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26629600000041

第41章 老宅院里新时尚

辛亥革命前后,“崇洋”之风盛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在社会新思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认为接受不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是鉴别维新与守旧的主要标志。在山西的深宅大院里,也同样经历了这场变革带来的一些变化,虽说不是主流,却也给沉闷的老宅院里带来了一线轻松。年轻的一代人剪辫子,放天足,出洋留学,着中山装,穿学生服,富有的宅院人最早享受了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如汽车、电灯、电话,等等。

祁县乔家的乔映霞,他当家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早年倾心康有为、后来追寻孙中山的乔映霞,在祁县率先剪去了长辫子,又率先脱去了长马褂,穿上了中山装,他被当地人称为“洋大少”,可见其当年不俗的追新举动。车辋常氏一族,办学最为得力,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了榆次笃初学堂,第二年易名为常氏中学堂。宅院名人常赞春还在常家一条街上,开设了常氏女子学堂。祁县富商渠本翘也在当地创办了女子学堂,都属开地方风气先河的善举。常家的后人,在辛亥革命前后,也曾留学欧美,乔家也有人追逐风气之先,跨出国门。乔映霞的儿子乔健,192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回到乔家堡后,这位喜欢运动的青年人,在村子里修建了一个篮球场,他是想玩什么就能玩好什么的人!喜欢溜冰,就让人把村西的一块地平整成运动场,寒冷的冬季里,让佣人从井里取水浇场,一个溜冰场就建成了。像乔健这类的追逐新潮的宅院子弟,也不在少数。

清末时,随着洋建筑特别是教堂和教会医院、学校在内地的大量兴起,老宅院也对现有的一些建筑设施进行了改造。乔映霞对乔家的厕所、厨房就进行了一些比较科学卫生的改造。乔映奎在民国十年(1921)扩建新院时,将窗户式样大胆革新,注重采光效果,窗户选用了大格子的玻璃窗,窗户上的装饰开始依照西式建筑改进;而且窗棂、门楣上的彩绘图案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将冒烟的整列火车绘制在立栏之间,火车驶过的桥梁用几根树杆支撑。画面虽说有些幼稚,工艺也不算精细,然而这是乔家人对新时尚的渴望和追求,是现代工业文明在老宅院里的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先传入中国的大型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是轮船和铁路。大致说来,西式马车、人力车、脚踏车是在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的;汽车、电车一类的机动交通车辆,则是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首次把两辆汽车输入上海,轰动一时。1920年,太谷曹家人得风气之先,从天津购买了美式汽车一辆,这辆汽车带给封闭的山西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时尚。抗战初期曹家的汽车被日本兵抢劫。

祁县乔家堡的在中堂,在20世纪20年代初分家析产,得到1/6家产的乔映璜,于1927年从天津购得一辆黑色轿车,并且带回一个会开车的师傅,为祁县城里新添一景。近代中国名家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胡适的汽车〉》的杂文,提及胡适先生以车代步的时间,大概在民国十九年(1930)胡适做北大文学院院长的时候,轿车是美国的福特牌,样子也很古老。也就是说,乔家拥有汽车的时间,与学贯中西、声名卓著的胡适先生几乎是在同时。当时的中国,汽车是绝对的奢侈消费,只有少数的名公巨卿、豪门大贾可以享用。乔映璜会享受,也喜出风头,不管有事没事,常常坐上汽车去祁县城里转上一圈,风光一番。不过,当时山西的许多道路并不适合汽车的行驶,一般只能在县城里玩玩,正如前面美国人罗斯对山西道路状况的描述,坑洼不平的狭窄公路难以适应机械化交通工具的使用,然而,乔家后人对现代生活模式的向往追逐,通过购买汽车这类的生活琐事,让人们略知一二。在乔家宅院里,展出了乔家当年购买的德国生产的铁皮火炉一个,还有产自英国的一对沙发,那是宅院人对舒适生活的一种追求。

1923年,曹家在封闭的三多堂里安装了一台美国制造的32马力发电机,时价1万块银元,日发电量为1500—1800瓦。1929年停用,1938年曹家送给了当地的抗日政府。1931年三多堂又安装了手摇干电池电话机一部,购进德、美、日制造的照相机4部。曹家在享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方面,算是能够领先一步了。在曹家大院的展室,有数代曹家人的画像,最早一代,是明代衣冠;接下来是马褂箭袖的清代服饰;最末一代,已经是西装革履的现代装束了。在这些富裕的大户人家里,着西装、穿旗袍都是很平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