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26629600000026

第26章 常家庄园

在榆次市东阳镇的车辋村,有一个读书、做官、经商三位一体的清代北方大族——常氏家族。这个大家族因其有着科考入仕的人物,还有清代“外贸世家”和“教育世家”的美誉,所以在当地特别引人注目。常家人在这里留下了颇具规模的几十处院落和几处大花园,经过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不少建筑已经破败,经过近两年的整复工作,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国庆节前夕,常家庄园建筑群正式开放,向游人展示着常家两个世纪的经济、文化成就和建筑风采。

经过曾任晋中地委宣传部部长的老同学刘巩介绍,由榆次县志办李林娃主任陪同,笔者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沈爱娣小姐于1999年8月16日一同到常家院考察。沈博士是一位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山西近代史颇有些研究的少数外籍女学者。她说从山西近代一位绅士的日记中发现了车辋常家这个家族,并且在北京查阅了常家后人常赞春所著《常氏家谱》,对中国北方有如此一个大的家族颇感吃惊。在她看到常家院之前,她一直认为近代中国北方是没有世族的。从对山西地方历史的了解中,还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这个家族中曾经有过一位康有为公车上书时签过名的举子,有过一位被毛泽东提及的文人,因而与其他的商人家族更显出一些不同之处。

常氏始祖常仲林,原系太谷县人,明朝弘治初迁居榆次车辋村,初来乍到,受佣放牧,辗转多年,渐有积蓄。常氏族人胆略超群,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开始经商,主要在张家口、恰克图从事茶叶贸易,雍正以后,以恰克图对俄贸易为契机,积聚大量财富,到光绪年间(1875—1908)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贸易大家。

常家庄园兴建于清朝晚期,在车辋村整整占了两条大街,占地面积200余亩,合13万多平方米,建筑楼房多达40余栋,房屋1500多间,比灵石王家宅院的规模更大,庭院更加规整阔大,堪称华北第一。由于常家大兴土建,原本由4个自然村合成的车辋村,从此成为一个以常家为中心的大村寨。常家在车辋的两条街,就是在常氏9世常万达、常万玘时常家开始分家,常万玘以村西南为轴心,修建了世荣堂,也称南常;常万达修建世和堂,由东向西修建了一条街,人称北常。今天看到的常家遗留的院落,是常万达为其后人修建的庭院。李主任介绍说,常万达生前就为他的10个孙子各建一处大宅院,分别取名“慎和堂”、“谦和堂”、“体和堂”、“贵和堂”、“人和堂”、“节和堂”、“雍和堂”等等,每个堂都是两三进的院子,形成“品”字格局,整整齐齐排列在一条街上。

常家宅院里,主体建筑为北方式的庭院建筑风格,每个正院均为内外两进,外院的南房临街倒座,东侧辟有各式门楼。里院呈长方形,庭院宽敞,风格统一,当上房、南房多达8间时,常家遵循正五偏三的模式,再辟出一个偏院。人们看到正偏相连的院落布局,明白常家这个读书、仕宦、经商之大家族,建筑上丝毫不越等级之规。不过,常家的藏经楼是山西明清建筑中极少见的七间二层楼建筑,一层为八柱支撑的带廊的七间大砖房,二层为整面木结构门窗的藏经屋,绘枋雕栏,飞檐翘脊,典雅富丽,蔚为壮观。常家院的屋顶有单坡式、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每院的里院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精致玲珑。牌楼两侧还有砖雕的花墙,这种花墙将正院隔成了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的多种格局。院落之间或院子的后面,还辟有花园、菜园一类的辅院,有小门通向正院。院中精美的雕刻,虽然被岁月蚕食了一些光泽,然而其精巧的工艺、独具的匠心,仍然让今人折服。房脊吻兽,照壁花墙,山墙墀头,楼层护栏,都用传统的琴棋书画、佛道文化、吉祥花草进行装饰,同时也不乏传统文化的福、禄、寿、喜、万福、如意类的装点,特别是院内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四季花卉和飞鸟鱼虫的雕刻两两相对,却绝少雷同。屋脊上的福寿瓦垄,也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