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26629600000029

第29章 曹家三多堂

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亚圣孟子,被梁惠王召见商谈王者之道,孟子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是指王者只要有纵横百里的小国就可以施行其仁政,使天下人归服。而驰骋万里的山西富商是否可以说,在明清商业领域里也建立了一方王国呢?完全可以说,晋商当年在贸易经营活动中,的的确确曾建立功业,雄踞一方。辽宁朝阳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唱道:“先有三泰号,后有喇嘛庙;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出关以后,方知朝阳县在清代的重要地位,那里是满清祖宗的“龙兴之地”,是清王朝发迹的地方。太谷曹家的兴盛与关外的贸易关系重大,三多堂的兴建则是曹家财富积累的一个方面。

三多堂是曹家宅院的一处堂名,现在留存的院子故以三多堂为名。三多堂位于太谷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北洸(音guāng)村,是太谷曹家的大本营。清朝中叶乾隆至咸丰年间(1735—1861)的100余年,曹氏家族产业达到了鼎盛,曹氏拥有的商号多达640余个,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重要口岸,甚至扩展到了万里之远的莫斯科等欧洲地区。财大气粗的曹氏家族在北洸村和太谷县城里起房建楼,曹家在太谷城里盖的楼房宅院多达17处,在北洸村也盖了楼宅7座。嘉庆初年(1796),曹家第16代曹兆远为7个儿子定下堂名,其时曹氏家业分为7门,相对可以独立经营,独立发展。长子“吉庆堂”,次子“罄宜堂”,三子“世和堂”,四子“流青堂”,五子“德善堂”,六子“双合堂”,七子“五桂堂”,同时,曹氏设立了总领7门的管理机构,取名为“曹七合”。后因1门过继给同族人,曹家减为6门,改“曹七合”为“六德公”。道光年间(1821—1850),曹家第18代时,五门曹凤翔又起堂名为“承德堂”、“承善堂”、“承业堂”,三堂合称“三多堂”。光绪年间(1875—1908),曹家各门又增添了不少堂名,五门堂名过多、过繁,人们通称三多堂。五门德高望重,是曹七合和六德公时期曹氏家业的当家人。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曹家的建筑大多因历史原因或被拆毁,或为他用,只有三多堂这座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84平方米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俯瞰三多堂,是一座封闭性能极高的城堡院。共有15个小院,3个倒座楼,3个厅堂,3座主楼,共277间房屋。整座院子坐北朝南,三面临街部分是屋宇的后背,北面是无窗无门的长66米、高17米的一堵石基砖墙,既可抵御北方冬季寒风的侵袭,也可抵御外来盗贼的进入。正门在南向,为拱形的大门,开在八卦的坤位。大门两旁,30米长的廊檐斗拱装点,一条石条铺砌成的宽4.5米的甬道,横贯东西,甬道的东西尽头各开一门,东门为拱形“吉利门”,平时关闭,女儿回娘家、丫环出嫁、家中出殡时启用。西门为长方形,门上有一阁楼,为“神祖阁”,内供祖先画像及曹三喜创业时的扁担、推车等物品。在这60多米长的甬道上,依稀可以识得当年迎来送往、生意买卖中车辙的印迹。甬道东低西高,房屋墙壁却是东高西低,这是曹家先人对风水的认识所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甬道将楼宅大院分为功能不同的两部分:南面为外宅,分别为药铺、账房、厨房、客房、书房、小戏台院等建筑,是家族公务活动的地方;北面则是内宅,是“三多堂”大院的主体建筑,由东西并排的、各自分隔又相互连属的三座穿堂楼院组成。内外宅隔道相迎,院门相对,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建筑群体。

在山西众多的宅院群中,三多堂的特点是楼高、墙厚、庭院宽敞,富室风格更为鲜明。三多堂楼院的主建筑是并排的三栋三层五间的统楼,从西往东依次为多子、多福、多寿院,各院都是由倒座楼、前院、过厅、后院、主楼、偏院组成。平面布局图为并列的三座二进四合院和二进四连环套院,前有倒座楼二层五间,后有统楼三层五间,厅堂及前后院的东西厢房各为五间,东西院的东墙辟有垂花门与偏院相通。它打破了一般民居住宅的建筑中二进四合院外三里五的格局,将里外厢房均辟为五间,如此一来,曹家的庭院较之乔家、渠家也就宽敞了许多,气派也要大一些。屋檐、梁椽等部位的彩绘雕刻,屋脊、门楣间保留完好的莲子垂花、如意垂花和万、寿、喜的勾连异体字,使人一踏进楼宅大院,便有宽敞、明亮、舒适、富丽之感。三座主楼,也称明楼、统楼,是三多堂的精华所在,地基厚实,屋墙坚固,全部用18米和33米长的木柱打进地层,然后用砖、灰、土混合灌铸,地面加砌15米高的石条缠腰后才开始砌墙建屋。底层墙厚16米,二楼墙厚14米,三楼为12米,上面一层为木结构的建筑,画栋雕梁,花团锦簇。房间的窗台上,宽度足可供人卧躺,坐在宽大的窗台上读书吹箫,无疑极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