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26

第26章 外科疾病护理(7)

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治疗】

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可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它支持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除常规的术前准备外,结肠手术必须要做好肠道准备包括①清洁肠道:手术前二天进少渣或无渣饮食;术前1~2天服缓泻剂,若有便秘或不全肠梗阻者酌情提前几天用药;清洁灌肠,根据有无排便困难可于术前一日或数日进行。②肠道消毒:杀灭肠道内致病菌,尤其是常见的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以及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其药物前者主要是应用甲硝唑(灭滴灵),后者可用磺胺类药物(新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肠道准备充分,可减少术中污染,减少感染有利愈合。

目前国内外一些医院有采取全肠道灌洗方法作肠道准备,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制的灌洗液(含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及肠道消毒剂,保持一定的渗压),用量4~8升,蹲坐于排便装置上。可同时达肠道清洁和消毒的目的。

2手术方法

(1)右半结肠切除术

(2)左半结肠切除术

(3)横结肠切除术

(4)乙状结肠癌肿的根治切除根治术

(5)伴有肠梗阻病人的手术原则:术前作肠道准备后如肠内容物明显减少,病人情况允许,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术中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污染。如肠道充盈,病人情况差,可先作肿瘤近侧的结肠造口术,待病人情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术。

(6)不能作根治术的手术原则:肿瘤局部侵润广泛,或与周围组织、脏器固定不能切除时,若肠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肿瘤远侧与近侧的短路手术,也可作结肠造口术。如果有远处脏器转移而局部肿瘤尚允许切除时,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二)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2免疫治疗

可以提高病人抗肿瘤的能力,近年来发展很快,诸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已逐渐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疗的进行。

3中药治疗

可改善症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有的中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龙葵等。用药时可辨证、辨病兼顾,加入清热解毒、活血攻坚、滋阴养血、除痰散结、调补脾胃等方面的药物。

【护理】

一、术前护理

(一)饮食

宜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忌辛辣、坚硬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二)检查

除做好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外,病人还要进行心、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检查。

(三)肠道准备

可减少或避免术中污染、术后感染,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1饮食的控制术前2天给足够的流质,4~5餐/日,量约300~500ml,如稀饭、蒸蛋、菜汤、藕粉等,以减少粪便,清洁肠道,有梗阻的病人应禁食。

2抗生素的应用术前3天口服灭滴灵、庆大霉素等,3次/日,饭后服用。其作用是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由于肠道在使用抑菌剂时对维生素K吸收障碍,故同时要口服维生素K。

3缓泻剂的使用在无梗阻的情况下,术前晚需口服蓖麻油等缓泻剂。

4机械性准备术前晚8:00和术晨6:00清洁灌肠,直至无粪渣为止,灌肠时病人左侧卧位,中途有腹胀或便急时,嘱其作深呼吸。灌毕不宜立即排便,保留10~15分钟。灌肠途中,如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要及时报告护士,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

5胃肠减压术晨插胃管行胃肠减压。

(四)泌尿道准备

术晨留置气囊导尿管,防止术中误伤输尿管或膀胱;同时防止直肠癌术后膀胱后倾导致尿潴留或因麻醉、手术刺激盆腔神经引起反射性抑制而致排尿困难,一般于术后7天拔除。

(五)阴道冲洗

女性病人为减少或避免术中污染、术后感染,在术前晚及术晨要进行阴道冲洗。

二、术后护理

(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病人的一般情况、渗血情况及造瘘口血运是否良好。

(二)多种管道的护理,病人同时有胃管、尿管、氧气管、腹腔引流管或会阴部引流管,要注意维持管道的正确位置,保持通畅,注意无菌操作,特别要记录好各管道的引流量、颜色。

(三)体位,麻醉清醒后6小时,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人工肛门术后,应向人工肛门侧侧卧,以防止大便或肠液流出污染腹部切口。

(四)饮食

1禁食3~4天,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人工肛门排气是指有气泡从造瘘口溢出)后,可进流食,1周后进半流食,两周左右可进容易消化的少渣普食,以减轻肠道负担,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2为了防止人工肛门排出大便有恶臭,病人宜吃酸奶、藕粉等食物,避免蛋、蒜、葱、虾等食物,以防止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臭气。

(五)会阴部伤口的护理

术后会阴部伤口感染或裂开时,可用1:5000高锰酸钾作温水坐浴,2/日,坐浴后更换敷料。利于减轻或消除会阴及肛门部的充血、炎症、水肿和疼痛,保持清洁舒适,预防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六)人工肛门的护理

1局部皮肤护理:术后2~3天开放结肠造瘘口,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洗净造瘘口周围皮肤,涂上氧化锌软膏,以防止排出的大便浸渍皮肤而出现皮炎。待粪便成形有规律时,可只用清水洗净皮肤,保持干燥。

2换袋方法:由于人工肛门无正常肛门的收缩功能,初期排便无感觉,不能控制,故使用人工肛门袋。换袋时,宜取坐位,袋内积粪要及时倾倒清洗,避免感染,减少臭气;取肛袋时,应从上环轻掀起,防止损伤皮肤。

3大便成形及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后,病人就可以在每天排便后用棉垫将造瘘口盖好,用绷带固定。

4扩肛护理方法:人工肛门开放1周后,应开始扩肛,以松弛肛周肌肉,保持人工肛门通畅,避免因腹肌收缩及肠管回缩引起肛门狭窄,致排便困难。其方法为:戴手套用食指伸入肛门内4cm左右,1~2分钟/次,1/日,插入手指时,切勿粗暴过深,防止肠穿孔;扩肛时,可张口呵气,防止增加腹压。

【健康指导】

(一)生活饮食有规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和腹泻,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二)人工肛门坚持扩肛,1~2次/周,持续2~3个月;适当地掌握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提重物等,防止人工肛门的粘膜脱出。

(三)术后3个月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以免损伤吻合口。

(四)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癌药,并定期复查。

(第十二节)四肢骨折

骨的连续性发生部分或连续性中断称骨折中,其中最常见的是四肢骨折。多由暴力或意外损伤引起,如车祸、爆炸、跌伤、扭曲和压碎损害,常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股骨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病人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引起休克。

2体温增高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只有在严重损伤如股骨骨折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伤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

二、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

(1)畸形长骨骨折,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并可出现特有畸形。

(2)反常活动在肢体非关节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接触及互相磨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有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项体征只能在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使之发生,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它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

2骨折的其它体征:

(1)疼痛与压痛骨折处均感疼痛,在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骨折处有直接压痛及间接叩击痛。

(2)肿胀及瘀斑因骨折发生后局部有出血,创伤性炎症和水肿改变,受伤一、二日后更为明显的肿胀,皮肤可发亮,产生张力性水炮。

(3)功能障碍由于骨折失去了骨骼的支架和杠杆作用,活动时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使肢体活动受限。

以上三项可见于新鲜骨折,也可见于脱位、软组织损伤和炎症。有些骨折,如嵌插、不完全骨折,可仅有这些临床表现,此时需X线照片检查才能确诊。

三、骨折的X线检查

诊断骨折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X线照片检查进行诊断。用X线照片或透视来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为骨折诊断提供依据,另一些骨折必须拍X线才能确诊。对于骨折一般要求是拍正、侧位片,同时包括一个临近的关节,有些骨折还需加拍特殊的投照位置,如腕舟骨的45°角位拍片。

【治疗】

主要是以保护血运为主的内固定,即逐渐形成的生物接骨术(Biologicalosteosynthesis)。BO原则概括:(1)利用间接复位技术,对粉碎性骨折进行非解剖复位,主要恢复骨骼的长度、轴线,矫正扭转。(2)内固定不强求I期的稳定,而是要保存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连接,其血运不因内固定操作而再受破坏;(3)不应在骨折部位剥离骨膜进行植骨。带有锁定螺丝钉的新型微创固定系统(LISS)和锁定加压钢板(LCP)可以为现代骨科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是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MIPO)的理想材料,并可以在疏松骨质内得到相当好的固定强度。

【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因创伤严重,担心疾病影响日后生活,会产生恐惧、忧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应和蔼、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介绍骨折的发展、转归以及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注意事项及预后,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术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受伤过程及有无合并损伤,了解骨折端的出血情况。采集血常规、交叉配血标本,根据病情予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常规备皮、皮试、术前禁食、禁水。

二、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病人神志、生命体征的观察,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记录24小时出入量;危重病人应尽早入ICU监护。遵医嘱予以输液、输血,补充容量等。

2采取合适的体位:四肢骨折病人所采取的体位与病人的年龄、骨折部位和类型、治疗方式及有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有关。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可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股骨颈骨折者,应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因髋关节内收、外旋造成髋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者保持患肢外展、抬高位;长期肢体固定及关节内骨折,应置患肢于功能位。

3减轻肢体肿胀:抬高患肢15°~30°,若如无禁忌症,应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主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感染引起组织肿胀者,应加强换药、引流和抗生素的应用。

4疼痛护理:除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外,创伤感染、组织受压缺血、固定效果不佳也可导致疼痛。

(1)加强观察,分辨疼痛的原因:手术创伤所致疼痛于术后1-3天内显着,以后逐日递减;创伤、骨折所致疼痛多在整复固定后随肢体肿胀消退而日益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时疼痛可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伴局部皮肤红、热、肿、痛;石膏绷带固定过紧或牵引过度影响肢端血运时,患肢有剧烈疼痛等;

(2)针对不同的疼痛原因,对症处理,切忌盲目给予止痛剂。创伤性骨折者,在现场急救中予以临时固定可缓解疼痛;切口感染者,予以创口开放引流并应用抗生素;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应及时解除压迫,必要时手术减压;已发生压疮者,做好压疮护理。

(3)药物镇痛:对疼痛原因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镇静、止痛药物,以减轻病人痛苦;

(4)疼痛减轻者,通过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如冷敷、按摩等以缓解疼痛。

(5)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必要动作轻柔,在移动病人前先做好解释工作,再移动过程中重点托扶损伤部位。

5维持患肢血液灌注:患肢血液循环障碍与骨折合并动脉损伤、包扎过紧,不正确使用止血带及局部肢体肿胀有关。应严密观察四肢骨折病人肢端有无剧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等征象;有无肢端甲床血液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动脉血供受阻征象。对血液灌注不足的肢体,除积极对症处理,如松解压迫,更换石膏外,适当抬高患肢(以略高于心脏水平为宜),但需防位置过高加重缺血症状。严禁局部按摩、热敷、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6控制感染:开放性骨折未及时清创或清创不彻底,可致创口感染,重者可致化脓性骨髓炎,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合并全身性感染。应争取时间,早期清创,勤换药,适时实施有效引流,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7预防并发症:对长期卧床者,定期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咳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协助病人定时翻身和按摩骨突处;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8营养指导: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进餐。根据病人的口味适当调整饮食,保证营养素的供给。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防止便秘。

9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的过程,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

(1)胫腓骨干骨折:伤后早期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和趾间关节活动。夹板固定期练习膝、踝关节活动。禁止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旋转大腿,以免影响骨折的稳定。待除去外固定后,全面进行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2)肱骨干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手指主动屈伸运动。夹板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者,2-3周后进行腕、肘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4-6周进行肩关节的旋转活动。

(3)肱骨髁上骨折:伤后一周内开始练习握拳、伸指、伸腕活动。

(4)尺、桡骨干双骨折:进行功能锻炼时应避免骨折段再移位。

(5)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握拳,运动手指、掌指、肘关节及前臂主动舒缩;并逐渐进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旋和屈伸活动。至3-4周解除固定后,进行两手掌相对练习腕背伸,两手背相对练习掌屈。

(6)股骨颈骨折:按康复进程进行功能锻炼,正确使用拐杖及其他助行器,以防跌倒。

(7)股骨干骨折:疼痛减轻后,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教育】

1注意安全、加强锻炼、合理饮食、提高身体协调性、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危险。

2帮助患肢确立健康信心。

3逐步培养患者自主性锻炼和护理能力。

4患者配用外固定出院,向其详细说明正确配用方式、护理知识、观察方法及来院复查。

(第十三节)全膝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