若佛母分为一门之尊与普门之尊,分别指胎藏界虚空藏院与持明院中之般若菩萨和大日如来。是所有般若经典之主尊,也是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关于般若佛母有四句很着名的赞颂:离言思之般若般罗密,无生无遮虚空般自性,各各自证智慧所缘处, 三世诸佛之母我礼敬。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未示现成佛以前为其生母所撰的颂文。在藏传佛教中,按传统每诵《般若心经》之前,都要先诵此四句颂文。其法力十分殊胜。

空行母

又叫“荼吉尼”, 古时亦译亦作明妃。意思是“在空中行走者”。 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是代表智慧空性与慈悲的女神。行于天空,故名空行。以女性之姿态而出现,亦称为勇母。是密乘之护法,行者之伴侣及指导者,一切佛所出生处,才是最高的空行母,修行人对空性或般若若得相处或趋入,一般都会在梦中或定中见到种种空行母之示相。

六聚

指六根、六境,以及六境六根相接触而后所生起之六识。

六根

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

指色、声、香、味、触、法。

实相

即宇宙究竟之实体或真相。就佛法言此实相有种种名,如空性、体性、本性、法界、真如等等,但这些名称并非即实相本身,只是说出此真理之某方面的性质而已;实相实相无自性故,无可无不可,摄尽一切。众生所执之一、多、有、无等皆是由自性执而生起。

法尔

表示本来如此、自然如是的,不加任何造作而成的意思。

无生境

无生即空,无生境即空性的境界。众生见诸法生灭、流转,而实际上生灭流转等皆为幻相无实,于毕竟空之境界中,一切法从没有出生过。所以叫无生。

地、道

地,指悟道之菩萨的种种阶段,一般讲有十地。道,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地道就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学佛直至成佛整个过程中间所经过之重重阶段。

方便道

在佛教密宗中,称引导修行的人快速悟道的善巧方便之法要为方便道。如气脉观、六种成就观法等都是方便道。

生圆二次第

是无上密乘之根本教法。全称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简称为“定“、”正”分。生起次第分是生起本尊佛或坛城观之修法以成就化身佛之因,同时训练基本禅定及密乘修持。圆满次第分是进一步的转变身心之修法,由调伏业气及烦恼,使之转变为光明及五智,包括证取法、报、化三身之修法。

布衣

藏文作日巴、惹巴,为密宗之修行者。是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贯宗风,具体是指修脐间拙火而产生大热力,修行之人在极寒冷的天气里也只穿一件单薄布衣。以前修行都不许着皮衣,以策励得拙火成就。米拉日巴就是“着布衣的米拉”的意思。噶举巴派尤其注重这点,所以该派的“日巴”很多。

拙火

又译作忿怒母,梵文是Kundalini、Candali。是密宗修气脉之最主要的瑜伽。为修法方便道。具体是观脐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气或阳气之发生而打开全身脉结,摄业气入中脉而悟道。

越量宫

也称无量宫、天宫。比喻其空间十分广大,超越限量、不可测量的意思。

金刚舞

藏传佛教在特殊的节庆日或举行大法会之时,以歌舞的方式来表达诸佛菩萨天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情形。称金刚舞。有几种: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等。

上师舞

金刚舞的一种。如藏历六月初十日这天,寺庙僧众、修行者等会手持各种法器,以各种面具和戏服等演示歌舞,象征莲师大师以不同身相化度不同容器之众生的面具以及戏服,纪念莲花生大士。、莲师成道日所举行者。

本尊舞

金刚舞的一种。在大型法会上,法师、修行者等扮演报身佛的寂静尊和忿怒尊等形象,祈求报身佛降临在自己身上,配以勇猛对舞蹈动作来摧毁和降伏众妖邪鬼怪,以大慈大悲来化度六道一切众生以及众妖魔鬼怪。

空行舞

金刚舞的一种,赞颂的是空行母。一般由庄严、年轻而声音洪亮的喇嘛在坛城前扮演空行母。他们以歌舞并配以法药、手印等,对十方所有诸佛菩萨之功德事业表达赞颂,并祈求所有在净土的勇父(男性空行母)、勇母(女性空行母)赐予所有修行者次第成就。

护法舞

金刚舞的一种,由喇嘛扮演天龙八部或阎罗王等,透过各种舞蹈动作的变化,表现山川江河神只的存在,与因果业力的真实不虚,一切修行者与世间众生对此都要心存敬畏。同时祈愿真神护佑,佛法广播和国泰民安等。

金刚杵

藏传佛教重要法器之一。代表坚固、锋利之智能,能斩断烦恼、降除邪魔,象征着佛的智能、真如、空性,在藏传佛教寺庙里金刚杵图案随处可见。据《大藏密要》所说,金刚杵是菩提心义,能断坏空有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代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分别代表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毁一切烦恼。此外还有九股等。

金刚铃

藏传佛教修法时重要法器之一。有“觉醒者”的意思,铃声表示能让有情众生自无明睡梦中苏醒过来。代表着佛的大慈大悲与善巧方便。铃身有八大菩萨心咒与璎珞,直看为本尊曼陀罗,远看则似佛塔,柄端有佛头,或五股、九股的杵形。金刚铃须是与金刚杵一起使用,铃杵结合慈悲与智能双运,及有阴阳和合之涵意。

如何寻找转世灵童

寻找转世灵童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在活佛或高僧大德圆寂之后,其教派与所在寺庙僧众都会进行修法祈请活佛尽快降世。与在本尊护法与高僧禅定的启示下,确定出灵童出生的方位、父母、属相、家世情况及地形等等,一一列出其具体特征。然后在确定的地区范围内寻找具有上述特征且天资聪慧的孩童,在经过各种测试之后,进入认定或备选。在清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后,备选的灵通还要经过掣签最终认定。也有一些高僧大德在圆寂之前会留下遗书,弟子依其旨意寻回灵童。在藏传佛教里,寻找灵通、认证活佛被视为是极为严肃和神圣的事,所以其过程都是极其谨慎的。

金刚乘

也称密教。通常,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发无上菩提心,即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或者说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金刚乘为果乘,通常称密教、密咒乘,抑或也称密宗;般若密多乘为因乘或体性乘,即显教,一般直接称为大乘。一般讲,大乘与金刚乘其见解相同,皆以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之心为目标。其区别在于成就果位的方便道,即修行证悟之方法不同。大乘认为成佛必须净化业垢染污、具足种种正思惟等,主要是在教导成佛之因,认为正见、正定和正行为成佛之根本。而金刚乘之重点则几乎全在于果位,因为它是果位的直接教法,因果是放在一起,果就是因。所以只有了解教法且具足上等根器之修者方可。 金刚乘也有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如观想,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觉悟空性实相,这是与大乘极为不同的地方。根据修行者之不同心态金刚乘又分为四部密续,即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和无上瑜伽部密续。

利美运动

指19世纪末期兴起于西藏的一次教义研究运动。此运动之精神在于主张无偏见、无宗派的宗教,藏传佛教各派系信徒要同等尊重互相之教义与喇嘛,但必须依照一个传承的系统,即不需放弃本教派及修学重点,而是相互研究不同之教理,实践不同之修行。待修持时机成熟之时,自然能够证悟佛法本质,也就明白各宗派之不同只不过是重点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其在本质上师完全相同的。由萨迦派的沃罗爹旺波等诸位上师及格鲁派的图登曲吉扎巴,噶举派蒋贡康着仁波切,宁玛派巴珠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弥胖仁波切等所倡导。

仪轨

梵文作kalpa su^tra,又称密轨、三摩地法、念诵法、供养法、修行法。全称为秘密仪轨、三摩地仪轨、念诵仪轨、秘密瑜伽观行仪轨。原是密乘之诸佛、菩萨、天部等,于秘密坛场之曼荼罗、念诵、供养、密印、三昧耶等所有仪式轨则,后莱成为载密教实修法之典籍,即记述仪式轨则 的经典通称。我国仪轨之述作皆传自印度,原为龙树所诵出。古时仪轨称事相,是秘密佛教的根本内容。译者主要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等大师。在佛教密宗经典中,诸尊多有规定其行法仪轨,如果欠缺仪法规定,则依照通用仪轨。密教图像之所以复杂,也是因为仪轨繁复的缘故。藏文大藏经中收录了各类仪轨。依年代、本尊及修法目的之不同,仪轨内容、体裁呈现多样化。在藏传佛教实修体系中,仪轨极具神秘性,十分重视师承。现在也经常有将仪轨解释为“威仪的轨范”,即藏密修行的仪式规范。

三科

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广略不同的三种分类,即指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是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佛说一切法本来有有为与无为,有漏与无漏,世间与出世间等分别,就一切法加以深入之分析与归纳便有了蕴处界三科之分别。三科总摄一切法,其中界最广,处居中,蕴最略。三科分别是:五蕴、(2)十二处、(3)十八界。用这三个术语阐述存在和一切法,因此名为三科,又简称为蕴处界三科。《俱舍论》所说:依愚之差别,为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为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便是从三科来观察人和世界,依凡愚迷悟之程度不同,破除我执而立无我之理。

五蕴

是指构成构成一切法的五种要素即色声香味触法的集聚,包括的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方面。其中色,即物质世界,包括人身肉体的物质性;受,即感受感觉;想,即表象作用;行,指意志;识,即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

十二处

是指从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上对一切法之考察。分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内处,是指六种感觉器官,即认识作用的主观能力;与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又叫六外处,是指与感觉相对的客观对象。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

十八界

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六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位七十五法

《俱舍论》所说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共五位七十五法。

轮回

又称轮转、流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生死。指众生因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六道迷界中流转生死。因为像车轮旋转,循环不停,所以称轮回。 佛教认为,众生因于无明与爱执而轮回于生死。轮回境界有三界六道,前者指欲界、色界与无色界,后者即六道轮回,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大乘佛教一般都讲六道,但说一切有部则除去阿修罗而说五道或五趣。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或三善趣,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或三恶趣;天为最佳,地狱则为最恐怖之处。轮回思想源自灵魂转生、不灭原理,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通之根本思想,与业的思想结合之后更被佛教采用,并得发展演绎。在中国汉地与藏地及日本皆广泛流传。在藏传佛教里则形成了活佛转世信仰。而佛陀本生故事也成为西藏文学艺术等的主要题材之一。

法轮

又称梵轮、宝轮。意谓佛法。是佛法的喻称。以轮比喻佛法,有三层含义:摧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以法轮喻之;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于一人一处而停滞,犹如辗转不停之车轮,故称;圆满之义,取轮之圆满之义,谓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佛之说法称为转法轮,称佛最初所说法之经典为《初转法轮经》。《大智度论》所说:“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藏传佛教法器金轮有时也称法轮。

三法轮

为教判名,又称三轮。是指如来的说法(即转法轮)有三种。有两种解释。一,吉藏所立,即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二,真谛、玄奘所立,即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轮。

转法轮

指佛最初在鹿野苑三转法轮,说人空法有,破外道凡夫人我的执见,转凡成圣,转惑成智。转法轮属三时教中的初时有教,亦即四阿含等小乘教。转法轮本广通于三时,但多仅用于初时。

照法轮

即指佛为拂去遍计所执的实有,以密意总说一切诸法皆空,照破初时有教。为诸部般若等大乘教,属三时教中之第二时空教。

持法轮

指佛为遣第二时之空教,以显了意说大乘正理,双持空有,示非有非空之中道。属第三时中道教。

不动明王咒

咒文:

南无悉底悉底苏悉底.

悉底伽罗.

罗耶俱琰.

三摩摩悉利.

阿什摩悉底.

娑婆诃

亦称不动明王降魔咒。每天念诵此咒108遍可降服天魔,且使天魔不敢来侵犯,还能破一切恶毒之诅咒。

不动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