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说万事由来
26716100000085

第85章 文化教育篇(4)

这部仅有198页的小册子,当年便夺得了第一畅销书的桂冠。之后,其销售量始终名列前茅,每年都要再版和增补新的纪录。如今该书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走俏,被翻译成34种文字。

海报的由来

“海报”这个名词含有通告给大家看的意思,海报并非现代才流行的公告形式,远在古埃及时代就已有之。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在埃及废墟里残存的墙上、桩子上都有壁画的存在,这种壁画意味着公告当地百姓将有某种事情发生,这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报。

到了罗马时代,海报的运用则更为普遍了。每当竞技场上将有比赛、决斗的演出之前,各处都会张贴海报来宣传。

印刷术发明之后,海报出现的形式更活跃快捷,不仅可用以张贴,而且可以人工分发。1796年平版印刷术的面世,给海报加上各种色彩与图案,更加强了宣传效果。海报从此也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为什么叫“海报”·据说,早先戏院的观众座位称池子,舞台称海子,演员正式登台演戏叫下海。这么一来,张贴在戏院门口报告戏名的红纸,也就叫“海报”了。

广播的由来

1895年,俄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在彼得堡一次科学家集会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导线传递信号的仪器,并于1896年3月24日创制了最早的两部无线电发报机。它所传递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无线电报。

随后,加拿大出生的费辛敦研究成功把各种声音像电码一样传送出去的装置。1900年他替美国气象局做无线电试验时,设想使用无线电传送人的声音。

两年后,费辛敦开始进行研制,用4年时间装置了一套设备,并把它安装在设于马萨诸塞州布兰特岩城的播音实验室。

于是在1906年圣诞节晚上8点钟左右,在新英格兰海岸外的船上,有几个无线电报务员从耳机中听到了读圣经的声音,然后又听到了小提琴演奏声和《舒缓曲》的唱片音乐,最后还祝大家圣诞节快乐,前后共几分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播。

中国最早出现的广播电台是在1922年底,由美国记者永斯邦通过一个姓曾的华侨富商出钱,在上海租界里开通办起来的。

无线广播的由来

20世纪初,无线电话刚刚出现,人们就开始尝试无线电广播了。1906年,一种特别简单的高频振荡检波装置——矿石检波器问世。所有的无线电爱好者只需花费几元钱,买一个耳机和矿石之类的元件,就有条件安装一台收音机了。

美国物理学家雷金纳德·费辛敦曾经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次成功的无线广播。他一直对研究广播有兴趣,曾利用一个高频变压器和一台可生产交流电的发电机,将调幅调制信号发送出去。

1906年12月24日,他在实验室里使用无线电和麦克风,把人的声音和录制的声音传递到200英里远的地方。

当时,在新英格兰海岸活动的人们,就听到了他的无线广播。报务员听惯了“滴答”的电码声,却从耳机中听到了朗读《圣经》故事的声音,以及小提琴演奏的亨德尔的《舒缓曲》唱片。等到广播快结束时,祝福之声悠然传来。

直到这些声音消失以后,报务员们才明白过来。他们大声地呼叫,将耳机递给自己的同伴。

1910年,李·福里斯特在纽约“都市歌剧院”安装了麦克风,使用自己制造的热离子三极管,将声音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到实验室里。可是新产品虽然出现,但并不意味着能很快得到应用。一战期间,各国军队在电信号传输的工作中,使用的依旧是无线电信技术,而不是声音传输。

1919年,马可尼从一艘小艇上发送声音信号,该信号成功地传递到300英里之外的里斯本。1920年4月,美国无线电专家弗兰克·康拉德在自己的家中将娱乐节目广播给公众。11月2日,他又在匹兹堡建立了KDKA电台,定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在第一天的广播中,他对外报导了竞选总统的新闻。好奇的美国人聚集在收音机旁,收听了这条广播新闻。这次成功的广播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从此以后,这个电台每天广播1小时。电台的老板是一个名叫威斯丁豪斯的人。1920年,西电公司、威斯丁豪斯公司和通用公司联合起来,买下了马可尼在美国的专利,成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7月2日,美国无线电公司向公众广播新闻,所报导的内容是一次重量级拳击比赛。

1921年12月15日,美国第一家固定的无线广播电台——WDY开始对外广播。可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决策者们发现电台受到很大的干扰,就关闭了WDY,开办了另一家电台——WBZ。

印刷术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印刷术榜上有名。

在印刷术未问世的时候,人们要想记载事件,主要是通过手抄方式形成书籍。这种方法既笨拙,又很不方便。一部书的问世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时间,如果一时不慎抄错,麻烦就更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最早想到用雕刻木板的方式来印刷书籍。雕版印刷最早出现于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那时的中国人在雕刻出一块版后,就能在上面印出无数页同样的书来,与手写相比,不但节省精力,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在唐朝,有的小贩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就想方设法印刷白居易的诗集,冒充白居易的真迹,骗取了不少钱财。可见,雕版印刷术在当时民间是非常流行的。

可是,这种印书的方法有很多弱点。一是雕版费时费力,雕刻一部大书,如果不小心刻错一个字,整块版就得重新刻;二是雕好的版不易保存,容易发霉腐烂,被虫子破坏。

北宋时,一个叫毕升的普通平民对发明创造有浓厚的兴趣。稍有空闲,他就琢磨起印刷术来。一天,他把整版的文字一个个分割开来,然后根据文章的需要,再把它们组合在一个板上。

他的一分一合,在整个印刷技术史上却是了不起的举动,活字印刷术就这样诞生了!毕升最初试用的字是用木头制成的,可他注意到,木头遇油墨会发生膨胀现象,字迹变得模糊,后来他改用烧制的胶泥活字,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早在唐朝,日本人就接触到中国的印刷术。14世纪,木活字进入朝鲜。在此之后,朝鲜人发明了铜活字。后来,铅字印刷流行开来。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新疆向外传播,使波斯、埃及、欧洲受益,还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1405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又对印刷术进行了改进。这项技术有三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用铝、铅合金铸造铅质活字;二是加大压力,使铅质活字版压在纸上印出字迹;三是采用油性的印刷墨水。他把这三条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印刷的速度得到提高。从此以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得到了普及。

在古登堡改进印刷术50年后,欧洲的图书印刷量就突破了百万大关。印刷术的用途也不断扩大,其他途径包括印刷传单、海报、商务表格,甚至印刷教堂里的免罪书。宗教家马丁·路德就是看不起教会印制免罪书的行为,才掀起了新教改革运动。

活字印刷术使欧洲人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当时欧洲印刷的书,所用的语言是欧洲白话和方言,而不是只供少数人阅读的拉丁语。这样,欧洲有文化的人口从原来的百分之五很快增长到了百分之十,这就为16、17世纪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手工操纵的印刷越来越不满意,而用机器来生产书籍、报刊,则成为历史的必然。19世纪初,德国印刷商柯尼希和技术员鲍尔来到英国伦敦,成立了首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印刷所,开创了机械印刷的新时代。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创造了“整页电传机”,从中央报社将报纸的内容向地方报社整页传递,这就为社会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物质基础。

俗语成语高抬贵手的由来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而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者溜进戏场。

农村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儿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刮地皮的由来

“刮地皮”一语大概始于清中叶。清代学者胡式钰《窦存》中有段记述:

当今老百姓啼饥号寒,野地里饿殍枕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天灾吗·不是!乃是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的结果。老百姓喻称这种“掊(搜刮)克(克剥)”之害为“刮地皮”。

人们问胡先生说:“刮地皮的‘刮’是提手旁的‘括’吗·”胡答:“不是。民脂民膏光用手取,能搜光吗·所以,应当用‘刀’旁的‘刮’,刮之始能光也。”

胡先生还举了汉代扬雄的《羽猎赋》为例:“‘军惊师骇,刮野扫地也。’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胡氏误为司马相如《子虚赋》)只有用刀刮,才能一刮而空,使野地寸草不留。”

俗语“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斯之谓也!

穿小鞋的由来

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被认为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只能依照脚的大小,去衡量女人的美丑。

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旦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按此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出洋相的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席卷而来。

然而,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丑态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八九十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驻英国使馆的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更有甚者,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

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荡动,以为出了什么丧事,派人前来探问,方知情由。西方记者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轰动一时。

某公使去法国避暑,恰遇上某公爵夫人请客,某公使应邀赴宴。席间,招待人员从厨房端来一盘大河鱼,据介绍,这种鱼十分名贵,烹调方法特别讲究,非手艺高超的厨师不能做成。

正当主人津津乐道、众人胃口大开之时,这位公使猛然一声呼噜,一口浓痰刚好落入鱼盘之中,席间一阵喧哗。公使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赶忙逃席,抱头而去。

难怪那时的洋人瞧不起中国人!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身上。人们就这样约定俗成,把这种出洋的丑态称之为“出洋相”。不过,它的意思有所扩大,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枭首的由来

古代有一种死刑,叫做枭首,做法是把犯人的头砍下来,高挂在木竿子之上。枭是一种鸟,为什么会用作刑罚的名称呢·

据说,枭和一般鸟一样由母枭为幼枭捕食,但母枭老了以后,就力尽眼瞎,不能再为幼枭捕食了。这时,幼枭便一起啄食母枭的肉充饥。

母枭用嘴死死叼住树枝,听凭幼枭啄食,一直到死。死后全身被啄光,只剩下脑袋挂在枝头。

刑法中的“枭首”,就是根据枭鸟死后首挂枝头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根据历史记载,商代初期就有了枭首之刑,形成制度,是从秦代开始的。

吃醋的由来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人民富足,国家兴旺。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对几位大臣各赐给几名美女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唯独房玄龄推辞不受。

唐太宗想,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那圣旨是:如果她同意房玄龄接受美女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房夫人是个烈性女子,听了圣旨后面无惧色,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谁知喝下去后竟安然无恙。原来那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醋。

唐太宗只是想吓唬和考验一下房夫人,同她开个玩笑。后来,人们就把爱情方面的嫉妒心理叫做“吃醋”。因为醋是酸的,所以又用“酸溜溜的”来形容。

推敲的由来

唐代有位苦吟诗人名叫贾岛。有一次,他到京城去考举人,路上骑着毛驴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反反复复拿不定主意。他不住地在驴背上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比画着推与敲的姿势。

由于想得入了神,没注意到眼前来了大官。当时京兆尹(京城长官)韩愈正带着车马随从迎面而来,贾岛竟撞了韩愈的仪仗,一连过了三节,他还在用手比画。

韩愈的随从气愤地把贾岛推到韩愈面前,此时,贾岛如梦初醒,只得如实说他在思考两句诗,拿不准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以至于神游天外,不知回避。

韩愈听了很感动,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思索了很久,告诉他说:“用‘敲’字好。”说完还约贾岛一同回到官府谈论作诗,并留贾岛住了许多天,二人成了好朋友。

后来人们就用“推敲”表示深入研究考虑的意思,久而久之,意思固定下来,“推敲”就成了一个词。

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某年阳春三月,汴京(开封)有不少人骑驴郊游,有一个姓陈的商人骑的是“雪蹄驴”,走相好,叫声清脆,很引人注目。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这头驴,他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走“雪蹄驴”,藏在一个破庙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残垣断墙处露出驴脚,遂将小偷逮捕治罪,驴归原主。

此事传开,有人写了一首歌谣说:

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垣残墙露驴脚。

以后,就出现了“露驴脚”的俗语。到了元代,崇马之风大盛,人们又渐渐说成了“露马脚”。

“露马脚”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