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26631900000012

第12章 文化艺术和体育(5)

我国古代医疗体操的书甚多。三国时的名医华佗曾编制了《五禽戏》;南北朝高僧达摩创编了《十八罗汉手》;十二世纪的朱代医学家编着了《八段锦》;到了明末清初,少林寺成了我国体操运动的中心。他们收集整理了我国各种体操加以补充,编写了《内功图》。后来又改编为《卫生要求》,流传至今。

随着欧洲奴隶社会的解体,体操的含义渐渐缩小,但仍未和其他体育项目“分宗力。1793年,德国姆斯着的《青年体操》,仍然包括走、跑、投掷、角力、攀登、舞蹈等内容。我国1906年成立的第一所体育学校,名字也叫“中国体操学校”。

十八世纪中叶,国际上形成了新兴的体操学派。德国出现了民族体操学派的“杠子运动”;瑞典出现了以军事、教育、医疗为目的的体操学派;还有丹麦体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诞生了“鹰派”体操。这样,渐渐形成了现代体操的完整概念:基本体操、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和辅助体操等。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开始有了国际上的体操比赛,但项目不全,只有男子参加。

我国的竞技体操是从外国传进的。为时甚晚。清光绪年间的水师学堂,开始把双杠、单杠、木马列为体育课程,并逐渐在各大城市的学校开设。

历史悠久的气功

气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管它叫吐纳、导引、内功或静功,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却病延年的手段。关于气功的记载,除着有专书外,还散见于许多医书、文集、诗词之中。许多有名的医学家、理论家、文学家,如庄子、张仲景、华陀、葛洪、朱熹、苏东坡、沈括、陆游、李时珍等人,对练功都有较深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

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载:“虚邪之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扼要的说明了气功的要领及意义。

庄子在《刻意编》中记载了静功,动功兼练可以延寿:

“呼响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以好也。”

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曾作了不少待词记述自己练功的体验,其中有一首是:“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为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枕西窗半夕阳。”将练功的效感作了逼真的描述。

日本、印度的民间和宗教界也有类似气功的健身方法相流传。

篮球史话

人类学者和考古学者的考察报告称,约于哥伦布在纽约登陆五百年前,尤卡坦的马阳印第安人曾进行过同篮球非常近似的游戏。但这只是科学家们根据一些艺术遗迹所作出的推论。

篮球运动的真正起始,有文字记载的是1891年。这年,美国春田体育大学体育教师奈·斯密斯,对当时的室外球类运动进行了研究,想进一步将球用于室内运动中去。首先必须消除运动场上的粗野现象,带球跑是不允许的,脚踢球也必须禁止。接着便是设计球篮。

最初设计者在体育馆内两端竖起两个装桃子的筐子,作为球篮,用一个足球作为篮球。

当时,每投中一个球之后,比赛就要暂停一下,借助放在球场两端的梯子,由专人负责把球从篮筐中取出后,才能重新开始比赛。

不久,篮筐有了改进,变成了铁的。铁制的篮筐比果筐好多了,但也不实用,既昂贵又危险。随后,又有人设计了线制的球网,但是要想让球出来,还要靠拉线。到了1912年,人们才开始想到把网子的下口剪开,成为今天球篮的形状。

当时,奈·斯密斯创立了十三条规则,其中有十二条规则韵基本部分实行了半个世纪以上。

我国篮球运动约于1896年传入,首先在天津、北京等城市的青年会中展开。

奖杯的来历

据西方史籍记载,英国曾经有个称为“被杀害的爱德华”的国王,据说,有一次他坐在马背上,接过别人敬给的一杯酒来喝时,被刺客从背后一刀捅死。从此以后,在英国的宴会上,便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礼节:一个很大的酒杯,在来宾中依次传递,环行一周;每当一位宾客接过酒杯时,不仅自己要站起来,而且连在他旁边的人也都要站起来,表示“保护”饮酒者不致像爱德华那样被人暗算。这种礼节中的酒杯,称为爱杯(Lovingcup)。爱杯在当时是奉献给“上等人”的珍贵礼物。后来,人们转将这种“爱杯”赠送给比赛的优胜者,从而演变成现在的奖杯。

从鸿雁传书说起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首创了利用火光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遇有敌人入侵,白天就举烟,晚间烧火。我国的山东省爝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了狼烟台以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通信——邮驿通信。邮是步行相送;驿是骑马传递。秦统一中国后,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水陆邮驿通信网。据《通典》记载:秦国在每一乡里设十处驿亭,每一驿亭的亭长管理方圆十里的邮驿事务。刘邦曾当过江苏沛县地方的亭长。送信的驿使骑着快马,一个接一个地往前传,遇到军情战报,或“鸡毛信”,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便马不停蹄,舟不停泊地飞速传递。到了元朝,全国驿站达一千五百多处。到了明朝初叶,湖北省麻城县去四川垦荒的农民,每年相约推派同乡回家几次,来往带送衣食用品和信件,这种民间的通信方法,叫“麻乡约”。后来“麻乡约”扩大到代办同乡以外的业务,形成了我国最初的专业民信局。

古代人没有通信的条件,想给外地亲人故友寄信真是困难重重。难怪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有人利用鱼和大雁的迁徙,把书信放在鱼肚里或大雁的足上,带到远方去,因此,书信又称“鱼雁”。在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送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句子。但更广泛流传的是“鸿雁传书”的故事。说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牧羊,十九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归汉,而对汉使诡言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块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子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信一封,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只好让苏武回汉。至今,人们仍喜欢把邮递员称为“鸿罹”。

邮票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1840年5月6日诞生在英国,票面为黑色,上面印着维多利亚女王十八岁即位的侧面像。当女王看到她的肖像印在邮票上时,十分高兴,更加积极支持邮票的发行工作。加上邮票本身使用方便,又可作印花税用,因此,这枚邮票发行的当年,便印刷了六千八百万张。

在邮票诞生前,人们投寄信件须向邮局付款,然后在信上盖“邮资已付”的戳记,这种办法手续繁琐,邮资不划一,缺点甚多。1840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统一邮资,规定每寄一信的邮资为一便士,并且将“邮资已付”的标志印在信封上,任人大量购买。采取这种办法寄递邮件要便利和迅速得多。但仍存在信封较大,存放不便的缺陷。从那时候起,英国邮政当局又想方设法进行了一些邮政改革,找到了把印在信封上的“邮资已付”的戳记变成印有图案的小纸片的好办法,这就是邮票的雏型。后又经过一些改革,于是便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

最初的邮票是没有齿孔的,人们购买邮票寄信需用刀割,仍觉多少有点不便。直到1848年,英国的亚莱尔发明打孔器后,这一美中不足才被弥补上。

为了防止伪造,邮票均印有水纹。邮票盖销,最早是用红墨水消印,但由于容易被人洗净,重复使用,后改用黑墨水。

现在一般都用油墨。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者5先后模仿英国开始发行邮票。各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票面上除印有邮资价值外,图案都非常简单,都是采用各国国徽或国王像。

我国第一套邮票诞生于1878年,是清朝光绪四年发行的蟠龙邮票。这套邮票分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黄色三种。票面主图都是象征中国皇帝化身的龙。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是1894年的万寿纪念邮票,这套邮票是清政府为了纪念中外通商五十年和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而发行的。全套共九枚,主图是龙、鲤鱼和帆船。

从张骞两出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

我国是世界上对外贸易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东周时,齐国就被誉为“海王之国”,以丝和丝织品闻名于世。当时希腊人曾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许多经济学者开始着手从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管子把“关”看作“外财之门”,主张“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鼓励对外贸易,招徕外国商人。荀子认为对外贸易发展了,就能使“四海之内若一家”,获得木国所不出的珍奇物品。但由于当时中国还没统一,道路阻塞,经济落后,对外贸易毕竟还是有限的。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西汉时期,封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对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汉武帝时代,大探险家张骞两度出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门。从此,中国的丝绸,晦瓷,以及后来的“四大发明”运往西方;西域的马、苜蓿、葡萄、蚕豆等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除陆路外,海路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了。由于西北边外诸邻国不时南侵,所以唐代对西北边境的对外贸易委派属官掌握,限制很严。而对南方海路的贸易则禁令稀疏,朝廷只在广州没市舶使,专管税收。外商只要不违犯唐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中国人到外国经商,也受到朝廷鼓励。

宋朝建国后,立即从海陆两路开展对外贸易。公元987年,宋太宗派宦官八人,分四路出发,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贸易。

仁宗皇祜时,市舶收入达五十三万贯,英宗治平时增到六十三万贯,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南宋时市舶收入高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最高额的两倍多,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等书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有五十多个国家。

明朝时,随着手工业的兴起,对外贸易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1405-1433年之间,我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经过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技术的交流。把明朝的对外贸易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