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37

第37章 儿科疾病护理(4)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多种病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从而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具有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高胆固醇血症;④明显水肿。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原发性肾病病因不明,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肾病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肾病表现。先天性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新生儿或生后3个月内起病,病情严重,多致死亡。小儿时期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肾病,男女比例为3.7:1,发病高峰为3~5岁。

【临床表现】

1水肿最常见,开始见于眼睑,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呈凹陷性。未治疗或时间长的可有腹水,男孩常有阴囊水肿。体重可增30%~50%。水肿严重程度通常与预后无关。尿量减少1~2次/天。患儿可因长期蛋白质丢失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食欲减退,病程长或反复发作者可有发育迟缓。

2并发症,可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增高,多为+++~++++,血浆总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25~30g/L)。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肾功能一般正常,单纯性者浮肿期明显少尿时,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少数肾炎性肾病者血清补体可降低,可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治疗】

采用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控制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适量的营养、预防和控制感染、正确适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复发作或对激素耐药者配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中药目前以健脾补肾、控制西药副作用为主要原则。

【护理】

1休息,严重水肿和高血压时需卧床休息,一般无需严格限制活动,病情缓解3~6月后可逐渐参加学习。

2饮食,应用皮质激素的患儿,应适当控制热卡摄入。蛋白摄入控制在每日1.5~2g/kg左右,以高生物价的动物蛋白如乳、蛋、鱼、瘦肉等为宜。明显水肿或高血压时短期限制盐。

3预防感染,肾病患儿与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室收治。避免受凉,不去人群拥挤场所。

4观察水肿变化,记24小时出入量,每周体重2次,每周送检尿常规2~3次。严重水肿者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药物,以免导致局部潮湿、糜烂或感染。必须肌内注射时,注意严格消毒,注射后按压时间稍长些,以防药液外渗。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高度水肿的病儿,被褥应松软。臀部及四肢可垫上橡皮气垫或棉圈,有条件可使用气垫床。水肿的阴囊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皮肤破裂处应盖上消毒敷料,以防感染。

6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1)激素应用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发药,保证服药,对患儿及家长要作好长期服药的心理指导,讲解激素治疗对本病的重要性,使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与坚持按计划用药,防止隐瞒不报,造成对疗效的错误判断及反复复发。注意激素副作用,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

(2)应用利尿剂期间应观察尿量,尿量过多时与医生联系,减量或停用,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

(3)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酸胺)治疗时,注意白细胞数下降、脱发、胃肠道反应及出血性膀胱炎等。用药期间要多饮水和定期查血象,疗程不超过12周,以免引起性腺损害。静脉注射酸氮芥等免疫抑制剂时,注意要选用四肢的大血管和保护血管,以免发生静脉炎。

【健康教育】

(1)本病患儿住院时间长,应有计划地安排作息时间,病情缓解后,适当安排一定的学习。

(2)向家长介绍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向其介绍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并注意安全,避免奔跑、患儿之间打闹,以防摔伤、骨折。

(3)使患儿及家长知道感染是本病最常见的合并症及复发的诱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第十三节)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后可累及尿道、膀肾盂及肾实质,统称为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小儿常见病,据调查,本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12.5%,居第四位。女孩发病率普遍高于男孩,但新生儿或婴幼儿早期,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本病的重要性在于它与泌尿系畸形密切相关,可导致肾瘢痕形成,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成人后发生高血压和终末肾功能衰竭。因此,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所有的泌尿系感染患儿,寻找其潜在的畸形,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

病程在六个月以内的尿路感染称为急性尿路感染,临床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

1新生儿期:以全身症状为主,有发热,面色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和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凡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时查尿。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排尿时哭闹、尿频、有顽固性尿布疹时应想到本病。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大部分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上尿路感染时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宜,腰痛,肾区叩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

【治疗】

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祛除诱因,纠正先天或后天尿路结构异常,防止肾瘢痕形成。急性感染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缩短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女孩应注意外阴部清洁。尿路感染选择的药物应在血、尿及肾组织中浓度高,对细菌敏感,对肾脏无害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磺胺药,氨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积极治疗尿路结构异常。

【护理】

1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症状消失后可适当活动。

2饮食: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量及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饮水而使患儿多排尿。少喝糖水,多喝些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3对症护理:婴幼儿常有高热、哭闹,可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镇静。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每天大便后要清洗会阴部。

4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观察尿量、尿色的变化。婴幼儿除注意体温外,还应注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

5观察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症状。服用磺胺药时宜大量饮水,因其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健康教育】

要认真做好婴幼儿外阴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应清洁臀部,尿布要常清洗。幼儿不穿开裆裤,勤换内裤。男孩包皮过长者应注意清洗,包茎应做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第十四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开始时并不被家长注意,就诊时多数病儿已成中度贫血。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明显。头发枯黄、食欲不振、不爱活动或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可自述倦怠乏力,少数有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反甲、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和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很少超过中度。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体积小、含色素低。网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骨髓呈增生活跃,以中、晚期红细胞增生为主。涂片可见幼红细胞内、外可染铁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降低,可低至10ng/L。血清铁减低(<9.0~10.7u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减低(<0.15)。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0.9umol/L)。婴幼儿红细胞游离原卟琳与血红蛋白比值的增加,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较运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更有意义,其比值>3ug/g则考虑为异常

【治疗】

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无特殊原因应采用口服,临床选用二价铁盐制剂。如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又贫血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铁剂注射。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30g/L者,应立即进行输血,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对饮食不当者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有偏食习惯者应予纠正。

【护理】

1休息

患儿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注意保护心脏功能。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饮食

(1)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会导致本病,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酸盐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

(3)婴儿膳食种类较少,且多为低铁食品,应指导按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较低,应提倡人乳喂养婴儿。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

(4)指导家长对足月儿(4~6个月)、早产儿及低体重儿(2个月)及早给予铁剂。

(5)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

3预防感染

冬季预防呼吸道感染,夏季预防肠道感染,应与感染病儿分室居住,注意口腔护理,饭后漱口。如有感染者应积极治疗。

4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

(1)由于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

(2)可与稀盐酸和(或)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但应注意与维生素C分开服;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品同服。

(3)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

(4)注射铁剂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内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偶见注射右旋糖酐铁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应观察1小时。

【健康教育】

做好卫生宣教,使家长认识到缺铁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1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提倡母乳喂养。并做好喂养指导。

2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及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

3因缺铁贫血而诱发的智商减低,学习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和训练。

4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肠道畸形等,应及时治疗。

5保证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

6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检查,以便早期治疗轻症患儿。

(第十五节)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血尿和蛋白尿炎为主要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男女之比为14:1,发病以春秋二季为多。

【临床表现】

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多急骤,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可早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通及关节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具有反复发作,自发缓解的特征。

1皮肤紫癜: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皮疹主要分布于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及臀部,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现,躯干部少见。紫癜呈对称性的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紫红色、高出皮面,最后呈棕色。少数重症紫癜可融合成大疮以致出血性坏死。皮肤紫癜一般在4~6周消退,不留痕迹。

2消化道症状:较常见。常在皮疹发生1周以内出现,多表现阵发性剧烈脐周绞痛也可在腹部任何部位,同时有恶心、呕吐及便血,伴肠鸣音增强及腹部压痛。

3关节疼痛及肿胀:为单个或多个大关节的损害,呈一过性,有积液,不留畸形。

4肾损害:可发生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时期,多发生于起病一月内。大多数患儿在病程1~8周内发生紫癜性肾炎,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伴血压增高及浮肿。

5其他偶有颅内出血,鼻衄、牙龈出血较为常见。

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治疗】

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及电解质平衡。如有明显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源;用安络血、止血敏止血;用抗组胺药及钙剂脱敏;急性发作症状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发肾炎且经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试用环磷酰胺。

【护理】

1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

2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仅大便潜血阳性者,可用流食。肠道出血严重者,应禁食,给予静脉输液。腹型紫癜患儿给予免动物蛋白无渣流食,肾型紫癜患儿给予免动物蛋白低盐饮食。

3心理护理:过敏性紫癜可反复发作或并发肾损害,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安和痛苦,应加强安慰与鼓励,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皮肤的护理:观察皮疹形态、数量、部位,是否反复出现,可绘人体图形记录皮疹逐日变化情况。皮疹有痒感,应保持皮肤清洁,防擦伤,防小儿抓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除去可能存在的各种致敏原。遵医嘱使用止血药、脱敏药等。

5关节肿痛的护理:对关节型病例应观察疼痛及肿胀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协助患儿选用舒适体位,关节处用神灯照射,每日2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关节痛效果好。

6腹痛的护理:患儿腹痛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守护在床边。观察有无腹绞痛、呕吐、血便。注意大便性状,有时外观正常但潜血阳性。有血便者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及性状,留取大便标本。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

7紫癫性肾炎的护理:病程中观察尿量、尿色的变化及有无水肿情况,有肾脏症状的按照肾炎护理。

【健康教育】

使家长学会继续观察病情,饮食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切勿暴饮暴食。对含动物蛋白的食物要引起注意,积极寻找过敏原。嘱出院后必须定期来院复查,及早发现肾脏并发症。

(第十六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