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治节的功能,还关系着我们体内水液的代谢。如果肺治节失常,就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没有小便,形成水肿等。这个时候想要让病人排出小便,消除水肿,不能一味利尿,这时中医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治疗方法,叫做“提壶揭盖”。
盛满水的壶,要想将水从壶嘴中顺利地倒出来,必须在壶盖上凿一个孔,或干脆揭开盖子。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一个气压的问题。
中医形象地认为,人体就像一个大茶壶,肺就是茶壶的盖子,壶嘴就是下窍,也就是排尿的阴器。当肺治节的功能失常,就好比盖子的小孔被堵住了,下窍就不通利。
《侣山堂类辨》中记载,有一个人患水肿,小便排不出来,有医生开了八正散等利尿的中药治疗,却毫无效果,后来请张志聪来治疗。张志聪开了一些宣通肺气的药物,病人服药后没过多久就排出小便,水肿也就逐渐好了。宣通了肺气,恢复了肺主治节的功能,就如同打开了壶盖,因此小便就很容易解出来了,体内的水都排走了,肿也就消了。
肺是藏魄的,我们说一个人有魄力,内在的这个人肺气要足;外形上,胸的轮廓会充实。有个成语叫“小肚鸡肠”,形容人狭隘小气。当然,不是人的个子高,魄力就大。许多做成大事业的人物,个子矮小,气度伟岸。人体形态是有个比例的,内在是讲究气质的。
寅时,对应凌晨3点到5点,是由肺所主时的。肺能“朝百脉”,也就是全身的气血都必须“朝会”于肺,再由肺调配、输布于全身。肺还有一个特点,它在人身体的最高处,气血“朝会”于肺,由肺输布于全身的趋势是向下的,中医用“肃降”这个词来概括。
我国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都是代表开端的意思。一日之中的寅时,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的时候。这时候肺作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担当起均衡天下(身体)的职责,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脏需要多少、肾脏需要多少,这些气血的分配都是由肺来完成的。
一旦肺的“宣发”、“肃降”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即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可是,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肺的肃降的功能差了,只有“宣发”没有“肃降”,导致对身体其他各部位的血液供应增加了,而大脑得到的血却相应减少了。大脑得不到血液的充分滋养,自然这个时候就容易早醒了。如家里有老人,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醒他晚起床,尽量不要做早锻炼,以便让肺履行好它的本职工作。
人的皮毛要靠肺气来滋养
清代医家沈源《奇症汇》一书中记载,有一个婴儿出生时身上没有皮,当时的一位名医认为,得这个怪病的原因是婴儿的母亲自从怀胎后,一直都住在楼上,从不下地,胎儿吸收不到地气,于是把婴儿安置在地上睡了一宿,后来皮竟然真的长出来了。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中医认为“肺合皮毛”,也就是说肺和皮毛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肺在五行中属金,所以皮和肺一样,也属金。金是来自于土中的,所以土能生金,五脏中脾属土。胎儿吸收不到地气,也就意味着土不足,土不足就没法生金,所以婴儿不长皮肤。让婴儿睡在地上,是为了给他补充“地气”;地气足了,皮就能长出来。
中医认为肺与皮毛是一家。当肌表皮肤遇冷时,就会收缩,起鸡皮疙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人就会因此而伤风感冒,出现咳嗽、鼻塞的现象。此时如果发汗,让风寒邪气随汗从皮毛发散出去,感冒也就好了,这就是肺合皮毛的一个例证。而且,皮毛的润泽,还要依靠肺气来滋养。肺气旺盛,皮肤常常润泽有光;肺气不足,皮肤常常憔悴,无光泽。
皮肤上有汗孔,中医学把汗孔称为“气门”,从这就可以看出,汗孔不仅是用来排泄汗液的,它还和肺是相通的,也能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由于肺和皮毛之间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要爱护皮肤,使我们的肺少受一份伤害,这对健康是很有裨益的。
至于皮肤的护理,现在的女性都舍得花本钱,也很在行,因此这里就不细说了。但对于皮肤色素沉着,也就是常见的黄褐斑,也许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里就顺便说几句。
黄褐斑中医学上又称为“面尘”、“黧黑斑”。蝴蝶斑是黄褐斑的别称,因多对称地分布在面颊两侧,呈淡褐色或咖啡色,形似蝴蝶,因此而得名。黄褐斑最常见于育龄期妇女,若发于孕妇则称“妊娠斑”。黄褐斑表面皮肤光滑,不痛不痒,也没有皮屑,但很影响美观。
为什么会出现黄褐斑呢?中医上说肺“司降气”,也就是肺能把气往下引,如果不是肺具有这项功能,我们就没办法把外面的气吸入到我们的体内。既然肺主降,那么体内代谢后的浊气就会在肺主降的功能下往下走。如果肺气不足,使肺的降泄功能大大减弱,这样浊气就会赖在体内不走,当它留在头面时,就会形成黄褐斑。
另外,黄褐斑也与我们的食物密切相关。如今我们吃的都是一些精细的食品,必要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都在减少,而食物中的有毒成分却在增加,长期食用这样的食物会导致血液中有毒的成分越聚越多。纤维素含量不足,又影响排便,而大便排泄障碍又会加重有毒成分的再吸收,这样就导致浊气留于面部而生黄褐斑。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所以懂得黄褐斑的预防十分重要。为预防黄褐斑,饮食方面应多食白菜、冬瓜、白萝卜、柠檬、苹果、西红柿、花生、莴苣、瘦肉、蛋黄,少食酱油、酱菜、酒、咖啡等含色素的食物,忌烟;尽量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时用太阳伞或戴帽,涂防晒霜或油膏等防晒产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分忧虑和过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及时治疗慢性炎症,如胃肠炎、子宫附件炎、阴道炎等。
选用化妆品时,不要用无商标、无厂家的产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增白润肤的面霜和洗面奶。使用祛斑产品时,应先在手臂上试用,没有过敏现象后才涂于脸上。
打开肺之窗,减轻哮喘症状
即使很多病人已经有多年的哮喘病史,但对哮喘也多是一知半解,更有多数人都抱持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虽然对疾病造成的生活上的困扰无可奈何,但也不知道正确控制哮喘的方法,往往都是等着症状出现才找医师治疗……其实“与病共处”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哮喘影响生活的事实,而是要积极地了解哮喘、控制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支气管慢性发炎及过于敏感,这种发炎反应就和皮肤表面的伤口发炎一样,会有肿胀、泛红和分泌物。当敏感又发炎的气管遇到刺激,就像还未痊愈的伤口又被割伤一样,身体会分泌更多的东西来保护伤口,这又会使气管阻塞得更严重,所以会感到胸闷,憋得慌。这个时候肺部就像关上窗户的房间一样,空气没有办法顺畅进出。
有人认为,哮喘是“不治之症”,心里害怕,其实不必这么害怕。哮喘虽然难治,但儿童期的哮喘大多数都能治好;成人哮喘虽治愈率低,但只要有信心、有耐心,进行规范化治疗,也能够很好地控制或减轻它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哮喘的预防,最重要的一条是避免接触致敏源。对于哪些物质可能会刺激自己的呼吸管道,心里要有数,以尽量避免接触这类东西。例如,对动物毛发敏感的人,就不应该在家里饲养宠物,其他容易引起病发的致敏源如毛毯等,也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或者每周以热水清洗;假如要将这些物品放在床上,则应该用胶袋包好。
对环境的要求,就是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地方清洁。因为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是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致敏源,所以应该勤加打扫,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如果哮喘病人还有吸烟爱好的话,为了健康最好忍痛割爱把烟给戒了,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因为,吸烟时喷出的烟雾会刺激呼吸管道,引起哮喘发作。
还应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应戴口罩。尤其是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感冒诱发哮喘。发病季节,要防止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有些人因为运动可能诱发哮喘,便全面停止所有运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有效增强心肺功能,对控制病情大有帮助。
另外,哮喘最让人难受的就是那种憋气的感觉,对于这类病人来说,平时练习深呼吸是有好处的。也许有人不屑一顾,呼吸哪个不会,我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还需要练习吗?其实,有的人呼吸很浅,就在胸膈以上;有的人虽然稍深一些,但也不是正确的呼吸方式。
深呼吸是一种腹式呼吸,就是一定要用到腹部。比如练唱歌的人,他们的气就是从丹田发出来的,所以练唱歌是对人体有好处的。因为唱歌的人总要通过腹部呼吸,对人的胸膈进行了很大改善,这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由于过去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因此在过去哮喘还算是一个重病。中医一向都很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有了“重病难过冬至节,过了冬至可过年”这么一个说法。在当时来说,哮喘病人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气候热到极至的时候,要向寒的方向转化;寒到极至的时候,又会向热的方向转化。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就是说在冬至节之前是阴寒最盛的时候,冬至过后阳气便开始生发。一些重病患者常常阳气虚,在冬至前的那一阶段,受到阴寒之气的影响,病情常常会加重,甚至死亡。冬至节以后阳气逐渐强盛,“阳衰”的病人得到阳气的资助,病就会逐渐好转。所以“重病难过冬至节”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我们认识了自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并不是消极对待,而是应该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如“冬病夏治”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像支气管哮喘这类冬天易发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如针灸、贴敷膏药或内服中药等,可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到冬季时,可能不发病或使发病的程度减轻。
“立冬”节后,也可对那些虚弱的病人预先加强滋补,以增强他们的抗病能力。如对怕冷、自汗、说话有气无力的阳虚病人,可用鹿角、菟丝子、益智仁、补骨脂、胎盘片、参蛤粉、胡桃等等温补药。
冬至节前后还应当特别注意气温变化,防止因感冒而加重病情;尽量调配可口的菜肴,以增加食欲;保持平静的情绪,避免忧愁、恐惧、悲哀的情感产生。这种合乎卫生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医师正确的治疗,就可使重病人度过冬至节这个气候关了。
其实,中医里有很多经典的养生说法,比如“冬不养阳,春病必温”,意思就是冬天不好好养藏,春天一定会得瘟病;“春不养阳,夏病必暑”,意思是春天不好好生发,到了夏天一定得暑病;“夏不养阳,秋病必燥”,意思就是夏天不好好生发,到了秋天一定会得燥病;“秋不养阳,冬病必寒”,意思就是如果秋天不好好养阳气,到了冬天一定会得寒证,出现怕冷、咳嗽等病症。
这些古语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养生防病必须要看前三步、后三步,要想这个季节身体好,必须要前一个季节先养好。也就是说,春天的养,实际上是为夏天而养;而夏天的养又是为了秋天能身体好。要悟到“一天当中有四季,一年当中有四季,一生当中也有四季”的道理,要把四季之道把握好,循着四季养生的规律去生活,才能保养好身体。
(第五节) 作强之官--肾
如何看一个人的肾好不好
“大夫,我排尿勤、腰痛,是肾虚吗?”“医生,我性功能不好,是不是肾虚啊?”时常有中年男性向医生咨询是不是“肾虚”了,脸上还掠过些许的紧张与不安。
看来,肾虚的概念在我国民间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据说,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印度人有“肾虚”的提法,而在我国流传之甚,非印度可比。可以说“肾虚”是个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中国人周知的病理术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而,究竟什么是“肾虚”?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中医眼中的“肾”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肾藏精
中医理论中,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脏器,具有“司封藏”的功能特点。《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也就是说肾是主藏的,是精所凝聚的地方。
那么,精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精就像西方拜金主义者眼中的钱,它是万能的。当我们体内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只要有了充足的精,一切都可以变成可能。所以,精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既然精藏在肾里,可见肾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肾所藏的“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五脏六腑的精气,一是肾脏本身的精气。关于五脏六腑的精气,我们在脾的功能方面,已经谈到饮食的精华--水谷精微,是由脾脏供应输布到全身各处的。这些饮食的精华,就成为五脏六腑的精气。如果五脏六腑精气正常的话,就经过肾的组织作用,把精气贮藏在储藏室的肾脏里,到需要精微营养的时候,再由肾脏输送出来。所以肾对五脏六腑精气的储藏作用,是一面不断储藏,一面不断供给。
至于肾脏本身的精气,主要是针对生殖功能这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男女交合的精气。这是人类所以能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的物质。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肾脏精气的产生,必须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储存,而肾脏本身精气的盛衰,又能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这里存在互相连系、不可分割的关系。
精是有形的,如果它变成气,则就是无形的了。肾精与肾气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之中,肾精化整为零,就成了肾气;肾气凝聚在一起,就成了肾精。肾精与肾气,实质上就像水和水蒸气的关系一样,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罢了。无形的东西,无孔不入,能到达任何地方。肾精就是通过转化为肾气,布散到全身,从而发挥它的作用。
肾中精气足的人,在没有任何欲念的情况下,阴茎也能勃起。比如说,人睡醒觉早晨起来时,常会有阴茎勃起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在小孩子的身上体现得最清楚。不信你仔细去观察,尤其小婴儿、三岁之前的小男孩经常会有勃起的现象,这是小孩子精气足的表现。
但古代养生家认为欲念是损伤真气的非自然状态,如果勃起是靠欲念支撑的,这就是你的非自然状态,就比较损耗身体。肾气最关键的特性是封藏,是不能老动的。
肾中精气是否充足,与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例如,人在七八岁时,由于肾气逐渐充盛,所以有“齿更发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叫做“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也逐渐成熟而且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肾气渐衰,人体机能随之逐渐衰退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