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26717000000018

第18章 他的意见总有点和别人不一样(2)

遵义会议后,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黄克诚所在红三军团仍然作为先遣部队。为了有利于进行运动作战,红三军团取消了师级建制,缩编成4个团,黄克诚任红十团政委。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三军团东渡赤水,占领了桐梓城。

从桐梓向南30里,就是巍峨险峻的娄山关。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群峰迭起,山峰如剑,直插云霄。两边都是高山和深涧,好像两扇大门紧紧关闭了从桐梓去遵义的通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下娄山关,遵义城就无险可守了。因此,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央军委命令第一、三军团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实现迂回作战。贵州军阀王家烈急派部队从遵义出发,向娄山关急进,妄图凭借天险阻击红军。

彭德怀也命令部队昼夜兼程,力求抢在敌人之前进至娄山关。可是,娄山关却被敌人抢先占领了,红三军团随即发起了对娄山关的进攻。黄克诚率红十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敌人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敌人伤亡惨重。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敌人很快就溃不成军了,急忙夺路逃回了遵义城。黄克诚指挥部队迅猛追击,再次攻进了遵义城。

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后,蒋介石即派两个纵队飞驰遵义,黄克诚奉命率红十团在遵义附近的老鸦山同敌人展开了激战,仗打得相当艰苦。由师长改任团长的张宗逊再次负伤,团参谋长壮烈牺牲,黄克诚率部固守在一个山头上,顽强抗击着敌人的轮番进攻。危急关头,陈赓率部赶来增援,红一军团的主力也及时投入了战斗。经过红军的猛烈反击,敌人全线崩溃,红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鸭溪以南的乌江大渡口。敌人砍断了浮桥,才免于全军覆灭。这次战斗,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虏敌人3000多人,这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老鸦山一仗,打出了军威,黄克诚自然很高兴。到了遵义城后,黄克诚找出一大堆报纸,研究分析半年来的形势。从报纸上他了解到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遭到敌人严重摧残,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多数被打散,方志敏等着名领导人相继遇害或下落不明。这些令人痛心的消息,使他深为红军的安危担心。于是,他当即找到了一位上级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1937年,黄克诚和罗荣桓、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杨奇清、李伯钊等在陕西三原云阳镇合影。

黄克诚说:“老根据地已被敌人摧残殆尽,主力红军又受到重大挫折,剩下来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当前保存革命力量十分重要,应该尽量避免与敌人打硬仗,红军再也经受不起消耗了。”由于他长期以来被视为“右”倾,这次同领导谈话又被误解,上级怀疑他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事后,他再次被撤销了职务,让他随军反省。

过了一段时间,黄克诚被任命为军团教导营政委。黄克诚率领部队越过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翻过了常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大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艰难跋涉于长征路上。

红军走出了草地后,红三军团的有些同志对上级派来的几位领导,在长征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搞特殊化,开小灶,常常聚在一起改善伙食的作法很看不惯,便发了一点牢骚,讲了一些怪话,有时还有违反群众纪律,偷吃群众东西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本应属于教育问题,但上级来的几位领导认为,这是对革命丧失信心的表现,问题严重,应采取处死的办法予以惩罚,提出要在红三军团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

黄克诚则认为,某些干部战士表现得情绪不高,发点牢骚,这与领导者平时教育有关系。同时,有些领导干部在生活非常艰苦的时候,不能以身作则,对下面有影响,不能够完全责怪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偶尔违反群众纪律,固然是不对的,但还是应以教育为主,不能采取对待敌人的办法对待自己的同志。何况我们刚刚走出草地,大家已经被拖得精疲力竭,马上进行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的工作,是很不适宜的。黄克诚的意见再次遭到否决,他本人对革命的忠诚度也受到领导的怀疑。

1935年9月中央俄界会议后,部队整编,黄克诚被调离主力部队,免去了拟派黄克诚担任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职务,任命他为军事裁判所所长。上级让他把那些掉队的人员抓起来审判,他看到这些转战万里,出生入死的同志,得不到信任,心中十分不忍。他对上级的命令坚决予以抵制,并据理力争,又被上级批评了一顿说:“你连这点小事都处理不了,真不中用。”黄克诚这次抵制上级错误的行为,被认为是“狂妄”和“不服从领导”,于是,他再次被撤职,当了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经受着巨大的压力,拖着病弱的身躯,随军转战,终于坚持到达了陕北。到陕北后,黄克诚被任命为军委卫生部部长,他深感肩头担子的分量和职责的神圣,以崭新的姿态,投入了新的战斗,迎接着新的考验。

抗日战争中,黄克诚从晋冀豫转战到苏北,在苏北黄克诚建筑了防海潮的宋公堤,从而赢得了民心。面对日军的进攻,黄克诚建议放弃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被大多数人否定,他越级电告中央,终于取得了同意。

1940年4月,黄克诚奉命率三四四旅离开太行山赴冀鲁豫,后又转赴豫皖苏。1940年秋,黄克诚率八路军南下支队与彭雪枫在苏北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苏北,地处陇海路以南、运河以东、大海以西、长江以北,包括淮海、盐阜两个地区,是连结华中和华北的枢纽。日军侵占苏北后,抢占交通要道,逐步扩大伪化区。从徐州至扬州沿运河线各城镇、陇海路东段各城镇以及连云港等港口,均被日军占领。在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则是国民党统治区,并建有县、区、乡、保各级政权。江苏省主席兼苏皖战区总司令韩德勤,属于蒋介石嫡系顾祝同部,是个有名的反共顽固派。

为了执行中央的指示,在苏北广大地区开展我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黄克诚率第五纵队到苏北后,在中原局(华中局)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清剿土匪,消灭反动地主武装叛乱,粉碎日寇的“扫荡”,打破顽军的“磨擦”进攻,发展生产,加紧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时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前排右三)与部分领导干部在一起合影。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央军委即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各部队9万余人,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苏北由于长期受国民党统治,人民群众对初来乍到的共产党和新四军心存疑虑。要开创苏北根据地的新局面,首先就必须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黄克诚刚到苏北时,正遇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之前,国民党政府迫于当地士绅的一再呼吁,勉强拨了一点经费,修筑了一道海堤。但由于国民党各级官中员层层克扣,偷工减料,海堤修筑得极不牢固,海啸一到,一冲即溃。

黄克诚目睹人民群众离乡背井的凄惨景状,决心发动军民自力更生重新修筑海堤,战胜水灾,渡过难关。

黄克诚找到刚上任的阜宁县县长宋乃德,明确表示:“建海堤是一件关系到海边民生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

在中原局及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支持下,黄克诚和县政府采取发行修堤公债、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上万民工,军民一齐上阵,终于在1941年7月底,将全长90华里的海堤修成。南北两条大堤,像两条长龙,锁住了奔腾的海水。

就在大堤完工的第二天夜晚,海啸奔腾而来,水位比溃烂的旧堤高出六寸。人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站在堤上,看着一个个大浪扑来,担心堤坝能否抵挡住。由于新堤高大坚固,虽然海啸巨浪不断冲击,也岿然不动,经受住了考验。

看着昔日奔腾无羁的海浪如今驯服地从脚下淌过,大家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人们从心底发出了对新四军、对共产党的赞叹。

阜宁的群众提出,把这条堤命名为“黄公堤”,黄克诚坚决不同意。黄克诚说,宋县长既能代表政府,又是共产党员,还能代表新四军,修堤时也是功臣,以他命名最合适。于是,一块记载着共产党和新四军功绩的“宋公堤”石碑,就立在了大堤上,也永远地立在苏北人民的心中。

1943年,苏北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2月,日寇集结重兵2万余人,在海空军配合下,对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仅三天时间,国民党军队便被击溃了。又过了两三天,敌人把盐阜区许多大小镇市和大村庄占领了。17日,敌人兵分五路向阜宁县东坎、八滩海边压过来。敌人分析,新四军三师主力都在八滩之东,荒凉黄海之滨,可以一举消灭。但敌军数路汇合东沟、东坎、八滩等地区后,却扑了一个空,新四军早转移了。敌人不甘心,立即将兵力分成十几路,采取“梳篦式”战术,来回反复“扫荡”。

但新四军同日本侵略者打了多年交道,早已积累了经验。在敌人刚露出“扫荡”苗头时,陈毅就率领军部和华中局离开盐阜区到淮南区去了,留下黄克诚率三师与敌周旋。

黄克诚领导苏北军民,采取灵活机智的战法,避敌锋芒,与敌反复周旋,使敌人到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新四军则抓住战机,不断对敌人进行打击和袭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计划。

新四军在反“扫荡”中的表现,得到了苏北人民和抗日进步人士的高度称颂:“敌寇以泰山压顶之兵力,‘扫荡’新四军,新四军能保全主力,已属难能可贵。不料又大举反击,恢复阵地,足见抗战必胜之前途。”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日军纠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以及李长江、杨仲华伪军部队,共约1.7万余人,在200架飞机,上百艘艇的掩护下,展开陆地、军中、水上立体攻势,向我新四军军部盐城开始了夏季攻势大“扫荡”。

陈毅、刘少奇主持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新四军将领聚集一堂。参谋长赖传珠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日军夏季大“扫荡”的情况。听完参谋长的介绍,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这次日军“扫荡”一改以前单线长驱直入的战术,采用了拉网式战术,向盐城阜宁地区包围合击。

这种战术看来十分有效,日军分兵三路,走一路,收拾一路,如今,东部的国民党部队被其第一路“扫荡”全歼,第二路“扫荡”把国民党顽军韩德勤的“老窝”给筛了一遍,第三路也长驱直入,距离盐城仅有百里路程。

很明显,新四军军部正处在日军重兵包围之中。然而,新四军能够迎战的部队仅有第一师和第三师,总共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明显处于劣势,连重机枪都无法保证每连一挺,有的战士甚至赤手空拳。

代军长陈毅沉思良久,突然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的政治口号是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给予日军以狠狠打击,决不让敌人占领盐城!盐城是我们华中根据地的大本营,全国人民注视着这里,保不住盐城,我们不好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代,这次反‘扫荡’也是一场政治仗,一定要打好盐城保卫战!”政委刘少奇也站起来表示了意见。

大家情绪激昂,都表示坚决执行军部命令,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盐城,扞卫华中根据地大本营,决不让鬼子进入盐城。突然,有人说了一句:“我不同意军部的这个作战方案,不同意‘保卫盐城’的口号!”一语惊四座!大家顿时静了下来,将目光转向了说话的人。原来是黄克诚!

黄克诚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从八路军南下而来,参加过华北地区反‘扫荡’。基于华北反‘扫荡’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我军不宜对日军搞正面阻击,‘保卫盐城’的口号是不适宜的。我建议华中局与军部尽快从盐城撤离,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至于部队,则应实行分散游击,待机反击。”黄克诚说完,又补充道:“如果已有布置当由军部决定,三师坚决执行!”

刘少奇见黄克诚与大家意见相悖,就耐心地向黄克诚做起了思想工作。刘少奇要黄克诚从政治的高度对待这次战斗,我们进行的是人民战争,有广大后方作依托,有广大民兵协助,我们能得人就能得天下。

刘少奇的劝说,并没有改变黄克诚的想法。黄克诚坚持自己的看法:“那是美好愿望,盐城是肯定守不住的。”陈毅有些恼火,忍不住说:“在新四军里,除了饶漱石敢顶撞我,就是你黄克诚了,可你是我的部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黄克诚坚持道,“我建议取消这个方案,放弃盐城!”黄克诚与陈毅、刘少奇发生了争执。最后,陈毅下了命令:“军部决定,你率三师与一师共同保卫盐城,你们三师七旅在建阳、湖垛一线阻击来犯之敌,八旅在东沟、益林地区阻击。

黄克诚当即表态:“我三师坚持执行军部命令!三师在阵地在!但是,我保留自己的意见。”

保卫盐城的战斗开始了。敌强我弱,新四军伤亡较大,前线战况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审时度势,认为为避免无谓的损失,必须当机立断,撤离盐城。于是,他将自己的意见直接电告远在延安的党中央、毛泽东,并将军部情况作了汇报。

毛泽东接到电报,马上回电新四军军部,询问情况。这时,敌人攻势更加猛烈,新四军面临严峻考验,如果继续硬拼下去,情况十分危险。刘少奇将军部争执情况电告毛泽东后,军部经过商讨,决定采纳黄克诚的建议,从盐城撤军。