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26603000000031

第31章 交友原则

1.分清优劣,去伪存真

在交朋友之前,首先要确认所交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这一步是选择交友的关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歪门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chǎn)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能顶天立地的,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照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

第二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世界上最深沉的一种美德。当我们一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某种伤害的时候,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更恒久。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感动的是,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

所以,有一个好的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更不会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一种悲悯,就好像是对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的关怀中所折射出的一种耀眼光芒。

第三叫友多闻。在孔老夫子所处的先秦时代,不像现在有电脑,有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时要想广视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交个好朋友,把你朋友所读过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你的朋友那里去,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帮你做出选择。所以,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打开一本辞典,总能从他人的经验中为自己获得一个借鉴系统。

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ɡ),这是损者三友。

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有时碰到一件事,你还在迷茫中的时候,你朋友却首先发怒了。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犯罪,好多都是打群架,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其实,这种事很少是一个人干的,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他为什么要去呢?哥们义气!这就说明,你遇到的是一个暴躁的朋友。但是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对于我们来讲,只有坏处,没有多少益处。盲目的激情,可能会带来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样去过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第二种叫友善柔,是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知道,过分的优柔寡断,其实,是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你有一个机会,想辞职,想跳槽,要下海。你去问朋友,朋友说,你再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万一你要走了,你的什么东西就要丢掉了。我们有些朋友,在关键的时刻,会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还是退一步吧。

善柔的朋友往往会耽误你身边的机遇。很多事情,不在于你是做还是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去做是最有价值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你再去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被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

第三种叫友便佞,这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总是以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谋取个人利益的人。这种心理阴暗的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要高出好几十倍。一不小心,你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这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其实,这也是在考验我们的眼光,考验我们知人论事的能力。

清代的乾隆,我们推开民族观念不讲,只看他的政治作为,在历史上是很可观的。一般史学家认为清初时代的成就,超过了汉唐。最有名善说笑话的纪晓岚,就是乾隆时代的名臣,他们君臣之间,即以友道相处,我们都知道叫“老头子”的故事:

有一个大热天,翰林院的人热得受不了,统统脱掉上衣聊天,纪晓岚人胖,赤了上身。这时乾隆突然便服到翰林院找大家聊天,远远便被看到,大家一哄而散。纪晓岚有深度的近视眼,一下子摸不到衣服,也没地方躲,就钻到桌底下去。乾隆进了翰林院,看不见人,就到处转,纪晓岚近视眼模模糊糊,看见好像有人在转,躲在桌下闷不住了,就伸出头来问:“老头子走了没有?”这可给乾隆逮到了,叫他出来问道:“你们这样没礼貌,为什么骂我老头子?”纪晓岚解释说:“万岁!万岁!万万岁!乃国之大‘老’,国家元首为‘头’,‘子’是天子,全国百姓都称陛下为‘老头子’,这是尊称。”乾隆也就笑了。由于这个典故,可见他们君臣相处,有时候完全像朋友一样。因为当皇帝也够苦闷的,有大臣与自己谈得来,也很好玩的。

再如和珅,非常贪婪,官不很大,后来却包揽大权。在乾隆晚年,大家向皇帝报告,政绩样样都好,就和珅这个人应该去掉。但乾隆始终不动他,后来有人问乾隆为什么偏袒和珅?乾隆说:“我知道和珅坏,但是你们总得留一个人跟我玩呀!”

这可能是做皇帝者的真话,一个人到了地位最高处,连一个可以说笑话,可以玩玩的人都没有,就太苦了。乾隆说留着他玩玩,当个可以一起玩玩的朋友一样。可等到他儿子嘉庆皇帝上台的时候就除掉了和珅,把他家里的财产全抄了出来,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以上这些事例,就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天自己当了领导,到了某一种地位,与周围的人要用友道去相处,当然要有所选择了,但不要犯乾隆用和珅这种错误。和珅这个人就是典型的损者三友之中那种便佞之徒。

2.讲究诚信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的确,有些朋友因为家庭、事业、学业、理想而各奔东西,无法常相聚首,只能借鱼雁或书信问候,但是心中却清楚知道对方总在祝福自己。若是得遇机缘,重新会面,自然会有快慰平生之感。

人生之事,因缘而聚,随缘而散,一切顺其自然。譬如大家快要毕业了,那就毕业吧,你不能说我们这一班同学感情特别好,大家一起再多念一年,这是不可能的。

不管缘分如何,人与人之间,没有说谁一定要跟谁做朋友,谁一定不能跟谁做朋友。一般来说,交朋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下一层叫做“酒肉之交”,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享受;往上叫做“利害之交”,一起做生意、合作,合则两利,离则两害;再往上叫做“道义之交”,“道”代表人生的方向,“义”代表正当性,亦即每一次我所做的正当选择,跟你选的或想的一样,譬如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公、张飞三人就是道义之交;最高一层叫做“生死之交”,一般称作知己。

英国作家亨利·亚当斯说:“人的一生,能结交一位好友,已属难得;能结交两位,可谓幸运之至;至于结交三位,则根本不可能。”如果把朋友界定在“知己”的层次,这段话确实反映了人生经验。我国古人不也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吗?可见,知己是以生命来相互交换的,是交朋友的最高境界。

不论结交哪一种朋友,交朋友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四个字:真诚相待。其实,“真诚”不但是对朋友,对任何人都应该真诚。西方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对朋友是以性格互相裸露”,在朋友面前,我的性格不穿衣服,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化妆,我是什么性格就让朋友直接知道;相反,如果朋友之间不能以真诚的态度相处,就是虚与委蛇,浪费生命而已。

曾子曰:“吾曰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呢?

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

读一篇女作家秦文君的散文《一诺千金》: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问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贫穷,他母亲仿佛是个职业孕妇,每年都为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形象不外乎两种:一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那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那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怎么来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手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突然松开,手心里像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的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办成了一件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从那男生的获奖作文中知道,他当时借钱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桥下帮菜家推菜。到了第五天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疲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熟睡,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那是我和那男生的唯一的一次交往,但他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这类的字眼,总会联系上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那个男生后来据说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遗忘了我们相处的这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一种实在,一种牢靠,可它的内涵涉及对世界是否郑重。诚挚、严谨的人做人做事自然磊落、落地生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种准则的含义已超出了本身,而带着光彩的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在其中。

然而处在大千世界,有着太多随意许诺,却从不兑现的人。那种人较之于一诺千金的人似乎活得轻松,可惜,这种情景不会长久。一个人失信多了,他的诺言也就被当成戏言,大打折扣,全面降价。且不说别人会怎样看轻他,就是他自己,那种无聊、倦怠都会渐渐袭上心头。人一沾上那种潦倒的气味,做人的光彩就会大为逊色。

3.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是庄子在论述交友之道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朋友要保持水一般的细水长流滋味。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可太过密切,比如你有事去找朋友,到朋友屋前时,恰好听到里面有人在和朋友交谈,这时你该怎么办?有人会想,既然是朋友,干脆推门进去就是了。其实不然。虽然是朋友,但你冒昧而入,打搅了人家谈话,其效果一定是好的吗?

因此,你应该悄悄离去,另外再找合适的机会。或者去朋友家拜访之前先打个电话约好时间,而不能认为是好朋友就可以随时登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们的朋友关系的纽带一定很牢固持久。

与“君子”相对立的是“小人”。庄子指出:“小人之交甘如饴。”这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像水一样淡淡地细水长流,永远都不会感到厌倦,友情会长久持续。倘若像甘饴一般地黏住对方,开始交往时一定很好,时间久了,关系就会疏远了。因此,交朋友时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同时也给对方,留下回味的余地。

《菜根谭》的作者洪自诚在论交友时也说:“交友需带三分侠气。”侠气需压制三分,即与朋友相处,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分地亲密。这与庄子所说的“君子之交淡若水”相似。如果侠气发挥到了八分、十分的地步,往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儒家讲究“中庸”,什么叫做中庸呢?儒家的中庸无论怎么说,归根结底不过是对度的把握,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要有度,不偏不倚,基本上能做到这个就是中庸了,当然还可以做更多解释,但我认为再怎么说,也不外乎这个意思了。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过多地提意见会招人烦,君主有生杀大权,自然会给你侮辱,朋友不能把你怎么样,那就会躲着你。为什么,因为你失去了中庸之道了,没有度了。如果用利益关系来讲呢,中庸就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就是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出了一个课题,来让人思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有直接利害关系时,不要采取最直接的方法,因为这样往往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应该绕过最直接的利害冲突,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是间接利害关系,处理好间接枢纽才能达到利害本质。

子游说:“劝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也会被疏远。”

其实“朋友数,斯疏矣”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有启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看事的角度不同,做事的出发点不同。我们认为是错的,在别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不处在当事人的位置,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他呢?就如一对比较前卫的夫妻,男的不喜欢女的吸烟,女的不喜欢男的赛车,但因为爱着对方,而对方喜欢这些事,所以,当女的吸烟时男的还是会给她点上,而男的赛车时女的会陪着他。吸烟有害健康,赛车危险,确实都有坏处,如果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去干涉他,禁止他,会怎样呢?亲密如夫妻都是如此,那朋友呢,父母子女呢?有时,明明看到孩子做的是错的,我们不想让他们走我们曾走过的弯路,但怎么说也不听,甚至因为逆反更要去做。这时我们怎么办?也只能放宽胸怀,相信这是他人生的必经之痛,相信他摔倒后能自己站起来,我们所做的是准备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在受伤后能够有地方静静疗伤。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贡问怎么交友。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不听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与朋友相交,首先在交心,即在思想与品格上相互砥砺,如果朋友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过错,便应告诫之、批评之,旨在劝其改过向善。但是,在劝友改过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适可而止。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苦恼。

4.志趣相投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由志趣的差异最后衍生到人生抉择的不同。如果贸然选择志趣不相投的人做朋友,不仅事倍功半,也可能貌合神离,甚至反目成仇。天下许多仇人都是朋友演变成的,可不慎乎?所以,交朋友一开始靠的是缘分,像同乡、同学、同事,甚至一起出去游玩,都可能成为朋友,但后面的发展就要看志趣是否相近了。志趣不相近,勉强在一起,友谊恐怕也很难维持长久。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孔子说:“在一起共同学习,不一定能共同进步;能共同进步,不一定能共同创业;能共同创业,不一定能共同开拓。”

在往上走的道路中,人总是越来越少。而在这个过程中,孔子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个境界。

(1)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求学的人多,但求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有些人可以成为一起学习的同伴,但没法成为求道的同伴。因为大家志向有不同。

比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地。忽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继续干活,把金子看做砾石一般。而华歆则去拿起金子再丢开。又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人坐豪华车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2)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立志求道的多,但最后能坚持下去而有所成就的少。

孔子弟子冉求有次就有了畏难情绪,曾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孔子自己15岁就志于学,一直到30岁才有所立。这条路还真不是容易走的呢。

(3)可与立,未可与权

有所成就的人已经很少了,但能懂得权变的人更少。到这一步,已经有点“由实返虚”的意思了。

什么是权?权就是权变。《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权,是针对经(礼)而言的。虽然经(礼)是儒家的行为规范,但事实上,礼和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矛盾。于是“权变”思想就被引入来解决这个矛盾问题。到了孟子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一套经权思想。

从孔子这句话来看,孔子已经对“权”的思想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他也很清醒地看到,“权”是不能随意滥用的。所以,他把权放在了“立”之后,只有那些有所立的人,才可以去讨论“权”,这样就把“权”的发挥给加了一个很强的限制。这是很睿智的思想。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

司马牛是宋国人,本来生在富贵之家,他的哥哥桓魋(tuí)是宋国的权臣,手握兵权。他心生一计,谋叛宋景公,想做一番大事,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失败,只好出亡。家族因此受连累,几个兄弟也都流亡国外。司马牛本人辗转到了鲁国。

遭遇这一劫难,富贵安稳的日子成为过去,他内心的抑郁,可想而知。所以,司马牛心情很不好地叹息说,看到别人都有兄弟,家庭和谐美好,我却一个人流亡在外,没有兄弟,我这心里头堵啊。

这段话有几层涵义:

第一,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第二,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第三,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第四,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200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30期“奥运专刊之二”封面的大标题,用的就是孔子的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一张开幕式图片下面的说明文字是这样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8时,巨大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里,焰火突然腾空而起,场地里2008面缶(中国古代乐器)构成了矩阵,其中的部分光芒四射闪烁倒数。8时整,当“0”一出现,2008名演员立即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的北京奥运开幕式表演拉开了大幕。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到了今天依然魅力迷人。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说,你总看着自己人生的遗憾,你总在念叨着这个遗憾,这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这个遗憾有可能变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这个阴影在你的内心,极而言之,它对你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有诗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曾这样说道:“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相信普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你也就没什么别的选择了。你就是一个革命者了,你就会支持那些有勇气、有决心改变社会现状的人了。

1983年,著名诗人艾青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一首长诗,诗名就定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1958年5月16日,毛泽东在给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关于同苏联专家关系的报告批语中曾这样写道:“……就共产主义者队伍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定要把苏联同志看作自己人。”

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接见溥仪、溥杰等人时曾说过,“世界上有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和棕种人”,但“不管是哪种人,相互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肤色,四海之内皆兄弟”。

事实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格言,2500年来已经成为“君子们”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这句格言都渗透其中。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都在运用它,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和态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完美、和谐,仍是非常有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格言,其古老的思想在当代文明社会仍然闪耀着不尽的光芒。

让我们永远记住——“四海之内皆兄弟”。

5.选择胜过自己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这一句中“无友不如己者”我们若细思一下都会发现在逻辑上有些问题:都去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怎么能交得到呢,那么谁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再说这样做不是势利眼了吗?

我们在指导学生们读《论语》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注意到了这句话的问题。其实很多名人也都注意到了这句话,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无友不如己者”是交友的心理条件。

钱穆注曰:“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

以胜己之心交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向学,广交贤友;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胜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绝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

从钱穆的观点来看,这胜过自己的人并非是在金钱上、地位上胜过自己,而是在学业上胜过自己,作为好学的人,只有选择这样的人做朋友,才能提高自己的求学境界,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求学目标努力。我们常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还有听你一句话真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一席话或一句话通常就是胜过自己的人说的。这不就是求学者要的最好的收获吗?

苏轼注曰:“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是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吾友矣。”

在苏轼看来,有些鄙陋之人,乐于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这样看起来好像放下了自己的架子,礼贤下士了吧。可是容易自我满足而且耗费自己的时间,这样做是应该戒除的。这样的交友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在一帮不思进取的朋友面前沾沾自喜,夸夸其谈,自我满足,不思进取;或者流连于一帮贪于享受的狐朋狗友之中,贪于物欲和感官的享受,对学习没有帮助,还会消磨自己的人生之志。所以苏轼认为这种陋习应该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